“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十几年以来在经济交往和人员往来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不仅区域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加强,区域内各国家经济水平、贸易投资也都获得了极大发展。

一 收入状况

(一)收入类型

据世界银行2000—2017年按收入上限值划分国家类型标准[6],中国与东盟各国人均GNI呈如下特征:一是收入增长及对应国家类型变化。2000—2015年,中国与东盟各国人均GNI不断增长,除新加坡和文莱始终为高收入国家,马来西亚属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菲律宾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外,其他均实现了国家类型转变。2000年,世界人均GNI5475美元,同期东盟国家仅新加坡和文莱超过该值,分别是世界平均值的4.32倍和2.68倍(见表2-11)。中国、印度尼西亚、老挝、柬埔寨和越南人均GNI均低于1000美元,处于落后阶段。2015年世界人均GNI较2000年净增长5101美元,同期增长量超过世界水平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仅有中国,但与新加坡和文莱相比,差距悬殊。2000年以来,新加坡和文莱增速放缓,其他国家人均GNI 增长率增速均超过2%,中国、老挝、越南,增速较快。

表2-11 世界与中国、东盟10国人均GNI比较 (单位:美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P.POP.GROW)。

二是转变时间节点。中国2010年人均GNI达4340美元,由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转变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印度尼西亚在2005年成功迈进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2015年人均 GNI分别达到1190美元、2000美元和1070美元,均摆脱低收入落后国家标签,进入中等偏低收入国家;泰国2010年左右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越南2010年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可见,中国—东盟各国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三是2017年各国人均 GNI 及收入类型。高收入国家有新加坡和文莱,两国人均GNI比12236美元的标准线分别高出42294美元和17364美元;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马来西亚、中国和泰国,分别高于中等偏上收入最低标准线5694美元、4734美元和1994美元,但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老挝、越南、缅甸和柬埔寨,尤其缅甸和柬埔寨,两国人均GNI突破1000美元的时间较晚,2017年也只是在1200美元左右,经济发展十分落后。

由此可见,同一合作组织、区域联盟中,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不仅表现在最发达国家与最落后国家间,还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如2017年,缅甸、柬埔寨人均 GNI 分别仅占同期新加坡的2.22%、2.26%,中国也仅占同期新加坡的15.9%。但这也正是开展区域合作的前提和现实条件,有利于实现国家间资源、技术、贸易等补充和带动,尤其落后国家可搭乘发达国家发展快车,及时且迅速地提高本国经济实力,实现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二)国内生产总值

1.人均GDP

人均GDP[7]是衡量一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2010—2015年,除文莱人均GDP下降约4300美元外,中国与东盟其他国家均呈不断增长趋势,与世界人均GDP 增长趋势一致(见表2-12)。但世界人均GDP在2010—2015年间增长放缓,期间仅增加667.24美元,中国、新加坡、老挝、泰国、越南和菲律宾同期分别增长了3508.7、8371.18、1018.3、771.1、754.8、748.84美元,均高于世界水平,其他国家增速则小于世界水平。

表2-12 世界与中国、东盟10国人均GDP比较 (单位:美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P.POP.GROW)。

2016—2017年,中国与东盟国家人均GDP与2015年相比,文莱、马来西亚2016年出现下降,其他国家均处于增长状态,与世界发展一致。2017年,高收入国家新加坡和文莱,分别是世界该平均值的5.38倍和2.64倍;人均GDP在5000—10000美元的有中国、马来西亚和泰国,分别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1894.62美元、770.07美元和4126.61美元,有较大差距;人均GDP低于5000美元的有印度尼西亚、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和菲律宾,分别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5.88%、11.72%、22.92%、11.98%、21.85%和27.88%。总体看,中国与东盟10国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但大部分国家与世界平均值还有一定差距,区域内差距也十分明显,如缅甸和柬埔寨人均 GDP 分别仅占新加坡的2.18%、2.23%。

2.人均GDP年增长率

运用人均GDP年增长率可以直观比较中国与东盟10国经济发展趋势。除文莱2012—2016年持续负增长外,2000—2015年中国与东盟其他各国该值均为正(见表2-13),与世界平均水平一致,且各国增速较快,尤其中国2005—2010年人均GDP年增长率均超过10%,缅甸近20年来的增长峰值在2003年,达13.844%。但在2010—2015年间各国速度放缓,迎来经济发展新一轮减速期,尤其文莱,2016年降至-3.769%。同期中国、马来西亚、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和菲律宾均超过5%,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表2-13 世界与中国、东盟10国人均GDP年增长率 (单位:%)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P.POP.GROW)。

2017年,域内除了文莱人均GDP增长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外,其他国家均高于世界平均值,尤其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和菲律宾均超过5%,仍保持较高增速,增速最高的是老挝。结合收入类型看,高收入国家新加坡和文莱,由于经济发展惯性,已进入低速稳定发展期,增长率较低。其他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发展黄金期,“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既是团结发展中国家的有利平台,也是高收入国家寻求经济再突破的新发展机遇,必须牢固树立区域合作意识,互帮互助,才能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 三次产业发展状况

三次产业发展状况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发展阶段和方向,是衡量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只有保障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国与东盟10国产业结构布局不尽相同,分别比较各国产业发展及就业状况,能够为区域经济合作和贸易投资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一)三次产业增加值

一是农业,2010年、2017年,除新加坡和文莱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0.7%左右外(见图2—5、图2—6),其他国家均不同程度下降,与世界平均发展状况一致,缅甸和柬埔寨降幅最大,分别减少了13.52、10.50个百分点;二是工业,除了缅甸、柬埔寨、越南和老挝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增长9.83、9.01、1.27和0.45个百分点,其他国家均下降,降幅最大的是文莱和中国,分别下降了8.94、5.91个百分点;三是服务业,除越南、柬埔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长不到2个百分点,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相当外,其他国家均显著提高,增幅最明显的是文莱、中国和泰国,分别提高了8.58、7.55和6.83个百分点。

图2-5 2010年世界与中国、东盟10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图2-6 2017年世界与中国、东盟10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注:由于2017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世界平均水平数据缺失,故用2016年数据代替。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P.POP.GROW)。

2017年,中国与东盟10国三次产业发展除文莱外,其他国家产业结构均呈现“三、二、一”模式,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一是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高的国家有柬埔寨、缅甸和老挝,分别比同期世界平均值高出23.38、23.33和16.2个百分点,说明农业在四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仍占相当大的比重;二是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文莱59.72%左右,工业在该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40.47%左右,其他国家工业增加值低于40%,新加坡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其余国家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三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世界平均水平已达70%左右,域内仅新加坡高出世界值近5.7个百分点,其余国家均低于60%,第三产业有待提升。

(二)三次产业就业状况

2010—2018年,各国农业就业人员逐渐减少,工业就业人口变化相对较小,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显著增加,总体变化趋势与世界平均水平一致(见表2-14)。其中,农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下降最明显的是缅甸、柬埔寨和老挝,分别下降了12.3、28.43、11.6个百分点,说明农业人口转移就业速度较快,降速小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是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和文莱,不过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该产业比重已经很低;工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变化相对稳定,如中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等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与世界平均水平一致,工业就业人员略有下降。相反,工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增长的有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和菲律宾,分别增长了2.96%、1.89%、1.9%、1.48%、10.62%、3.93%和2.86%;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均呈增长态势,新加坡、中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增速相对较快,分别增加了14.2%、13.63%、10.42%、10.13%、17.81%,显著高于5.48%的世界水平,文莱和泰国相对较慢,仅增长了1—5个百分点,不过文莱与新加坡一样,该值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超过30个百分点,该产业内部就业人口已是高度饱和,因而增长空间较小。

表2-14 世界与中国、东盟10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比重(单位:%)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P.POP.GROW)。

2018年,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和文莱就业人口结构呈“三、二、一”模式,产业就业人口布局合理,尤其新加坡和文莱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超80%;老挝、缅甸属“一、三、二”模式,尚有大量就业人口囤积在农业,其中老挝高达近60%;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与世界平均水平一致,呈现“三、一、二”模式,服务业就业人口显著增加,工业就业人口基本稳定,农业就业人口虽有所下降,但比重仍较高。

可见,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如新加坡、文莱和马来西亚,三次产业增加值和三次产业就业状况较为合理,服务业创造社会总产值高,吸纳就业人员能力较强;以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为代表的国家,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仍在进行,农业增加值不断降低,农业就业人员不断转移,产业结构调整仍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农业增加值较低,大部分就业人口囤积于农业,尤其老挝,将近60 %的农业就业人口仅创造了不到20 %的社会总产值。这也正是三国就业率虚高的原因,劳动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三 贸易状况

区域经济合作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进出口贸易,无论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还是“一带一路”倡议,出发点都是为了加强区域间合作与交流,实现区域间资金、技术和人员自由往来,消除贸易壁垒。

(一)贸易发展状况

2000—2015年,老挝和越南进出口贸易额占GDP比重不断增长,与世界平均水平增长趋势一致。尤其越南,进出口贸易对本国GDP拉动作用十分明显,2015年较2000年贸易额占GDP比重净增长了67.35个百分点(见表2-15);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菲律宾不断下降, 2015年,仅印度尼西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新加坡、泰国、柬埔寨和缅甸,受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影响以及国际环境变化,增减变化较频繁。如中国,2000—2005年增长了22.797个百分点,2005—2015年不断下降,降低了22.755个百分点,与2000年基本持平。

表2-15 世界与中国、东盟10国贸易额占GDP比重 (单位:%)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中货物与服务出口、货物与服务进口(占GDP百分比)总和(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P.POP.GROW)。

2016—2017年,贸易额占GDP比重仅柬埔寨与文莱小幅下降,2017年超过100%的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分别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50.727、64.136、51.102、53.194和128.684个百分点,其中既有经济发达国家,也有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差异较大,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成为主流;比重超过世界平均值的有老挝、文莱和菲律宾,发展潜力较大;中国、印度尼西亚和缅甸比重相对较小,比世界平均值低33.898、32.165和23.748个百分点,这些国家应加快进出口贸易发展,及时解决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二)货物和服务出口

2000—2015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货物和服务出口额占GDP比重不断下降,分别减少了49.257、19.817和22.973个百分点,中国起伏变化较大(见表2-16),马来西亚期间持续超过100%,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十分显著,但自2000—2003年,2005年起不断下降。域内仅越南不断增长,与世界总体趋势一致,且高于世界水平。中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起伏较大。

表2-16 世界与中国、东盟10国货物和服务出口占GDP比重 (单位:%)

注:货物和服务出口指向世界其他国家供应的所有货物和其他市场服务的价值。包括商品、货运、保险、运输、旅游、版税、特许权费,以及通信、建筑、金融、信息、商务、个人和政府服务等其他服务。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P.POP.GROW)。

2017年,老挝货物和服务出口占GDP比重与35%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接近;低于20%的有中国和缅甸,货物和服务出口率较低,进出口贸易发展相对落后;最高的新加坡,达173.345%,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近136个百分点,越南也超过了100%,货物和服务出口占绝对优势;其他国家包括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和文莱,比重高于世界平均值,但与新加坡相比,差距较大,提升空间较大。

中国与东盟10国进口贸易发展可以看出:第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国进出口贸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贸易贡献率较高,但各国进出口产品类型有很大差异,新加坡主要以货物和服务出口为主,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出口产品中货物和服务所占比重相对较低,缺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限制了贸易长远发展;第二,老挝、文莱和菲律宾,进出口贸易发展状况与世界平均水平相近,贸易结构与贸易发展相对合理,发展潜力较大;第三,进出口贸易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 2017年中国和缅甸,贸易对经济发展贡献较低,货物和服务出口占GDP比重低于20%,贸易发展远落后于新加坡等发达国家。

四 城市化状况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人口城市化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直观反映,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就越高。

(一)城市化率

除菲律宾1990—2017年城市化率缓慢下降外(见图2—7),其他国家均不断提高,可分为两个加速期:1990—2010年为第一个快速增长期,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老挝增速快,分别增长了22.8、21.1、19.3和17.7个百分点,远高于8.6%的世界平均增幅;2010—2017年为第二个增长期,表现为城市化增长速度放缓,其中中国和泰国增长超过5%,其他国家增速更慢。2017年,文莱和马来西亚城市化率超过75%,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城市化率超过50%,一半以上人口在城市居住和就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缅甸、泰国、越南、老挝和菲律宾在30%—50%,尚有大部分人口囤积在农村,其生活质量、经济收入、劳动就业得不到更多保障,阻碍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柬埔寨城市化率仅为22.98%,城市化水平低,农村和城市发展滞后。

图2-7 世界与中国、东盟10国城市化率

注: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新加坡的城市化率从1990年至今均是100%,与其他各国不具有可比性,图中并未标注出。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P.POP.GROW)。

(二)城市群发展

合理的城市化发展讲求大中小城市均衡协调发展,实现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2000—2015年,人口超100万的大城市吸纳人口状况,除新加坡、老挝和文莱[8]外,其他各国不断增加(见表2-17),与世界发展趋势基本一致。2015年世界人口超百万的城市群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2000年增长了3.201个百分点,同期超过世界增长水平的有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分别增长了8.999、4.288、6.094和5.675个百分点,说明大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不断增强,仅菲律宾有小幅下降。

表2-17 世界与中国、东盟10国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群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单位:%)

表2-17 世界与中国、东盟10国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群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单位:%)续表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P.POP.GROW)。

2017年,仅新加坡、中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余国家发展相对较慢,如柬埔寨比世界平均值低了11.889个百分点,对劳动力人口吸引力较小。中国大城市发展迅速,并不断扩大成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逐渐形成大城市越来越大、大中小城市差距越来越明显的格局。当然,人口过度集中于小城镇,也不利于发挥大城市集聚效应和区域带动作用,同样不利于一国经济协调发展。

对中国与东盟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有助于清楚了解和认识“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东盟自贸区双重作用下,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根据收入类型划分,收入水平较高的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中国和泰国的人均 GDP 和人均GNI增长速度逐渐趋于缓慢,正处在稳定增长期,且进出口贸易额趋于下降,城市化发展程度相对较高,暂时进入经济发展平台期,必须从多方面予以政策性调整。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如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和菲律宾正处于经济发展加速期,人均GNI和人均GDP仍维持相对较高增速,尤其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显著,但这些国家城市化水平仍较低,阻碍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信息化发展。因此,根据各国产业经济、贸易发展现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中国与东盟10国的深入合作、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双边、多边共赢的大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