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新女性”建构的范本与基本向度
“新女性”究竟所指为何?据学者考证,“新女性”一词在19世纪后半叶尚未出现,当时最为流行的术语是“新女界”。“新女界”显然指代的是整个女性群体,就女性个体而言,常见的说法是“女子”“女杰”“女英雄”等。“新女性”一词最早出现在1918年胡适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一次题为“美国的妇女”的讲演中,用来描述那些所谓“新妇女”,即“衣饰古怪,披着头发……言论非常激烈,行为往往趋于极端,不信宗教,不依礼法,却又思想极高,道德极高”[1]的“另类”女性。如果从“新民”的构词来类推“新女性”还会发现,所谓“新女性”,也可能是动宾结构,当指能自新的女性,“自新”之路主要就是接受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最终成为自食其力的“生利”者,而非一味拖累男性乃至整个国家有机体的“分利”者。通过考察“新女性”一词的缘起可知,专用术语本身的模糊性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了当时即将浮出地表的“新女性”本身尚处在一个存在多种可能性,因此无法被明确界定的阈限性状态,这是一个“充满焦虑的时刻”,同时也是一个“建构的时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