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北美敌托邦文学研究框架
对北美敌托邦文学的环境想象及叙事的研究思路和框架,总的来讲,是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阅读不同时期北美敌托邦文学经典读本,从对敌托邦文学相关概念的辨析切入,继而从伦理和美学角度梳理出此类文本中未来环境危机的两个根源:生物技术极权对唯理性主义的鼓吹和专制社会割裂历史链条、绝对否定传统文明的统治方式,并从女性视角和青少年视角入手来详尽讨论未来社会环境危机的文学性描述,最后以此类作品对当代生态建设的现实意义终篇。本书结合文本外部解读和内部研究,力图多向度、全面地展现出这一文学类型概念中的环境想象及书写策略,使读者对北美敌托邦文学的历史演变及环境书写有初步掌握,希望能借此丰富文学批评的园地。本书最终目的是在多元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的今天能为中外文学文化的交流提供一些参照。
[1]这些称谓之间的差异和联系,详见第一章。
[2]Keith M.Booker,Dystopian Literature: A Theory and Research Guide,London: Greenwood Press,1994,p.83.
[3]鲁枢元在《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页)中指出,生态学可以按照三分法划分:以相对独立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生态学”,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学”,以人的内在的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精神生态学”。
[4]Joseph W.Meeker,The Comedy of Survival: 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New York:Scribner's,1972,p.9.
[5]William Rueckert,“Literature and Ecology: 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in Iowa Review,Winter 1978,pp.71-86.
[6]Cheryll Glotfelty & Harold Fromm(ed.),The Ecocriticism Reader: 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Athens: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p.xix.
[7]Michael P.Branch(ed.),Reading the Earth,转引自王茜《生态文化的审美之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8]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页。
[9][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05页。
[10][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页。
[11]吴岩:《西方科幻小说发展的四个阶段》,《名作欣赏》1991年第2期。
[12]关于国内敌托邦文学创作的困境,详见本书第四章第四节。
[13]江晓原:《未来的天空:有没有阳光?》,[加拿大]阿特伍德《羚羊与秧鸡》,江苏出版集团2004年版,“序”第4页。
[14]厄休拉·勒·奎恩也被译作厄秀拉·勒奎恩、厄秀拉·勒·魁恩、厄休拉·勒奎恩,本书采用厄休拉·勒·奎恩。
[15][美]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16]傅俊、陈秋华:《从反面乌托邦文学传统看阿特伍德的小说 〈女仆故事〉》,《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