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荒漠化治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荒漠化是全世界关注的生态难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干旱危机加剧,土地荒芜的速度也在加快。在中亚、非洲、澳洲和北美等全球主要沙漠及其周边广大地区,荒漠化已经严重威胁到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尽快遏止荒漠化迅猛蔓延的趋势,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把治理荒漠化作为一项全球性的重大环境和社会经济议题列入了《21世纪议程》。随后,有100多个国家于1994年在巴黎签署了《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治理荒漠化的公约》。从此,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治理荒漠化的统一行动。

我国也是受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尤其是在北方和西部广大地区,荒漠化已经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且,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荒漠化引发的沙尘暴天气愈演愈烈,不仅使北方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也对当地及周边区域,包括首都北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特别严重时,我国北方的沙尘暴还向东波及韩国和日本等东亚邻国,甚至影响到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使我国的国际形象受损。因此,治理荒漠化及沙尘暴不仅是一项重大的生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应承担的国际责任。

为了探讨荒漠化治理的有效途径,本书研究人员先后于2001年、2002年和2013年三度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和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资助,历经近20载,从荒漠化及沙尘暴形成机理和治理政策角度进行协作攻关和系统跟踪研究,开了我国社会科学学者参与荒漠化治理研究的先河。本书就是这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书中提出的“人地关系恶性反馈”荒漠化机理学说与“禁牧移民还草”荒漠化治理政策,得到了20年来实践的验证。近期卫星照片显示,我国原有荒漠化地区植被大面积恢复。有关统计表明,北方地区沙尘暴也明显减弱。中国荒漠化治理成效举世瞩目,这归功于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的积极投入、广大沙区人民的不懈努力,同时也凝聚了一大批科研人员包括本书课题组成员的辛劳与智慧。希望这一成果的出版有助于推进我国荒漠化防治与可持续发展,并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范例。

本书分为三篇共二十一章:第一部分为总论篇,主要阐述我国荒漠化总体现状、过程机理、治理模式等;第二部分为分论篇,主要阐述我国荒漠化主体地区现状、治理措施与成效等;第三部分为展望篇,着重阐述我国今后荒漠化治理目标、路径与政策等。撰写分工如下。刘治彦:前言、第四章、第五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及后记;黄顺江: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九章、第十章及附录;宋迎昌:第六章(第二节和第三节)、第七章(第一节、第二节样本三、第三节和第四节)、第八章和第十一章;李红玉:第六章(第一节)、第七章(第二节样本五)和第十三章;袁晓勐:第七章(第二节样本一);侯京林:第七章(第二节样本二);于怡鑫:第七章(第二节样本四);盛广耀:第七章(第二节样本六);寇子明:第十二章;李萌:第十四章;张莹:第十五章;黄育华:第十六章;梁尚鹏:参与第九章撰写;王京:参与第十三章撰写及制图。

由于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角度系统研究荒漠化与沙尘暴治理仍处于起步阶段,本书只是初步的探索,且研究时段较长,各章节是在不同时期完成的,难免存在一些不妥之处,希望得到同仁和社会各界的批评与指正!

著者

2019年8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