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节 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的护理
一、概述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 myopathy,HOCM)是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 myopathy,HCM)的一种,指异常肥厚心肌突入左心室腔,造成血流通道阻塞,并在其上下方产生压力阶差,因肥厚室间隔造成心室梗阻而得名。根据梗阻部位可分为左心室流出道梗阻(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LVOTO)、中部梗阻及心尖部梗阻,与心室壁肥厚部位有关。通常所说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是指LVOTO,根据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静息或激发时左室流出道压差(LVOTG)≥ 30mmHg可诊断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PTSMA)、外科手术切除肥厚心肌、双心腔起搏治疗等。PTSMA是一种介入治疗手段,其原理是通过导管注入无水乙醇,闭塞冠状动脉的间隔支,使其支配的肥厚室间隔心肌缺血、坏死、变薄、收缩力下降,从而导致室间隔心肌重塑,使心室流出道梗阻消失或者减轻,从而改善HOCM患者的临床症状。
二、治疗原则
根据《中国肥厚型心肌病管理指南2017》,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指征为:超声心动图检查符合HOCM诊断标准,梗阻位于室间隔基底段,静息LVOTG ≥ 50mmHg或激发LVOTG ≥ 70mmHg,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间隔支动脉适于行室间隔酒精消融术治疗。年老体弱、外科手术风险高或禁忌,不能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HOCM患者,应考虑室间隔酒精消融术(Ⅱa类,B级)。年龄小于21岁者,不推荐室间隔酒精消融术(Ⅲ类,C级)。对室间隔显著增厚≥ 30mm患者的疗效不肯定,通常不考虑(Ⅱb类,C级),建议外科室间隔切除术。室间隔酒精消融术后右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高,若患者术前已存在左束支传导阻滞,则需慎重选择室间隔酒精消融术。
PTSMA手术过程如下:术前经右股或右颈静脉置入临时起搏器电极至右心室心尖部,调试临时起搏器工作良好,备用。用左冠状动脉导引导管和置于左心室的猪尾型导管持续监测LVOTG,送入导引导丝至拟消融的间隔支动脉,将球囊沿导丝送至间隔支动脉近端。加压扩张球囊封堵拟消融的间隔支动脉,行超选择性间隔支血管造影,了解局部血管供应区域,排除该间隔支至前降支或右冠状动脉的侧支循环。经球囊中心腔快速注射心肌声学对比剂,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完成心肌声学造影,确定消融靶血管。经球囊中心缓慢注入无水乙醇,注射过程中出现房室阻滞(atrial ventricular block,AVB)、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或血流动力学变化时应立即停止注射。
消融成功终点:通常认为LVOTG下降≥ 50%,或静息LVOTG < 30mmHg是手术成功的标志。
三、护理评估
(一)一般资料
了解患者年龄、性别、工作性质、经济状况、家族史、过敏史、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二便情况、运动状况、居住环境)、活动状况、文化水平、接受能力、性格类型、疾病原因及类型、心肌受累程度等。
(二)临床表现
1.心前区疼痛
常于劳累后出现,由于肥厚的心肌需氧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所致。
2.呼吸困难
多在劳累后出现,是由于左心室顺应性减低,舒张末期压力升高,继而肺静脉压升高,引起肺淤血。与室间隔肥厚伴存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可加重肺淤血。
3.头晕与晕厥
多在活动时发生,是由于心率加快,使原舒张期充盈欠佳的左心室舒张期进一步缩短,加重充盈不足,心输出量减低。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由于交感神经作用使肥厚的心肌收缩加强,加重流出道梗阻,心输出量骤减而引起症状。
4.乏力、心悸
由于心功能减退、机体供血不足及心律失常所致。
5.心力衰竭
多见于晚期患者,由于心肌顺应性减低,心室舒张末压显著增高,继而心房压升高,且常合并心房颤动。晚期患者心肌纤维化广泛,心室收缩功能也减弱,易发生心力衰竭与猝死。
(三)查体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但此杂音不向颈部传导,需与主动脉瓣狭窄及二尖瓣关闭不全鉴别。增加心脏前负荷(如下蹲动作)或后负荷可使心脏杂音减弱,减少心脏前负荷和后负荷可使心脏杂音增强。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或Vasalva动作(深吸气后紧闭声门,再用力做呼气动作)可使杂音增强。
(四)辅助检查
1.心电图
大部分HCOM患者心电图可见室性心律失常,必要时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排除恶性心律失常等情况。
2.生化检查
检查血液、尿液、粪便等。
3.超声心动图
测定心室肥厚程度、肥厚部位,心房、心室的大小、心功能情况、左心室流出道的压力阶差及梗阻部位、是否存在收缩期前向活动(systolic anterior motion,SAM)等。必要时行超声运动负荷试验筛查潜在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即静息时左室流出道压差< 50mmHg,运动后压差明显增加。
4.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主要用于评价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有心肌消融适应证的患者间隔支解剖结构是否适合消融。左心室造影评价心肌肥厚部位及与间隔支的关系,并测定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
(五)心理状况
患者对病史、病程是否了解,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治疗的依从性,对费用及预后情况是否存在担忧。
四、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生活指导 避免劳累、激动、突然用力,避免脱水,避免竞技性、暴发性的体育运动,刺激性的娱乐活动和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可以考虑进行低强度的有氧运动。
2.用药指导 避免使用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减轻心脏负荷的药物,如洋地黄类、β受体激动剂、大剂量利尿剂、动脉及静脉血管扩张剂。
3.完善各项术前检查。
4.按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前准备,行碘过敏试验,常规备皮右侧颈部、腋下、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检查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5.手术当日嘱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牛奶、鸡蛋、豆浆等产气食物。
6.准备好临时起搏器及注射用心肌声学对比剂,手术前随患者一起携带至介入导管室。
7.术前停用硝酸酯类及洋地黄类药物,并积极纠正各种心律失常。
8.术前1~2天练习床上排便。
9.心理护理 术前给予心理疏导,告知患者化学消融术后会因手术原因引起胸痛症状,避免紧张情绪。做好术前宣教,告知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术后护理
1.PTSMA通过化学消融法人为造成心肌室间隔梗死,从而导致心肌重塑,因此其术后观察和处理参照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术后患者常规转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严密观察,如病情稳定,24~48小时后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2.加强监测,注意患者心率和血压的波动情况,尽早开始心电图和血压监测,并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神志、呼吸、出入量等情况,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进行相应处理。
3.遵医嘱抽取血标本,监测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及心肌酶等的变化情况,及时行超声心动图和胸片等检查并了解检查结果。
4.患者常规术中置入临时起搏器预防心律失常,术后参照临时起搏器的护理常规,术后24小时内无心律失常发生,可考虑拔除临时起搏器。
5.嘱患者绝对卧床3~4天,告知患者胸痛为正常反应,消除其紧张怀疑情绪。
6.宜进食低盐低脂、高纤维素的清淡饮食,预防便秘,嘱患者勿用力排便,以免诱发心肌缺血,必要时使用缓泻剂。
7.穿刺部位的护理 穿刺部位并发症包括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血管闭塞或栓塞和感染等。PTSMA术后护士要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观察术侧肢体颜色、温度、肿胀情况,并与对侧比较,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还需注意全身皮肤、黏膜、牙龈等有无出血征象。
8.行股动脉穿刺的患者拔管后24小时内,患侧肢体保持伸直状态,不能弯曲或坐起,肢体制动情况下每小时下肢被动按摩一次,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鼓励患者行踝泵运动。踝泵运动指通过踝关节的运动,像泵一样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可分为屈伸和绕环两组动作。
9.如发生下肢血栓,告知患者绝对卧床,禁止按摩和热敷血管,防止血栓脱落,注意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的情况,如有呼吸困难,立即报告医生。
10.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心律失常、心脏压塞、室间隔穿孔、非靶消融部位心肌梗死、迷走反射、对比剂肾病等。术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有血压、心律等生命体征变化、检查化验结果波动及胸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恶心、呕吐等症状出现,及时告知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
五、用药护理
有临床症状且存在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药物治疗首选β受体拮抗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对上述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联合使用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丙吡胺,目前我国临床应用较少。指南推荐,有症状或者水钠潴留的患者,可谨慎使用利尿剂、ACEI或ARB。无症状HCM,有或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患者,使用β受体拮抗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是否改善临床预后,尚不明确。
(一)术前用药护理
术前用药的原则为解除症状和控制心律失常。由于洋地黄类、β受体激动剂如异丙肾上腺素以及硝酸酯类药物,可增加心肌收缩,减轻心脏负荷从而使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加重,因此应避免应用。
β受体拮抗剂可使心肌收缩减弱,减轻流出道梗阻,减少心肌耗氧,增加舒张期心室扩张,且能减慢心率,增加心搏出量。钙通道阻滞剂既有负性肌力作用以减弱心肌收缩,又能改善心肌顺应性而有利于舒张功能。二者合用可以减少副作用而提高疗效。抗心律失常药以胺碘酮较常用,用于控制快速室性心律失常与心房颤动。在应用药物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倾听患者不适主诉,同时要注意患者心率及心律的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进行相应处理。
(二)术后用药护理
严密观察胸痛的性质、范围和持续时间,遵医嘱应用吗啡等药物镇痛并注意观察药物效果;因PTSMA常可导致缓慢心律失常,术后24~72小时内慎用β受体拮抗剂和钙通道阻滞剂;术后患者仍可能存在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无特殊情况不推荐给予硝酸酯类药物。
六、健康宣教
1.由于心肌存在不同程度损伤,应避免剧烈运动,活动或劳累后充分休息,以减轻心肌缺血缺氧程度。
2.注意劳逸结合,进行有氧运动。
3.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保证充足睡眠。
4.嘱患者戒烟限酒,选择清淡易消化少刺激饮食。
5.保持良好的心态,维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
6.因消融手术效果随时间延长而逐渐显现,要告知患者遵医嘱规律服药,定期复查。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专题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的国专家共识.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10):886-891.
[2]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肥厚型心肌病管理指南2017.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2017,1(2):65-86.
[3]乔树宾,宋云虎,高润霖.肥厚型心肌病基础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杨跃进,华伟.阜外心血管内科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5]王帆,郭秀琴.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18,49(4):503-504.
[6]康立惠,孙涛,路慧,等.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病人行室间隔化学消融术的临床护理.护理研究,2018,32(17):2812-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