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和规则
不要把规则当规矩
一说到立规矩,很多父母都很愿意,孩子一听却很不乐意,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案例:
小乐爸爸一直觉得小乐睡得太晚,希望小乐能早点睡。当大家都说家里得有规矩后,他第一个就想到要跟小乐立一个“早睡的规矩”。其实,小乐爸爸曾经就这个问题和小乐约定过很多次,可小乐就是做不到。这次,小乐爸爸又对小乐提出了要规定睡觉的时间,并想着这次要理解小乐不可能马上改变,于是他自以为很“接纳”地和小乐说:“小乐,爸爸给你一个月三次晚睡的机会,超过三次,再发现你晚睡,就得接受后果喽!”小乐无奈地接受了。
其实小乐并不同意爸爸规定的睡觉时间,可是他没办法。接着,小乐爸爸开始每天监督小乐的睡觉时间,看他是否超过三次晚睡,自己也不得不熬夜等待至深夜,搞得身心疲惫。同时,因为小乐心不甘情不愿,就开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应对,例如,在规定时间去睡觉了,可是等全家都睡了,他就起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者每个月超过三次晚睡以后,被爸爸要求按规定时间去睡时,他一会儿跑出来上洗手间,一会儿要和家里的猫咪玩一下,找各种理由拖延时间。最后,这个所谓的规矩搞得小乐爸爸心力交瘁,他感慨地说:“我真是无知家长制造问题啊。”确实,小乐爸爸不仅没有立成规矩,而且造成父子俩感受都不好。
看完这个例子,你是否也有共鸣:当父母太难了!其实,是父母没有真正弄明白什么是规矩,什么是规则,没有弄清楚规矩和规则的区别到底是什么。而我们同样要呼喊:现在的孩子太可怜了,生活在规则中,从懂事起就面对各种规则,父母是规则的制定者,不是规矩的制定者,孩子在规则下要么叛逆,要么被奴化。
规矩和规则的区别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人生在世,与人交往,修身养性,处处离不开“规矩”。在这个词中,“规”指的是方向,“矩”指的是原则和底线。
规则是规定出来让大家或某类人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例如:单位的规则制度、社会的交通法规。在这个词中,“规”就是制定的条文,“则”就是遵守,依章行事。
规矩跟做人、跟道德有关,不需要定得很细;而规则跟事情、跟管理有关,通常需要定得越细越具体越好。
规矩是文化体系,立规矩、守规矩是为了有利于所有人;规则是谁定有利于谁,单位制度有利于单位运行,学校校规有利于学校正常进行教学活动。
正因为规矩与规则有这样的区别,所以它们给人的感受和产生的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规矩让人感觉有方向有正气,规则有时会让人感觉被约束甚至被要求。
案例:
有位爸爸,小时候父母管得特别严,上学、工作都听父母的安排,虽然他现在很成功,可他并不快乐,他认为自己的不快乐是因为从小到大太守规矩造成的。所以,他有了孩子之后,就不让孩子守太多的规矩,甚至觉得“没规矩又怎么样,孩子们可以更快乐一些”。他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孩,本身就比较乖,各方面还不错,似乎验证了他的想法:我没给她定太多规矩,她不是也还不错嘛。后来,他又有了儿子,因为中年得子,对儿子过度溺爱,现在孩子总以自我为中心。
这位爸爸认为是“规矩”让自己不快乐,其实,他的父母给他的是规则,规则让他感觉很压抑,他自己成了家后,不想有规则,也不懂得立规矩,最后,孩子出了问题,爱人因此担心焦虑,脾气越来越大。这就是不懂得规矩与规则的不同,因为自己对规则的感受不好,就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家里既没规矩又没规则,这能不出问题吗?
规则更多是法律范畴,而法律管的是人的“身体”,让人身体不作恶,至于心中怎么想,它管不了。西方人讲究规则,因为他们觉得人性本恶,所以,他们会将法律条文定得很细,以保证人不作恶,也因此出现很多人可以身不作恶,心也不向善。
相比较而言,中国人讲究的是规矩。规矩,简言之,就是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该做的事要努力做,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规矩是让人向善的东西,向善比不作恶高一层次,如果能一心向善,那这个人也会不作恶。
当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西方思潮不断涌入,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冲击下,就出现了一个现象:有些人在内心不以法律为准绳的同时,又把中国文化中的规矩扔了,不去向善,就容易进入灰色地带,信奉四类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
个人主义: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
消费主义:以消费为人生目的。
享乐主义:以享受、享乐为人生方向,活着没有价值和意义。
功利主义:以结果为导向的价值观,缺少情感。
父母希望孩子成为这四类人吗?可是如果父母允许孩子不作恶也不向善的话,他就有可能进入这样的灰色地带。同时,没有规矩的家,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想法行事,家里也会矛盾重重,“三国演义”时时在家里上演。如果父母不希望这样的状况出现,就得立规矩。立规矩不是要求孩子,不是管理孩子,而是让孩子向善,即规矩是做人的准则,是文化,是向善。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三件事
教育孩子的时候有三件事很重要。第一,要有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该做的事努力做,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第二,要有勇气。告诉孩子敢于直面困难和问题,不被打倒。第三,要有方向。方向就是志向,它会带大家寻真理,走正道,有追求,积极向上。
一个孩子有了规矩,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就不会逃避,不会折腾,不会情绪化。
一个孩子有了勇气,就不畏艰险,不畏困难,困难和问题都打不倒他。
一个孩子有了志向和方向,他就不迷茫,他就心存希望。
我们希望父母能懂得如何立规矩,才能让孩子超越四种“主义”,拥有一个人最重要的两个品质:一是责任感,充满责任感就不会有四种“主义”;二是荣誉感,不是拥有很多的名利权财让大家吹捧,而是大家发自内心对这个人有很高的评价,喜爱他,信服他。
家庭如何立规矩
中国人的规矩源于“天地君亲师”,敬天就懂得规律,不过于把自己当回事;法地就会有规范;爱国就会忠于文化;孝亲就知道孝顺;尊师就会做人。这就是我们文化的基础和来源,而文化的标准和方向是规矩。
在立规矩的过程中要注意:
第一,家庭的规矩应该符合文化,符合规律。以规律为基础产生的规矩,家庭才能执行。学习文化,才能懂得如何立规矩、守规矩;守规矩其实守的是文化。如果你想在家里立规矩的话,可以先从俭朴开始,因为俭以养德,现在太多的成人和孩子都习惯浪费,浪费的人哪会懂得珍惜和感恩?当一个孩子不珍惜物品时,也不会懂得珍惜人。然后逐步立更多向善的规矩,向善的规矩类似于家庭每个人都要想一想每天能为家人做些什么,能为别人做些什么,能为社会做些什么,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就是中国人讲的规矩。
第二,家规一定是全家人共同遵守的,不能单独制定给某个人。不是针对孩子的霸王条款,孩子才愿意遵守。就如我们开篇提到的小乐爸爸的例子,小乐爸爸所立的规矩是针对小乐一个人的规则和“霸王条款”,小乐不甘愿,就会默默对抗。
第三,制定规矩的时候,要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给孩子讲清楚家里为什么要立这个规矩,孩子知其所以然才会更愿意守规矩。
第四,如果制定规矩的时候,孩子确实是心甘情愿的,等执行的时候,他不同意,其实他就是为了考验父母的威信,看父母是否能坚持原则,是否能说话算话。威信可不是“淫威”,不是让孩子惧怕你,而是让孩子信你服你、敬你畏你。想让孩子信你服你、敬你畏你,就需要你自己以身作则,有修养。不是通过发脾气让孩子听你的,而是既有力量去坚持原则,又让孩子感受到温暖,他才会听你的。
第五,立规矩,先立人。立规矩的过程就是父母把自己立起来的过程。我们举的第二个例子,那位在规则下长大的爸爸,不想孩子再体验他的难受,也不懂家庭可以没有规则,但是必须有规矩,造成孩子进入灰色地带。因为这位爸爸自己就在灰色地带,所以,这位爸爸自己先要做到向善有方向,家庭才能建立起一套文化和规矩,从而使整个家庭系统有序而良性地运转。
父母可以记住一句话:践行文化有规矩,做出表率守规矩,拥有智慧立规矩。
小贴士:威信到底是爸爸建立好还是妈妈建立好?
在我看来,坚持原则的人最好是爸爸,因为大多数男性偏理性,大多数女性偏感性;坚持原则并不是女性的优势,感动孩子、温暖孩子并不是男性的优势。
但是有两个前提:
第一,夫妻恩爱。最好的家庭状态是严父慈母。严不是高要求,而是坚持原则。在严的过程当中,孩子有情绪的话,妈妈要温和地接纳下来。
第二,在夫妻恩爱的基础上有家庭规矩,即全家人遵守的规矩,而不是孩子自己遵守的规矩。
这两个前提都做到了,才能够确定家里到底由谁来坚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