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从种田开始逆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0章 深夜暴雨

乌窟洼试验转入第八天的午后,远山雾起。

六十年代的山村环境,往往一个天气波动,就能影响工程成败。

如今乌窟洼的简易池已见水流汇聚,但渗透是否真正稳定、后续如何完工,全靠接下来的两日。

自开工以来,十几名壮劳力加上林生连日奋战,体力几近透支。

竹棚中余粮不多,公社批给的口粮也有限——每天人均不过一碗高粱粥外带几片野菜煮出的汤。

林生看着一群工友日夜苦干,夜里饿得翻身,有时干脆把煮秸秆当茶水喝。

“林生同志,你有啥办法?大伙儿都实在顶不住了。”孙大柱低声对他说。

那壮实大汉如今也被饥饿磨得面容削瘦。

“加餐?咱真没有多的粮……”

林生暗自沉吟:“全国都在缺粮,有没有别的馊主意?”

如今是春过夏至,山里兴许有些野菜野果可采。

虽然不能长久充饥,却能暂时补充体能。

林生咬牙决定——调部分劳力上山找可吃的野草、菌类,再熬成浓汤给干活的人续力。

拍了板后林生亲自带领三四人去山腰一带寻山药薯、采蕨类——这些虽然口感粗劣,但在饥馑的年代也能填填肚子。

即便林生通晓现代农科,也不能变出白面大米,只好依赖土法维持生机。

山路崎岖,林生仔细回想前世所学知识,谨慎挑选可食植物,不敢带回有毒蕨类或生尖草根。

几把破旧镰刀加上老乡零星经验,东奔西走一个下午,竟也收集了一大麻袋各类野草与山薯。

晚上又让炊事员架锅翻煮,加盐和少许辣椒调味,竟熬出一大锅浓稠的野菜汤。

壮劳力喝下后虽称不上美味,倒也能缓解饥饿与疲劳。

六十年代农村之艰,唯有亲临才知。

此刻能维持大伙儿不倒下,已是万幸。

解决了暂时的吃,另一个棘手便是天候。

那灰云盘旋不散,随时要降下大雨。

可若此时暴雨,再冲击尚未封固的山洼池,之前挖出的土堤恐被冲毁。

林生对公社干部坦陈:“万一今夜大雨,怕是池子未必顶得住,还需做木桩和堵缝。”

那干部叹道:“可咱时间不多,若再耗工加固,会影响明天的最终验收……”言语中有催促,也有无奈。

这是十日试验的“第八天”,再两日就要拍板,耽搁不起。

保安全还是保进度?

若明知天将下雨却不做加固,成功率可能降低。

若急着封顶又疏于防汛,一旦真雨来,亦前功尽弃。

思来想去林生决定采取折中方案:只用半天时间先做个简易木栅挡水,事后补救剩余部分,争取明天晚上前把池子基本成形。

说干就干。

林生把营地所有剩余竹子、木料统统调集,连夜赶工做了“特制挡水栅”:以竹片与粘土混合,再塞入主堤与侧壁缝隙,既不算正式工程,却多少能在大雨来时挡一阵子。

这是典型的六十年代土法创造。

既无钢筋水泥,也无电动工具,全靠人力一刀一锯地编扎而成。

干部捣鼓了一会,还是疑惑:“这玩意儿顶得住吗?”

林生也不敢百分百保证,只能沉声答:“先稳住再说。若能撑到明天验收就算胜利。”

众社员纷纷配合,一面口中喊着“毛主席教导我们要艰苦奋斗”,一面通宵达旦地扎竹片。

林生自己也和大伙儿一起浑身脏汗,手上起水泡,却咬牙不歇。

到凌晨时,那小小的挡水栅终于成型,夹在池口。

大伙儿疲惫地倒在地上,随意裹着草席便睡。

林生却仍坚持巡查半小时后才肯合眼。

底下的壮丁悄悄议论:“真是拼命得很,也难怪能干成这么多事。”

夜半三四点,果然暴雨如期而至。

豆大的雨点砸在山洼篝火堆旁,把残火浇熄,四下漆黑一片。

营地仓促醒来人们惊呼“下大了!”

林生第一反应是冲到池边查看挡水栅。

孙大柱等人摸着黑拿着灯追随:“哥,你小心!”

暴雨带来滚滚山洪,浑浊急流顺着山梁涌向乌窟洼主池。

林生用木棍探了探护堤脚,发现泥土已开始松动,“糟糕,快堵!”他强撑着声音指挥,在那黑夜混沌里,仅靠几盏破油灯。

大家四散搜集稻草、粘土、木桩,堵在池沿低洼处。

水面哗哗上涨,脚踝瞬间被浸透,林生和壮劳力齐心堆筑临时土包。

风雨敲打在他们破蓑衣上,这简陋又壮烈的场景恰是六十年代农村水利最真实的写照。

林生顶着浑身湿透,脚下打滑险些摔进水里,好在孙大柱一把拉住:“哥别冲太前,你是指挥啊!”

林生苦笑,仍不肯退:“再加一层土,别让水冲破!”

狂风卷着雨幕,灯火摇晃,随时都会被扑灭。

暗夜与暴雨交错,让这几小时宛如持久拉锯战。

林生先后数次用木棍捣实土堤,满手血泡,腿上沾泥,却咬牙不喊疼。

孙大柱已是村里壮实的汉子了,但连续地高压环境却也支持不住:“撤吧,顶不住了”。

林生不语,只是一味地堵水。

众人看着技术员如此发狠,也不退缩,一群筋疲力竭地汉子在山野间奇迹般地屹立不倒。

凌晨五点左右,雨势渐小。

满地积水被护堤与泄洪槽顺利导流,主池竟安然无恙。

人群瘫倒地上,互相看看都像出水的泥人,忽然爆发出疲惫而喜悦的笑声。

天刚蒙蒙亮,李洪昌从县里赶到营地探望。

看到满地狼藉的场景和护堤依旧挺立,心潮澎湃:“太好了,没被冲垮啊!林生,你们辛苦了。”

说着,老泪纵横。

“想当年要是也有这么股干劲,咱村就不会年年受旱灾之苦。”

林生累得声音嘶哑,却依旧扯出一抹微笑:“多亏大伙儿拼命,否则我一个人也顶不住。”

李洪昌点头:“县里的人今日下午再来验收。若见这暴雨都抗住,他们不批也难啊。”

暴雨过后,营地一片狼藉。

湿淋淋的稻草堆、浑浊的水坑、散落的竹编……

人们继续热火朝天收拾、补缺。

林生拿着一把锄头,拌着泥土把护堤高处再加固半尺。

其他社员则呼喊“为人民服务,决不退缩”,把马列语录和报纸节选贴在营地木桩上,以激发斗志。

有人甚至用粉笔在岩壁上写了个“毛主席万岁”,在六十年代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景象。

虽然衣服还潮湿、肚里只吃了半碗稀粥和几块野菜饼,却让人觉得“再咬牙也能熬过去”。

林生召集剩余壮劳力,把池底泥沙铲干净,否则影响水质。

先指点孙大柱和刘小虎:“你们看,这泥沙积聚在下方一角,冲走就行,不用全部挑上来。”

社员一脸不解:“这可会随水流流出去啊?”

林生解释:“对,就让它跟着泄洪槽走掉。这样水里就更干净,也免得我们白费力气。”

这在六十年代的农村算是新招,林生在现代学过自动排沙原理,故而善加利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