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与目标
1.3.1 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
1.一流系统
(1)人的要素:所有系统的核心要素,也是系统的第一要素。
(2)资金要素:所有企业系统的动力。
(3)物的要素:包括物流系统的劳动对象,即各种实物。
(4)信息要素:包括物流系统所需处理的信息,即物流信息。
2.功能系统
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指的是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有效地组合、连接在一起,变成了物流系统的总功能,便能合理、有效地实现物流系统的总目的。
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处理和物流增值服务等要素。
3.流动系统
(1)流体:物流中的“物”,物质实体。流体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载体:承载“物”的设备和这些设备据以运作的设施,如汽车和道路。
(3)流向:“物”转移的方向。
(4)流量:物流的数量表现。
(5)流程:物流路径的数量表现,亦即物流经过的里程。
(6)流速:流体流动的速度。
(7)流效:流体流动的效果,如时间效用、空间效用等。
4.支撑系统
(1)法律制度:决定物流系统的结构、组织、领导和管理方式。国家对其的控制、指挥、管理方式以及这个系统的地位、范畴,是物流系统的重要保障。
(2)行政命令:决定物流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撑要素。
(3)标准化:是保证物流环节协调运行,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在技术上实现联结的重要支撑要素。
(4)商业习惯:是整个物流系统为了使客户感到满意所提供服务的基本要求。企业应了解商业习惯,使物流系统始终围绕客户进行运营,从而达到目的。
5.物质基础系统
(1)基础设施:是物流系统运行的基础物质条件,包括物流场站、物流中心、仓库、运输线路、建筑、公路、铁路和港口等。
(2)物流装备:是保证物流系统开动的条件,包括仓库货架、进出库设备、加工设备、运输设备和装卸机械等。
(3)物流工具:是物流系统运行的物质条件,包括包装工具、维修保养工具和办公设备等。
(4)信息技术及网络:是掌握和传递物流信息的手段,根据物流所需信息水平的不同,使用更适合的手段传递物流信息,手段包括通信设备及线路、传真设备和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
(5)组织及管理:是物流系统的“软件”,起着连接、调运、运筹、协调和指挥其他各要素的作用,以保障物流系统目的的实现。
1.3.2 物流系统的目标
物流系统可以被看作为实现物流的目标而设计的一种机制。它的总体目标就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向客户提供尽可能优质的服务,即在恰当的时间,将恰当数量、恰当质量的恰当商品送到恰当的地点。一般认为,物流系统就是将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和配送等功能结合起来,以实现服务目标、节约目标、快速与及时目标、规模性目标、库存调节目标的综合体。在这五个目标中,服务目标和节约目标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目标。
1.服务目标
物流系统是联结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等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较强的服务性是物流系统的重要目标。例如,物流系统采取送货、配送等形式,就是其服务性的体现;实时响应,无脱销、无货损等事故,是其服务质量的具体表现。近年来出现的“准时供货方式”“柔性供货方式”等,也是物流系统不断提高其服务性的表现。
2.节约目标
节约是物流系统提高相对产出的重要手段,包括各种人、财、物投入的节约,以及时间的节约。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都要产生成本,其中最主要的是运输和仓储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所有的物流业务活动都需要注意节约。物流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节支、省力、降耗等措施都是为了实现节约这一目标。
3.快速与及时目标
快速与及时目标是指能按客户要求的时间、地点、数量和质量,把货物准时送到。快速与及时不但是服务性的延伸,也是流通对物流提出的要求。快速与及时不仅是传统物流系统的目标,更是现代物流系统的重要目标,尤其是现在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快速与及时显得尤其重要。在物流领域中采取的诸如直达物流、多式联运、自动仓库、计算机信息管理等手段,都有助于快速与及时目标的实现。
4.规模性目标
追求物流系统的规模性,是以此来追求物流系统的“规模效益”。规模与经济性密切相关。如何规划物流设施的集中与分散,规划中的货运枢纽站场能否与现有物流设施兼容、协同运作,货运站场、配送中心、仓库的分布数量与规模大小如何,怎样对各种物流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以达到最佳系统状态等,都是在实现物流系统的规模性目标时所需考虑的问题。
5.库存调节目标
物流系统通过本身的库存来保障消费者和各企业的需求。但是,如果库存太多,就需要更多的保管场所,有可能会因库存积压而浪费资金。正确确定库存控制方式、库存数量、库存结构、库存分布,努力协调仓库、物流设施、物流中心或运输枢纽中的仓储功能与库存控制功能等,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体现。
1.3.3 物流系统中的目标冲突
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它的总目标是实现其整体经济效益极大化。但物流系统各要素都有各自的目标,这些目标各不相同,往往相互冲突,这通常被称为“二律悖反”或者“效益悖反”现象。物流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之间、物流系统要素之间、物流系统要素内部、物流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都存在目标冲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之间的目标冲突
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水平之间存在着“效益悖反”。一般来说,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物流成本即上升,成本与服务水平之间受“收获递减法则”的支配。有时物流成本增加的幅度要远远大于服务水平提高的幅度。
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物流的目标必须引进投入与产出的系统效率概念,才能得出较好的定义”。决策层虽然可以提出降低物流成本的要求,但这时必须认真考虑物流成本下降与物流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物流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的目标冲突有下述四种。
(1)在物流服务水平不变的前提下考虑降低物流成本。不改变物流服务水平,通过改变物流系统来降低物流成本,这是一种通过尽量降低成本来维持一定服务水平的办法,即追求效益的办法。
(2)为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不惜增加物流成本。这是许多企业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做法,是企业在特定顾客或其特定商品面临竞争时,所采取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做法。
(3)积极的物流成本对策,即在物流成本不变的前提下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也就是在给定物流成本的条件下提高物流服务水平。这是一种追求效益的办法,也是一种有效地利用物流成本性能的办法。
(4)用较低的物流成本,实现较高的物流服务水平。这是增加销售、增加效益,具有战略意义的办法。
2.物流系统系统之间的目标冲突
当物流系统中各功能要素独立存在时,各自的目标明显存在相互冲突的地方。例如,运输功能要素追求的目标一般是及时、准确、安全和经济。为达到这些目标,企业通常会采用最优的运输方案,但是在降低运输费用,提高运输效率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储存成本的增加。
从储存的角度来看,为了达到降低库存水平的目的,企业可能会降低每次收货的数量,增加收货次数,缩短收货周期;或者是宁可紧急订货,也不愿提前大批量订货。但这样就无法达到运输的经济规模,导致运输成本增加。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清楚地看出,物流系统中运输子系统的目标与储存子系统的目标是冲突的。但是运输与储存是物流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运输与储存的冲突是运输要素与储存要素的一种联系,在物流系统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它们都在追求着各自的目标。显然,它们的目标是无法简单地实现的,而必须通过物流系统集成来达成。
在包装与运输这两个要素之间也存在着目标冲突。包装既要保护商品在物流过程中避免损坏,又要降低成本。因此,在包装材料的强度、内装容量的大小等方面就会考虑以能够确保商品安全为第一目标,但这常常导致“过度包装”,不仅增加了包装成本,同时由于包装过大、过重、过于结实,还增加了无效运输的比重,并且在包装回收系统不健全的情况下,当商品抵达收货人时,收货人往往还要花费资源专门处理这些包装。如果能将包装要素的目标与运输要素的目标进行协调,就可以既实现包装的目标又实现运输的目标,从而实现这两个要素目标的协同。
3.物流系统系统内部的目标冲突
从系统的角度看,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都是物流系统的子系统,如果将物流系统内部功能要素之间的目标冲突应用于任何一个功能要素的话,物流系统要素内部也存在着类似的目标冲突。以运输功能为例,各种运输方式都存在各自的优劣势。比如采用铁路运输成本比较低,但不够灵活;采用公路运输灵活性强,可提供“门到门”的服务,但长距离运输运费相对昂贵,且易污染和发生事故;采用航空运输速度快,不受地形的限制,但成本昂贵。因此,如果追求速度快、灵活性强,就要付出成本高的代价。由于任何运输方式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优势,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不能兼得,所以在选择运输方案时就要综合权衡。
4.物流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的目标冲突
物流系统本身也是一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它要与外部系统发生联系,而构成物流系统环境的就是这些与物流系统处在同一层次的子系统。与物流系统一样,环境中其他系统都有着特定的目标,这些目标之间的冲突也是普遍存在的,物流系统以这种方式同环境中的其他系统发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