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物流系统概述
1.2.1 物流的定义
在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21)中指出:物流是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使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进行实体流动的过程。
物流(logistics)的最初定义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军事后勤保障。那时的物流是军事科学的一个分支,即从事采办、保障和运输军事物资、人员以及设备的活动。对于那时的物流,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准确的时间,将正确数量的人力、食品、武器、弹药,运送至精确的地点,在战斗中供应前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军事上的后勤概念逐渐被引入了经济生活。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管理科学研究的重点从生产领域转向服务领域,由此形成了PD的概念(physical distribution),即从生产厂家到用户的“货物配送”或“实物分销”。当日本引入logistics的概念时,其内涵似乎与PD的概念类似。因此,当我国从日本引入这一概念时就将这一概念称为“物流”。当物流的概念用于工商界时,其含义便成为:一个企业对其原材料管理、货物运输和仓储与集散之间实施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物资流通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已不能满足于原先那种分割式的物资流通模式,逐步要求形成一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
1.2.2 物流系统的概念
1.物流系统的含义
物流系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流功能单元构成,以完成物流服务为目的的有机集合体。物流系统中的“输入”即指采购、运输、储存、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包装、销售、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所需的货物、能源、劳动力、设备、资金、信息等要素,由外部环境向系统提供的过程。所谓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输送的物料和有关设备、输送工具、仓储设备、人员以及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物流系统是由存在有机联系的各要素所组成的综合体。物流系统要受内部要素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其内部存在着相互依赖的物流功能因素,其外部又存在过多的不确定因素,因而物流系统整体结构十分复杂。
2.物流系统的模式
物流系统基本模式和一般系统一样,具有输入、转换处理及输出三大功能,通过输入和输出使物流系统与社会环境进行交换,使物流系统和环境相依而存,而转换处理则是这个系统最具特点的系统功能。物流系统的模式如图1-2所示。

图1-2 物流系统的模式
(1)输入。它是指外部环境对物流系统的输入,即通过提供货物、能源、劳动力、设备、资金、信息等手段对物流系统发生作用。
(2)转换处理。从输入到输出之间所进行的生产、供应、销售、服务等活动中的物流业务活动称为物流系统的转换处理。具体内容有:物流设施设备的建设;物流业务活动,如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等;信息处理及管理工作等。
(3)输出。物流系统的输出即物流服务,包括物资(原材料、在制品、制成品)向客户的有效移动、各种劳务产品、时间空间效用等。
(4)限制和干扰。外部环境会对物流系统施加一定的约束,称为外部环境对物流系统的限制和干扰。具体有:资源条件、能源限制、资金与生产能力的限制;价格影响、需求变化;仓库容量;装卸与运输的能力;政策的变化等。
(5)反馈。物流系统在把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不能按原计划实现,需要把输出结果返回给输入并进行调整,即使按原计划实现,也要把信息返回,以对工作做出评价,这称为反馈。反馈的活动包括:各种物流活动分析报告、各种统计报告数据、典型调查、国内外市场信息与有关动态等。
(6)环境。物流系统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当中的,它受环境中各个因素的限制和干扰,只有在适应环境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发展。这些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内部环境,如生产系统、财务系统和销售系统等;第二种是外部环境,如市场环境、科技因素、经济和产业结构等。一般来说,外部环境是系统不可控的,而内部环境则是系统可控的。
1.2.3 物流系统的特点
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共有性质,即集合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目的性和适应性。同时,物流系统作为现代科技和现代观念的产物,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物流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
物流系统是由人和形成劳动手段的设备、工具所组成的。它表现为物流劳动者运用运输设备、装卸和搬运机械、仓库、港口、车站等设施,作用于物资的一系列物流活动。在这一系列的物流活动中,人是系统的主体。因此,在研究物流系统的各方面问题时,要把人和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加以考察和分析,而且要始终把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放在首位。
2.物流系统是一个大跨度系统
这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跨度大,二是时间跨度大。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间物流经常会跨越不同地域,国际物流的地域跨度更大。企业通常会采取储存的方式解决产需之间的时间矛盾,但即使这样时间跨度往往也很大,大跨度系统带来的主要是管理难度较大,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较高。
3.物流系统是一个可分系统
作为物流系统,无论其规模多么庞大,都可以将其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的多少和层次的阶数,是随着人们对物流的认识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扩充的。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不仅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及资源利用方面的联系,而且存在总的目标、总的费用以及总的运行结果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通常可以将物流系统的运行环节划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物资的包装系统、物资的装卸系统、物资的运输系统、物资的储存系统、物资的流通加工系统、物资的回收复用系统、物资的情报系统和物流的管理系统等。
上述这些子系统构成了物流系统,而物流各子系统又可分成下一层次的系统,如运输系统中可分为水路运输系统、航空运输系统、铁路运输系统、公路运输系统及管道运输系统。物流子系统的组成并非一成不变,各子系统因其管理目标和管理分工而自成体系。因此,物流子系统不仅具有多层次性,而且具有多目标性。
物流系统本身虽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但它处在国民经济这个比它更大、更复杂的大系统之中,就是国民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且是一个非常庞大、非常复杂的子系统,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物流系统的分析既要从宏观方面去研究物流系统运行的全过程,也要从微观方面对物流系统的某一环节(或称为子系统)加以分析。
4.物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一般的物流系统总是联结多个生产企业和用户,并随需求、供应、渠道、价格的变化,系统内的要素及系统的运行也经常发生变化。这就是说,社会物资的生产状况,社会物资的需求变化,资源变化,企业间的合作关系,都随时随地影响物流系统,物流系统受到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广泛制约。物流系统是一个具有满足社会需要、适应环境能力的动态系统,人们必须对物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不断修改、完善,这就要求物流系统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与可改变性。在有较大社会变化的情况下,物流系统要重新进行设计。
5.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物流系统运行对象——“物”,遍及全部社会物质资源,资源的大量化和多样化带来了物流的复杂化。从物质资源上看,品种成千上万,数量极大;从从事物流活动的人员上看,需要数以百万计的庞大队伍;从资金占用上看,占用着大量的流动资金;从物资供应点上看,遍及全国各地。这些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组织与合理利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在物流活动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大量的物流信息。物流系统要通过这些信息把各子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如何把信息收集全、处理好,并使用其指导物流活动,也是非常复杂的事情。
物流系统的边界是广阔的,其范围横跨生产、流通、消费三大领域。这一庞大的范围给物流系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发展,物流技术的提高,物流系统的边界范围还将不断地向内深化,向外扩张。
6.物流系统是一个多目标函数系统
物流系统的多目标常常表现出“目标悖反”。因此我们讲系统要素间有着非常强的“悖反”现象,常被称为“交替悖反”或“效益悖反”现象,在处理时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总体恶化的结果。通常,对物流数量,希望最大;对物流时间,希望最短;对服务质量,希望最好;对物流成本,希望最低。显然,要满足上述所有要求是很难办到的。例如,在储存子系统中,站在保证供应、方便生产的角度,人们会提出储存物资的大数量、多品种问题,而站在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占用的角度,人们则提出减少库存。又如,最快的运输方式为航空运输,时间效用虽好,但运输成本高,经济效益不一定最佳;选择水路运输,则情况相反。所有这些相互矛盾的问题,在物流系统中广泛存在。要使物流系统在各方面满足人们的要求,显然要建立物流多目标函数,并在多目标中求得物流的最佳效果。
1.2.4 物流系统的结构
物流系统的结构是指物流系统内部各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有机联系,或者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它是物流系统保持整体性并具有一定功能的内在根据。虽然物流系统的要素分类方法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不会影响物流系统本身的结构。这里只针对物流系统的流动结构、功能结构以及物流网络加以说明。
1.物流系统的流动结构
物流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流”。它具有七个流动要素: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和流效。
流体的自然属性决定了载体的类型和规模,流体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流向、流量、流程和流速。
(1)流体、流量、流向、流程和流速决定采用的载体的属性。
(2)载体对流向、流量、流速和流程有制约作用,载体的状况对流体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均会产生影响。
(3)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和流速决定流效。
因此,建设物流系统时应该根据流体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流向、流程的远近,具体运行路线,流量、流速的大小与结构来确定载体的类型和数量,以尽可能地提高流效。
2.物流系统的功能结构
整个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包括运输、储存保管(含仓储管理和库存控制)、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处理和物流增值服务等。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它们的组合方式以及时空关系的表现形式形成了物流系统的功能结构。
在物流系统的功能结构中,运输和储存保管是重要的支撑要素,因为运输创造了“物”的空间价值,储存保管创造了“物”的时间价值,这两者是物流服务价值的核心部分。装卸、搬运功能伴随运输方式或运输工具的变化、物流作业功能之间的转换而产生;包装功能是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但不是每个物流系统必需的。因此,物流系统的功能结构取决于生产、流通的模式,衡量其是否合理的标准是能否以最低的成本满足生产和流通的需要,而不是功能要素是否完备。
3.物流网络
在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21)中,对物流网络的定义为:通过交通运输线路连接分布在一定区域的不同物流节点所形成的系统。
物流网络是物流活动的载体,从网络的角度来说,就是由线与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物流节点是指具有与所承担物流功能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所要求的物流运营能力相适应的运营体系的物流场所和组织。物流网络也是由执行运动使命的各种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和执行停顿动作的节点这两个基本元素所组成的。各种运输方式与节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置,由于它们的结构、组成、联系方式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物流网络。物流网络辐射能力的大小、功能的强弱、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取决于网络中两个基本元素的配置和其本身。
物流网络是适应物流系统化和社会化的要求发展起来的,是指物流过程中相互联系的组织和设施的集合。物流网络由点和线组成,而点和线之间的联系构成物流网络的结构。表示物流网络通常是用图论中的有向赋权图。节点一般代表网络中的工厂、物流中心、配送中心(distribution center,DC)或销售点,连线代表在两点之间存在一条路。
根据物流网络在实际构建中的模式来分类(以销售物流为例),物流网络可分为三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直送形式,一种是多个供应地通过物流枢纽节点即配送中心(DC)处理后配送到多个需求地的模式,还有一种是回路运输模式,如图1-3所示。详细介绍请参见2.3节的内容。

图1-3 物流网络实际构建中的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