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念 新模式 新发展:心智障碍支持服务新路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推荐序二 学习体会

收到马廷慧老师发来的本书书稿,一口气读下来,兴奋而感动。其中的每字每句都是各位伙伴一起学习,一起研讨,一起实践,用心凝练出的成果。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努力,是件幸福的事情。在此对所有参与撰写的伙伴表达诚挚的敬意。

心智障碍者不仅仅是服务对象,更是一个个生动的、差异化的、处在具体情境中的独立个体。只有目中有“人”,服务才不会简单化、一刀切,甚至南辕北辙。所有的服务本质上都是介入,都是干预。干预的正当性和恰当性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我们要三思而行,站在心智障碍者及其家庭的立场,审视干预的角度和程度,这一点不容忽视。在探索和发展心智障碍者服务的道路上,理念为先。“权利是根本,生活品质是目标,支持是途径,融合是结果”的服务理念为我们指明共同努力的方向。

新观念需要内化在服务的各个细节和全部流程当中。尊重、独立、融合……这些耳熟能详的理念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贯穿在支持服务模式实施的步骤、策略、方法中,体现在构建多元化支持系统的全过程当中。尤其是面对可能的价值冲突时,能否践行这些理念,是真正的难点。因此,从本土实际服务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基于新观念的、可操作的新指南,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残障是高度复杂的现象。心智障碍者并不是单一群体,也不是拥有共同身份和兴趣的一致性集合。研究、政策和服务探索都难以一步到位地发展出一个完美的模式,来满足差异化的个体需求。从物理、生物、心理、社会情绪、社会经济、文化和规范等不同层面认识残障、研究残障,推动社会政策的发展与服务的改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挑战。本书正是我们积极面对这一挑战的实际行动的体现。

让我们以本书为契机,为了推动残障友好、残障全纳的社会认知和政策环境的形成,发展以残疾人及家庭为中心的个别化支持体系和服务模式,建设更加包容与美好、接纳差异、尊重生命的社会而不懈努力。在这条发展之路上,让我们一起脚踏实地,一路同行!

撰 稿 人

何欣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副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残障与康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