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意探探探
时间回到唐代,一阵湿凉的江风拂来,拂过巍然屹立的黄鹤楼,也拂过楼上那个叫崔颢(hào)的诗人深邃的目光。
此刻,崔颢的眼中映着漫卷的白云,那些云白得耀眼,经黄鹤楼楼顶,缓缓地、缓缓地飘荡而去。眼前的白云变幻出奇妙的形状,他痴痴地看着,想起了那个驾鹤远去的仙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崔颢的这首《黄鹤楼》。
诗义详解读
一提起黄鹤楼,想必你知道它位于武汉。但是,当我们再去细细研究这座楼的由来时,恐怕就没有太多人能说得清楚了。时至今日,关于这座楼,依然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有一种说法是,黄鹤楼原本建在一个叫黄鹄(hú)矶的地方,“鹄”字左边是“告”,右边是“鸟”,后人常错把“鹄”念成“鹤”,于是这种错误的读法便流传了下来。但这样简单直白的故事,仿佛是淡而无味的白水煮豆腐,少了一些传奇色彩。
另一种说法就有趣多了,它跟一个故事有关。这个故事的原型,记载在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写的《述异记》中,后来被鲁迅先生编进了《古小说钩沉》这部书中,这个故事便是流传甚广的“驾鹤之宾”的故事。
话说在黄鹤楼的原址之处,曾有一家姓辛的妇人开的酒店,有一名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赊酒千杯的恩情,临别之际,就在酒店的墙壁上画了一只仙鹤,并与辛老板讲道:“这只仙鹤可不一般,它能从画中跳出为酒店里的客人起舞助兴。”这位道士并没有骗人,果然,自从辛老板获得了这只吉祥物一般的仙鹤,酒店便宾客盈门,生意兴隆,成为当时的“网红打卡地”。又过了十年,这位道士游仙归来,他拿出一支笛子吹了起来,只见这只仙鹤从墙上跳下,道士一跃而上,乘鹤飞去。这位辛老板感念道士的恩情,于是在这里兴修高楼,并给高楼取名黄鹤楼。这个故事后来被改编成了很多版本,但万变不离其宗,无非强调善有善报。道士最后带走了仙鹤的结局,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每当我们登上黄鹤楼,西望长江,看着朗朗天日,都会不由得暗自思索:仙鹤去哪儿了?它还会回来吗?这个萦绕在人们心中的问题,被一位诗人问了出来。他是谁呢?对了,他就是崔颢。他想人之所想,问人之不曾问,把人们心中那一闪而过的疑问,变成关乎仙鹤命运的终极提问,这个问题已经超越了仙鹤本身,蔓延到了时间、空间和人生这样宏大的思考维度。高,实在是高!
这是中国古代诗人优秀的品质,他们并没有通晓一切的能力,却可以提出令人警醒的问题,于是便有了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便有了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便有了李白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时空太浩大了,我们不理解的,又何止那一去不复返的仙鹤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一起来体味这种博大的境界。
第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这里的“昔”,是“过去”的意思,我们常说往昔、昔日。此处的昔人,指的正是刚才“驾鹤之宾”故事里那位驾着仙鹤高飞而去的仙人。此时的崔颢,恐怕真想看看这位传说中人物是何等的道骨仙风!只可惜,百代过客,昔人早已乘仙鹤随风而去。一个“已”字,表示的是时间,一个“去”字,指的是空间,无论从哪个角度,过去都是无法追回的。无法追回的是昔人黄鹤,更是历史沧桑,这是多么痛苦的领悟啊!
第二句“此地空余黄鹤楼”,这很好理解,这个地方只剩下了黄鹤楼。但请注意这个“空”字,有一句话叫“岁月空度”,杜甫也有诗句曾描述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这两句中的“空”字,都是“白白”的意思。那么“空余黄鹤楼”中的“空”字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思考一下,没有了仙鹤,黄鹤楼似乎少了几分神韵。许多慕名而来的人,心中是有故事的,登楼眺望半天,只看到长江流向天际,不由得发出了一句“只有这些”的感慨。当然,这是开个玩笑。就像是神话中没有了神,史诗中没有了英雄一样,当叙述的主人公被抽走,我们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感到意犹未尽。黄鹤楼也是如此,仙人缺席了,只剩下了这空空的楼台和怅然若失的崔大诗人。
第三、第四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里我们要注意“悠悠”二字。这个词有“忧思”“遥远”“时空久远”的意思,例如《诗经·终风》里的那句“悠悠我思”,就是指思绪中的忧愁,而宋玉《九辩》中的“袭长夜之悠悠”,是指夜晚的漫长,又如陈子昂的那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说的便是时空的广阔了。在这里,“悠悠”指的是白云飘飘荡荡的样子。
诗人从传说故事入手,引发感情,此时已经超越了故事,从感叹仙鹤离开不会返回,联想到白云青天的浩渺广阔。未知的太多,无法掌控的也太多。与天相比,人是如此渺小,诗人由此生发丝丝惆怅,这份惆怅就像雨天笼罩在天上的阴云,压在他的头顶上。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诗人转移了视角,视线从天空移到了地面,由遐想进入了现实景物。“川”指的是平川、原野。“晴川”就是晴日里的江面。“历历”就是分明的样子。“汉阳”是个地名,在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萋萋”指的便是草木茂盛的样子。鹦鹉洲在黄鹤楼东北,是长江中的小洲。这两句翻译过来就是:晴空下水边土地上的树木清晰可见,而远处鹦鹉洲上则长满了芳草。这写景的诗句,成了全诗由虚入实的过渡。
再来看第七、第八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古人远游,似乎总免不了想家,总会感到点孤独。这里的“乡关”指的就是故乡。日暮黄昏,诗人孤独的情感和景色结合,让人不由得想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那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何处是”三个字,将游子无所依托的漂泊之感和盘托出,通过发问的形式,让感情更加强烈。可崔颢是在问谁呢?他可能是在问自己,也可能是问朋友,更有可能是仰头问苍天。但终究,他没有得到任何答案。于是只能再写一句江景。“烟波江上”指的是烟雾笼罩的江面。刚才的“晴川历历”似乎已经过去,人生前路和这江面一般,如此迷茫,让人摸不着头脑。崔颢就像在满是迷雾的黑路中独行,见不到一盏引路的明灯。
由这种景物引发愁绪的,可不止崔颢一人。比如,《登金陵凤凰台》里的那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让李白愁苦的是浮云蔽日;又如,《清明》中的“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让黄庭坚发愁的是野田荒冢;还有在《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中的那句“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是海边尖山锋利的形状引发了柳宗元的惆怅。
你看,犯愁、写愁,似乎成为中国古代诗人永不过时的话题。
考点小指南
《黄鹤楼》这首诗可算是中考中的“常客”。我们来看一道比较经典的中考题:
2018年湖北省四市中考中,曾有试题对这首诗进行了考查。
1.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 )的感情。(1分)
2.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2分)
第一题属于炼字题,而第二题则属于诗歌写作手法的鉴赏。
要回答第一题,我们首先要明确,诗歌四联分别是首联,也就是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已”“去”“空余”四个字,写出了崔颢为仙人、仙鹤已去而感到失落和惆怅,同时也说的是时光的无法寻回,所以答“岁月易逝”,也能得分。赏析诗句时,最关键的一步是要抓住表示情感的词。
第二题鉴赏诗歌内容,我们作答时要注意题目要求,一定要从写景的角度进行分析。写景的手法有很多,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空间远近关系、时间先后顺序、情景的交融、虚实的关系、全诗的主旨和诗歌的境界。
我们可以这样回答:第一,这首诗先从远处的天空说起,再写稍近的江面和沙洲,有远近结合的特点;第二,诗歌先写的是日景,再写暮色,根据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景物;第三,诗歌中由景物引发愁绪,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第四,诗人先写虚想,后入实景,也用到了虚实结合;第五,诗歌表达了诗人的乡愁和对时间易逝的感叹,从传说引发到对时空的追问,思考深刻而开阔。这五个要点,正是我们回答第二题的关键所在。
趣事连连看
谈完了黄鹤楼和诗人的愁思,我们来说一说崔颢。崔颢的作品为什么远远比他的名字更加有名气呢?唐代那么多有名的大诗人,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他们的诗作一样精彩,并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可就是这位姓崔的诗人,为什么没有什么故事可讲呢?事实上,这位诗人的经历不可谓不丰富,但总有些许不光彩的“黑历史”。
崔颢可以称得上是年少成名,十多岁就能写一手好诗。只是史书中对他的评价是“少年为诗,属意浮艳,多陷轻薄”,什么意思呢?就是诗歌描写女性和女性情感太多,稍显轻薄一些。《全唐诗》中崔颢的诗留下来了四十二首,其中描写妇女和闺中情感的就有十五首。崔颢的成功不仅在于他年少而且有文采,还在于他二十岁就中了进士。在唐代,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这可谓“出道即巅峰”,但为何崔颢后来的发展却有些颓唐,甚至就像诗歌中展现的那样,充满了惆怅的色彩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那个“小儿无礼”的故事了。相传唐朝大臣李邕(yōng)曾邀请崔颢去家里做客。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见面后崔颢立即奉上了自己的诗集。
李邕满怀期待地打开集子,随即笑容僵在了脸上。集子上的第一首诗竟然是《王家少妇》。
王家少妇
〔唐〕崔颢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最少,复倚婿为郎。
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
该诗大概是讲王家女儿十五岁就嫁给了王昌的故事。诗歌究竟讲了什么在这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古人常用美人出嫁来指代知音的赏识,于是崔颢此处便把李大人比作王昌,而把自己比作那个十五岁的少女。
你想想看,李邕看了之后会是怎样的反应呢?他当场骂了四个字“小儿无礼”,然后扭头就走了。于是乎,崔颢仕途上的举荐之路,就因为这件事被断送了。
之后,崔颢走遍了大江南北,不仅有《黄鹤楼》这样的作品,也有许多非常不错的边塞诗。
公元754年,崔颢客死长安,一辈子没能回到家乡,真的是“日暮乡关何处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