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与城镇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开展至今,有必要开展一些工作,解决出现的实际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工程实施进展方面的情况,国家层面利用传统的地方上报信息和实地巡查手段进行监督和管理,上报信息的准确性难以大范围验证,单纯依赖出差实地巡查的方式,只能检验极个别地区的执行情况,且全面性也有待进一步论证,缺乏科学支撑。

2.对搬迁实施后的效果评估较少或者基本没有。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覆盖全国22个省份约1 400个县的工作,范围广,任务重,资金筹措总量约6 000亿元。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对各地实施情况有必要开展效果及必要性评估,为今后国家再次实施类似工程打下坚实基础和积攒有利经验。

3.需开展搬迁后所在地后续发展的评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各地已经交上答卷。但是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后,会给新的迁入地带来怎样的社会变化,搬迁户社会融入如何,生活的改善程度如何,都是值得国家和社会关注的。因此,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后期,开展搬迁后所在地后续发展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几方面工作,由于覆盖范围大,加之各地情况各异,靠常规的地方上报结合实地巡查的方法,很难全面、快速且较为准确地掌握实际情况。

利用遥感科学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遥感,即遥远的感知,指在地面、航空、外层空间等不同平台上,运用各种不同类型传感器,对地表物体的辐射/反射特性进行探测,获取这些地表物体(以下简称“地物”)的电磁波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接收、判定和加工处理,分析对人类有用的信息,实现对地物的形状、性质、空间位置及其和周边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现代应用科学技术。遥感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接收地物的电磁波信号,来判读分析地学现象、地表目标等,利用了“不同地物具有不同波谱发射率;即使是同一地物,在不同波段的波谱发射率也不同”这一地物电磁波特性。因此,遥感科学技术也可以说是一项利用地物波谱特性来识别地物及其所处外界环境条件的技术。目前,遥感科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尤其近年来国产高分辨率卫星发展迅速,我国拥有了自主可控的高分系列卫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高分系列卫星获取的全天候、全天时、全方位、多要素对地观测数据资源已成为国家资源环境、防灾减灾、国土普查与测绘、气象与海洋、农业与生态、公共安全、社会服务、全球气候变化等关系国民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管理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是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保障。

前文提到三个方面的问题,涉及遥感影像在安置区夜间灯光提取,安置区所在地建成区提取,安置区厂房、学校等配套状况等方面的监测分析工作。随着近年来我国高分系列卫星的升空,越来越多的数据源为我们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丰富的数据基础。基于夜间灯光的安置区入住情况提取方法可以快速地获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实际人员入住情况,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建成区提取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提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信息,利用深度学习开展高分辨率影像的特定地物提取可以大范围开展安置区厂房、学校等配套设施情况的监测,结合统计、手机信令、综合交通路网等数据,进而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进展、实施效果、后续发展的监测评估,为国家掌握易地扶贫搬迁宏观和微观情况及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