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民族文化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到目前为止,国内基于民族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已有几位先贤做过。而以山地民族文化经济学视角予以探索尝试,尚不多见。

对于拙作《山地民族文化经济学》,我们持以下观点: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该形式逻辑判断能够成立。但相反的判断,即“世界的,是民族的”却不一定成立。这是多学科都值得研究的,义理十分深远的重大问题。

在灿若星河的民族文化中,山地民族文化更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其独特的个性、突出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形式,工作、劳动、生活、休闲,传承和创新,发明创造,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人地关系和谐、天人合一,伦理道德与生产劳动、人际交往,几乎全融合在人生旅程中,情感与知性、理性的融合,无论是言谈举止、梦里情怀,都会在举手投足间,一一展示出来。无论是山歌、篝火旁口授相传的故事,还是做人做事的言传身教;无论是刺绣、缝纫、蜡染等女红,还是边做女红边哼着摇篮曲;无论是歌舞,还是劳动号子;无论是红白喜事上的仪式,还是日常嬉戏;无论是高级发明创造,还是手工编织;无论是木匠、石匠、篾匠工艺,还是土建;无论是劳动工具,还是衣物服饰;无论是天文地理二十四节气的农事,还是宗族或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这些无一例外都是匠心独运的文化复合体,有的更成为被全人类接受和欣赏并薪火相传的人类文明。而有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有消逝甚至消亡的危险,需要我们去恢复、传承并发扬光大,不管是物质形态的还是精神形态的,它们都有文化、文明的因子,文化、文明的历史不能断裂。

人的需要一旦由生存上升到生活,人们就自然有闲暇关注文化、旅游、休闲和养生,也就需要人来提供其产品和服务,也就有了“文化的经济性”和“经济的文化性”思考及其相关的市场行为。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灿若星河的民族文化,一刻不停地闪烁于人类文明的广袤星空。让民族文化星光永远闪耀、更加灿烂,乃是我华夏文明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也是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为我们描绘出了未来美好的宏伟蓝图。无论是近期的小康社会建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还是“两个一百年”的远景目标,无论是“一带一路”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个体成员的美好愿景追求,我们都不应忽视基本国情:在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有约70%的版图是山地,55个少数民族大都世代聚居在山地,积淀了几千年的民族优秀文化。为此,应充分发挥民族优秀文化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充分展示应有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使“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经济的文化价值”有机联结。从而促进山地民族文化经济产业化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做出应有贡献,也为整个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关于一般原理意义上的“文化经济学”,目前国内外较为系统、全面、深入、卓有成效地进行研究的文献,主要来自方家先贤。他们给了我们巨人般的肩膀,让我们站于其上从而有了登高望远的识见平台。我们借鉴了其中不少的知识、见解、观点,对此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其中,特别要感谢先贤杨永忠、林明华、陈元刚、孙平、刘燕、秦勇、昝胜锋、戴维·思罗斯比(David Throsby)、布鲁诺·S.弗雷(Bruno S. Frey)等,我们采用了列位著作中不少真知灼见,才得以奠定“山地民族文化经济学”适用的理论基础。特别再次表示歉意:因为不少地方的文献整理,系责任导师制下的几位大一大二本科生(研究生交办了其他工作)帮忙做的,虽然本意是为了历练他们,但其毕竟还不成熟,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没能详细地列出。但也感谢同学们的认真和辛勤劳动,同时也庆幸于他们多少习得了一些基本功。

即将付梓,有些事项需要坦陈:虽有尽力,但力不从心,缺憾之处颇多。书中内容的不足和缺点甚至谬误,无疑有所存在。比如,同样也多采用一般经济学原理的分析和研究方法,没能完全运用“山地民族文化”的“经济学”义理去分析。因为它本身的独特性,而该有自身独特的视野。如果做到了,理应属于创见性工作。能有所创新,也是功莫大焉;有些许的发现,实属不易。最大的“功”,充其量是想到了“山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另一个关键变量是山地民族文化。它们浩如烟海,实际没能尽收眼底,对于山地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依据、实践措施,肯定还有更好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只有待今后修订时充实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