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
试着撰写此书之目的,在于探索文化的经济学义理,阐释文化的经济价值是什么、为什么如此,怎样体现其经济价值。但如果没有根植于自身基因的文化传承,缺少本身的文化自信心、自尊感、自重感、自豪感、自立性,那么它就会像一粒尘埃一样四处飘散,其经济学义理的假设,也是难以成立的。文化的经济价值开发,只有深深地根植于自己的土壤,只有深深地挖掘自己肥沃土壤里富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自己的民族才能繁荣昌盛,作为国民的每一个体也才能不断强大。只有对自己的文化自信、自豪、自尊、自重、自爱,才是自身文化应有的国格、人格。
所以,鉴于《山地民族文化经济学》问题意识和学术旨趣,实践价值,先容我倾诉几句与本书意旨更深远的心里话。要不先说这“过门儿”,后边真还没法说。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就难以体现出来。
文化,无论从学科意义上讲,还是基于理论逻辑和事实逻辑或称历史逻辑、实践的行为逻辑概念而言,英国学者泰勒(1817)在其著名的《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一书中对“文化”的界定为:“文化是个复合体,它包括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概括地讲,文化也就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司马云杰,2002)。中华民族文化,更是复合体的复合体。除了汉族,另外55个少数民族几乎都在地貌学、山地学意义上的山地区域,社会学、发展经济学、经济社会学意义上的山区。中华大地65%的国土都是山地,是典型的山地大国。从出土文物来看,即使是汉文化,也难以区分浩如烟海的传世著述是成于平原还是山区。中华文化是典型的大融合文化。所以,少了山地民族文化元素,无从谈及。
论民族文化自信心、自尊感、自重感、自豪感、自立性、自强度,我中华民族有着无以复加的以此自豪、自尊、自重、自强的历史资本: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积淀下来的珍贵财富;是祖先传承给我们子孙后代不但永远都用不完,而且越用越繁荣昌盛、越雄厚、越强大、越丰富多彩、越有品质的遗产。这是文化属性最典型的特性。即使我们万般自恃其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意蕴深厚、丰富多彩而自负,也不足为过。但是,我们不能自负。我们应该自豪而不自满,自信而不自负,自尊而不自卑,自强而不自弱,自贵而不自贱,自立而不自倒。虽然世界充满五彩缤纷、诱惑迷人的各种各样的其他文化,但只要我们基因依旧,骨子里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即使离开了华夏大地,也永远都离不开华夏文化是“自我”“本我”的那一部分实质性的因素,就算死也没法改变自己的基因——爱我中华文化。但他人的文化也有其闪光之处,各自民族文化大浪淘沙,去除亚文化部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累积到文明状态,都各有各的品质、个性、风格、特色。即使有相通之处,也没法复制,但能够相互欣赏,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取其精华,选择适合自己土壤、能与自己血液相容的部分,能够使本民族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繁荣昌盛的部分。自身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能使世界更加光辉灿烂。
无论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有多么光辉灿烂,都没法湮灭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而只能让这个世界增添文化的色彩,让世界文化更加多滋多味。
所以,世界文化天生就是多元的。谁都不能强加给别人。既然不能强加,那就只能相互欣赏、相互包容、相互取长补短。
假设,这个世界的文化都出自一个模子,没有差异化,这世界会是什么情形呢?即使西方一些国家将意识形态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也是没法想象的。
“过门儿”说到这里,可以进入正题了。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不自尊、不自立、不自强,或者是对自己的文化表现出无知,就是对西方文化的更加无知。一个对自己民族文化都不知晓的人,何谈对别人的文化知晓多少?比如对西方圣诞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懂多少?既没从文化知识上了解多少,更没其信仰信念,它不是盲目崇拜还是什么?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没系统了解和学习,更无从信念信仰角度忠守,如此的话,无论你学历多高,都可谓是没有文化的。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听到这样的说法:“那人很有文化”“那人没文化”——这在过去多指语文水平的高低,当今多指学历的高低。一言以概之,事实上其应该是指人文知识的厚薄和高低。无论人学什么专业、学历高低,都应该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基础和人文知识背景。
之所以如此绕了一大圈,基于我们少有人思考:为何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四个自信”?可能更多的人仅仅局限于政治意识、政治哲学里思维。此外,“四个自信”彼此是富有其辩证关系的、高度相关的。姑且不论。
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软实力作为精神系统要素,就难以注入硬实力的物质系统要素中,硬实力就没有思想和灵魂。文化的经济价值日益显著,日益成为国家民族综合竞争力因素,更加显著地走上时代前沿,在世界舞台上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力量。
脱贫攻坚战胜利结束后,对接的下一步即乡村振兴五大要素之一的文化振兴,其要义也能够充分体现出来。我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史,而农村、农民是农业文明的主要主客体因素。“三农”不现代化,全国现代化无从实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乃是应有之义。而文化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仅就社会分工、区域比较优势而言,乡村的文化经济价值开发无疑潜力巨大。做什么、如何做,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将各个山地民族的文化做了归纳,但因篇幅太大,出版者建议通过二维码方式获取相关内容。所以,本书更多地呈现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学、文化经济学意义的工具性和方法论内容,少了主要针对山地民族文化说理讲道的内容。逻辑上是说得过去,但弱化了针对性。这是今后要修订的主要地方。这项工作的工程量也势必是非常巨大的。我们这里向读者表示歉意。
此外,由于合作者翁天均原在农委工作,后改行到高校任教,其时间、精力均有限,我又从高校抽调到秦巴山区一个国贫县的村里做扶贫第一书记,时间紧、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以致成书时间很仓促,内容不很到位,很多细节性工作也很欠缺,比如没有一一对应标注引文出处,而只在书末列出了先贤方家的著述。在此,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同时我们也向他们表达深深的感谢。
总之,我们会在今后适当的时候完善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工作,修订再版。敬请先贤方家、读者多多批评指正、指教。我们一定虚心听取宝贵意见。
2019年10月19日
于秦巴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