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穿针、穿行与穿衣:中国当代影像的空间生产与体感
从《半生缘》中的石库门到《无穷动》中的四合院,从《鸡犬不宁》中的长途车到《白日焰火》中的歌舞厅,从《世界》中的世界公园到《大城小事》中的东方明珠,从《倾城之恋》中的浅水湾酒店到《摇滚青年》中的天安门广场……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不仅在形态上各异,而且在性质上多变——很多空间并非客观现实的忠实反映,而是包含了众多主观“建构”的成分。而在当代的先锋视觉艺术中,城市空间的呈现更是纷繁芜杂:从包剑斐《新空间系列》和宋陵《人·管道》中的“管道城市”到王浩《菜市场》和李天元《发廊》中的“日常空间”,从刘小东笔下的“三峡民工”和喻红画作中的“街头情侣”到赵半狄行为艺术和方力均雕塑作品中的“怪诞世界”,从张大力的涂鸦《对话》中的“空洞人头”到王劲松的摄影作品《百拆图》中的“视觉墙壁”,从许江的巨幅油画《大轰炸》中的“历史遗迹”到温普林的视频短片《大地震》中的“包扎长城”……由于较少受到形式和观念的束缚,这些先锋艺术作品能够借由摄影、绘画、行为、雕塑、装置、视频等多种媒介,更自由地表达对于中国当代城市文化和生存状态的感受与反思。这些作品中的城市空间,正是本书所关注和讨论的对象。
本书用“影像”(images)这一概念来指代和概括这些视觉艺术作品。作为人类对于视觉感知的物质“再现”,影像可以由光学设备(如照相机、镜子、望远镜和显微镜)获取,也可人为创作(例如手工绘图)。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影像是人与人沟通的视觉语言,可以简单分成静态和动态两种。严格意义上说,“影像”并不包括雕塑、行为、装置等艺术样式或作品,但本书由于探讨多维立体属性的“城市空间”(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因此在讨论时并不严格将其隔之门外。
整体来说,本书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为经,以聚焦城市的影像作品(电影和先锋艺术)为纬,以“体感”和“生产”为勾连和编织方法,铺展中国当代城市的影像地图。而在这一影像地图上,本书尤其侧重对北京和上海等国际大都会的精细雕琢,通过立体化和深度化的个案分析,探讨空间与影像二者的交织与互动。在本书的引论部分,笔者主要针对空间的“生产”和“体感”进行解释,尤其强调本书标题“穿城观影”中“穿”的三重意义:穿针、穿行和穿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