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儿科急诊诊疗方法
儿科患者从新生儿期到青春期,因其每个阶段的独特性,对于急诊工作者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急诊科就诊者大约30%是儿童,绝大部分儿科急诊和危重症患儿首次就诊都不在儿童专科医院,而是在社区和综合医院的急诊科。虽然大部分前往急诊科就诊的患儿病情平稳,但其中有部分婴幼儿确实是危重病例。病情危重的急诊患儿病因各异,这就要求急诊医师和护士应掌握儿童的解剖学、生理学、免疫学、发育等特点,以早期识别。急诊监护不仅限于急诊室,一个整合的可以应对各种儿科急症的医疗体系是儿科急诊监护的关键。许多危重儿在社区医院无法获得有效的救治,院间转运资源及有效诊疗的协作网络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急诊医生如何识别、评估急诊患儿是必要的。
一、儿科急诊流行病学
根据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NCHS)的数据,2003年大约有11 530万急诊室就诊者。2005年,美国20.5%的急诊室就诊者在18岁以下,28.2%的6岁以下儿童1年内至少有过一次急诊室就诊经历。2005年的调查显示,急诊室就诊率最高的年龄组是12个月以下的婴儿,100名婴儿中有91.3人曾就诊过。近期研究数据表明,89%的儿童都在非儿童专科医院或门诊就诊,只有4%的医疗场所设有专门的儿科诊室。调查显示,只有23%的医院急诊室配有专业儿科急诊医生,62%配有儿科主治医师,71%配有急诊医生;只有6%的急诊室配备符合美国儿科学会/美国急诊医生协会所推荐的设施设备条款。按照急诊室患儿救治预备指南,半数急诊室达到了至少85%的推荐配备。
呼吸道急症及外伤是急诊室就诊者的主要病因,最常见的包括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热、中耳炎、其他头颈部感染、肠炎、轻微割伤及挫裂伤。外伤是导致15岁以下儿童死亡及伤残最常见的原因,占每年急诊室就诊人数的14.1%。在儿童组,大约95%的就诊者为意外伤害,而这些意外伤害大部分都是可预计、可预防的。虽然就诊于急诊室的患儿病因多种多样,但是对危重儿及外伤患儿的救治应始终聚焦于休克和呼吸衰竭两个方面。
二、儿童解剖及生理差异
对于儿科患者的体格评估需要注意不同年龄组解剖、生理、发育上的差异。有时要严格区分解剖及生理问题存在一定难度。如小婴儿体表面积大,面积体重比增加,可导致散热增加及体温不稳定,因此体查时维持适当的环境温度非常重要。
(一)生长过程
婴幼儿相对头身比例大,颈部支持弱,极易造成头部外伤。胸腹部钝性外伤常导致轻微甚至无外伤体征的内脏器官损伤。正在生长的长骨具有弹性,可造成儿科的一些特殊问题。柔韧的生长中的肋骨在钝器伤后不会折断,而是弯曲将外力传导至胸腔及上腹部的器官。生长骨最弱的部分在生长板,这部分较周围的韧带组织更易受伤。处于生长期的儿童,罕见扭伤,生长板骨折占儿童骨折的20%,对生长板外伤的认识是避免骨生长失衡至关重要的因素。
成人及儿童呼吸道的解剖学差异对于做出适当评估及急诊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婴幼儿的小呼吸道更容易被分泌物阻塞,从而导致病情急剧恶化成呼吸窘迫及衰竭。简单的操作如上呼吸道吸痰,可改善小婴儿呼吸道的气体运动,因为婴儿更倾向鼻呼吸,分泌物所致的鼻塞可导致明显呼吸道受损。一个易激惹哭吵不安的婴儿,可因鼻塞而学会用口呼吸。
幼儿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代偿机制如心率增快、外周血流回所需的中央循环等,可保护婴幼儿不至于失代偿休克,从而避免了休克带来的严重后果。
(二)发育问题
基础行为知识及年龄相关的发育差异对评估患儿而言十分重要。2岁以内与年龄相关的运动功能、语言功能、社会适应力等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差异。
1.新生儿
在新生儿及早期婴儿期,正常的行为包括睡觉、喂养、在饥饿或者不适的时候哭吵。这一时期婴儿没有眼神交流也不会对人微笑,不适没有什么特异性,激惹或哭吵的原因可能难以解释。在评估婴儿时应该听取其父母的意见。一个母亲对于她孩子的“感觉”通常都是准确的,应该认真考虑。
2.婴儿(1岁以下)
2~3个月的婴儿已经开始会对人笑,以及对友善的声音做出反应。缺乏适当的社交互动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一个有着空洞眼神及“没人在家”式凝视的婴儿,很容易与会随光线追视或会对你微笑的正常婴儿区别开来。该年龄段的婴儿对语言基本上无理解力,但他们能对安静舒缓的声音做出反应。6个月大的婴儿如果不能注意到人的出现,应该要当心了。这个年龄段的正常行为包括任何用来表达好奇心或焦虑的动作,比如哭。6个月以上的婴儿已经学会谨慎,当他们从一个熟悉的人的怀里被带离时会哭。急诊科医生应该预计婴儿会“认生”,如果可以的话,可以让患儿熟悉的人抱着进行检查。在检查时用玩具或者手电筒吸引患儿注意对于情感控制也十分有用。
3.幼儿期(1~3岁)
在幼儿期,随着语言的发育,直接对小孩说话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认识到,除了表达性语言,幼儿和学龄前期幼儿有着更为广泛的可接受语言,可从他们的父母或者保姆那里获得恐惧和关心,从而让他们感到恐惧。如果孩子表现的很镇定,医生在患儿进入诊室后继续和其讲话或游戏,而不是一进诊室就开始检查,更有助于建立和孩子们的关系。
4.学龄前期(4~5岁)
学龄前期的孩子都是爱幻想的,这种幻想常导致一些不符合常理的推断及梦魇。该年龄的孩子可能因为受到监护人的关心而感到害怕,这种恐惧造成了之前的推断及假设。该年龄段孩子外伤或疾病的原因可能被误解为他们自己的行为不当。医生可以在检查时允许他们自己控制一些部分,比如自己提起想先检查的那只耳朵。
5.学龄期(6~12岁)
当小孩到达学龄期,真诚的解释整个过程、回答问题、缓解他们的恐惧就会变得格外重要。要尊重他们的隐私。可能的话,应该跟他们交谈,从孩子及父母那里得到既往史信息。当理由变得成熟时,碰到会痛的或者没尝试过的操作,学龄期的儿童会尝试用谈判来解决。当他们不肯妥协的时候我们才能行为限制。可以给孩子一些自主权,比如抽血时问他抽左手还是右手,或告诉他可以哭但手不能动。
6.青春期(13~19岁)
随青春期而来的是独立和自主。相比家长施加的压力,来自同辈的压力更容易造成青春期孩子的行为障碍。青春期的孩子喜欢冒险,毫不惧怕外伤或危险。他们不能预计后果,缺乏共识。需要尊重他们的隐私和保密,询问病史及体查时将青春期患儿和监护人分开是明智之举。应该让青春期的孩子对治疗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儿童生命体征的特点
医务人员应当对于不同年龄的生命体征值非常熟悉。对异常生命体征的认识是成功治疗患儿的关键之一。不同年龄的正常心率均有不同。虽然发热、焦虑、疼痛或恐惧均可造成心动过速,但心率仍是患儿最起始也是最敏感的心血管异常体征。测量心率时,同时摸脉搏(同一肢体的近远端脉搏)是极有帮助的。比较臂动脉及桡动脉或者股动脉及足背动脉的搏动常可以提供很多的信息,从而区别心血管异常和良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通常是患儿心肺衰竭及心搏骤停前的不祥之兆。
血压是评估心血管功能的关键之一,且在所有年龄组的患儿都能测到。婴幼儿代偿机制好,在循环血量明显减少时仍可测得,代偿机制包括心率增快、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当代偿机制无效时,血压可降至正常值以下,患儿从代偿到失代偿休克状态。婴幼儿的血压因其不合作及选择的袖带不合适,很难精确测定。适当的袖带气囊大小应该要覆盖臂围的2/3及上臂长度的一半。
1岁以上儿童血压的低限可套用以下公式计算:收缩压(mmHg)=70+(2×年龄[岁])。脉氧仪波形可用来决定收缩压。血压计袖带放气后观察脉搏血氧仪体积描记与传统方式测得的血压相近。可能的话,应该给所有患儿测血压。哭吵的婴儿如果外周脉搏搏动良好,精神状态正常,可推测其血压正常。
呼吸频率与心率一样,也因年龄不同而不同。单靠呼吸频率不能说明通气是否足够。当评估通气时,应将呼吸频率与气体交换及呼吸做功结合起来。呼吸增快是儿童呼吸系统异常最初及最敏感的体征。但是呼吸增快并非特异性体征,在发热、恐惧、焦虑或疼痛时都能出现。在发热婴儿中,体温每升高1℃,呼吸频率每分钟增加5次。呼吸增快或减慢都可能是呼吸衰竭的前兆。周期性呼吸是急诊室就诊者被关注的主要原因,通常是父母最先发现。婴儿的周期性呼吸中呼吸暂停的时间不超过20秒。如要判断异常情况,周期性呼吸必须与心率下降或氧饱和度下降联系起来。
在任一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可能很难解释。反复测量呼吸、心率、血压能更准确地评估患儿的生理情况。再者,医务人员在处理患儿前就应该对异常生命体征进行合理解释。
四、儿科床旁评估
对失代偿及病情恶化的高危患儿的认识对于急诊室所有医护工作者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尽管有高科技的帮助,患儿的床旁评估仍是准确评估及管理的关键之一。医务人员检查患儿的呼吸做功、皮肤循环及意识敏锐度,从而得到一个最初评估结果“病了还是没病”。儿科评估三角(PAT)为所有年龄段的孩子提供了一个灵敏有序的评估方式,可识别异常心肺生理学,可对急症定义从而进行挽救生命的干预。在接触患儿前,医护人员应该在较远距离观察患儿的视力及听力。PAT定义包括三个方面:外观、呼吸做功、皮肤循环。这样简洁的评估通常只要花不到30秒的时间,就可得出一个最初的结论,是“病了”还是“还好”。
1.外观
医护人员应站在较远距离很快确定患儿的一般情况。通过对婴幼儿的“放手”评估,检查者可以在进行有创检查前先收集一些关键信息。对外观的评估可用首字母记忆法(TICLS):声调(tone)、互动(interactiveness)、安抚(consolability)、眼神/注视(look/gaze)、言语/哭声(speech/cry)。孩子是不是和外界沟通正常?神志是不是清楚?是易激惹、嗜睡、昏睡还是反应正常。当脑灌注不足时,第一体征就是易激惹。随之而来的就是昏睡。如果不予及时处理,则会进展成昏迷。婴儿因为环境受限,交流困难,因此判断起来最困难。医生应依靠父母或者其他家属,可以很快辨别婴儿是正常还是异常。一些脓毒症或者脑损伤的孩子可从他们的“放空眼神”分辨出来。尖叫或脑性哭吵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特征性改变。简单观察大小孩的语调、运动、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是PAT外观方面的评估点。如果患儿偶尔出现易激惹,可允许患儿和父母待在一起,以此来辨别是行为性还是病理性哭吵;而且父母可帮助确定患儿的行为是否异常。外观正常时,可推断其通气、氧合、脑灌注至少都是充足的。
2.呼吸做功
对婴幼儿呼吸做功的评估最好不要在床旁进行。一旦婴儿开始哭闹,就很难对氧合及通气进行判断解释,呼吸音也很难听清。必须仔细听有无异常气管音,比如呼噜声、喘鸣音、鼾音。呼噜声是婴幼儿保持自身呼气末正压的方式,防止复张塌陷或被肺液充斥肺泡。吸气相的喘鸣提示上呼吸道梗阻。闷响、声嘶、异常言语常提示喉外伤或扁桃体周、咽周的脓肿。评估喘息的严重程度应该看呼吸音是在吸气相及呼气相均可闻及还是只在呼气相出现,以及是否有呼气相延长。置不同体位观察有助于确定呼吸道梗阻的原因及严重程度。如果一个孩子呈“嗅探体位”说明其正尝试缓解呼吸道梗阻。严重呼吸窘迫者,最大程度利用呼吸肌做功时常见三凹征。当出现肋间隙、胸骨上窝、锁骨上窝下陷时,说明呼吸肌做功增加。婴儿在出生后头几个月通常会有异常呼吸。胸腹腔的反向呼吸运动通常是异常的。婴幼儿呼吸做功增加时还可见鼻扇和点头样呼吸。无效的呼吸增快,或呼吸增快但不伴呼吸做功增加是儿童代偿代谢性酸中毒的特征性表现,通过增加呼吸频率让pH达到正常值。当患儿从呼吸窘迫到呼吸衰竭时,呼吸做功及呼吸频率都会下降。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外观会有改变,意识水平也会下降。
3.皮肤循环
通过肉眼观察皮肤可以对外周循环做出快速评估。年幼儿有足够的代偿储备,当处于休克早期或者代偿期时,血液由皮肤回流至重要器官。代偿性休克常因面色苍白而被发现。一个面色苍白的幼儿伴心率增快,在确诊其他疾病前多半会诊断为休克。心输出量进一步下降,重要器官的灌注量随之减少,出现皮肤花纹。当局部皮肤血管随机收缩或扩张时,就出现花纹。这可反映小血管完整性的破坏,这与在多器官系统衰竭时重要器官的表现是一致的。皮肤花纹通常是不祥之兆,但不要与小婴儿的大理石样皮纹所混淆。大理石样皮纹是由于血管稳定性差而形成,是正常的,常见于低温环境下的婴儿。发绀是休克晚期或伴呼吸衰竭的表现。除非患儿为发绀型慢性原发性心肺问题或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否则发绀都是呼吸衰竭或失代偿性休克的表现。因此,使用PAT可以解释患儿特异性的生理异常以及临床表现。
五、儿科急诊的初始评估
(一)基本方法
在判断患儿的生命体征时,必须牢记两点:
1.使用该年龄段的生命体征标准(表1-1,表1-2)。
表1-1 不同年龄组生命体征正常值
表1-2 儿科评估三角(初始评估)
2.随时间变化的生命体征远比一个单独的报告重要的多。当一个处于监护中且安静入睡的婴儿突然心率增快时,不应该被忽略。
动手评估应该遵循一贯的先后顺序:呼吸道、呼吸、循环。当发现问题时,应逐步解决才开始下一步评估(表1-3)。
表1-3 儿科评估三角
进行PAT外表评估后,对神志或疾病状态的评估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内容。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或儿科评分可对一些神志改变的患儿进行疾病评估。AVPU(警醒、语言、疼痛、无反应)评分是一个改良的评估方式,可以评估患儿是警醒的、对语言是有反应的,或是仅对疼痛刺激有反应或无反应。
在父母的协助下,暴露婴幼儿是很容易的。但要注意尽量保持环境中性温度,避免体查时不必要的热能丧失,最好是一次只暴露需要体查的那一部分。
(二)急诊分诊
分诊的目的是快速评估患儿、明确紧急程度。分诊评分包括:加拿大儿童分诊准确评分,其使用了5级系统;美国分诊工具,包括美国城市中的急诊室10个分诊时最常见的体征、症状或问题。第一层次分诊患儿就是休克或呼吸衰竭,无反应,或生命体征缺如或不稳定。外伤患儿占据了这一层次的第一位以及第二层次的第三位。第二层次中其次常见的病因是抽搐,占第一层次患儿的16%。呼吸衰竭占第一层次的10%。呼吸窘迫是第二层次最常见的病因。
(三)询问病史
与患儿及父母最开始的接触通常可以明确父母的合作度及满意度。来急诊室的父母通常觉得孩子患的是急症。按家长所希望的那样温柔、平易近人地去治疗,有助于建立诚信的医患关系。如果候诊时间太长,在谈话前先简单为此道个歉,对家长和患儿均做个自我介绍会更有助于放松谈话的气氛。
一般不希望年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说太多,但可以让他们回答某些适当的问题。急诊状态下,收集关于主诉和目前疾病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与病情有关的既往史、家族史也应该适当询问。不要以“是什么问题”开头,家长不喜欢他们的孩子或目前的情况称为“问题”。较好的方式为“是什么让您今天带着孩子来急诊室呢?”
SAMPLE(包括症状/体征、过敏史、用药史、既往病史、最后进食时间、疾病诱因)记忆法有助于系统获得关键信息。关于起病及主诉本质的体征和症状应详细描述。过敏史及药物反应也应记录在病史中。目前服用的药物应该记录,包括最后使用的剂量和时间。既往患病史及特殊公共卫生需求也应记录详尽,包括怀孕分娩史、免疫接种状态。如果要进行麻醉或镇静、呼吸道管理或行手术,最后一次进食、进饮的时间也应记录在案。导致外伤或疾病的诱因也应记录。在进行体查时进行温和的交谈,常有助于收集信息,缓解焦虑。如果是再次评估,既往史通常不用再询问了。
(四)重点体查
婴幼儿体查顺序没有严格的规定。体查时应遵循先轻后重的原则,先查受伤最轻的部位,疼痛剧烈的部位留到最后检查,最有价值的部分优先检查。体查婴儿及年幼儿时应该让其熟悉的人环抱。
1.外伤的观察
对外伤患儿的初始评估是从呼吸道评估、通气氧合是否足够、是否有循环不足的体征开始的。一旦确定有危及生命的异常,就应该开始适当的复苏。仔细检查继发伤可以协助明确一些看似稳定实则有潜在威胁的伤口。对于儿童外伤的系统治疗包括第一反应者到急诊室的处理稳定其情况,再通过转运得到最终治疗这一连贯过程。
2.颈椎
颈椎是评估内容中的一个关键部分。因为年幼儿颈椎的柔韧性,脊椎外伤通常在放射学检查时显示正常。这些外伤可导致韧带不稳定,如果忽略的话,易致死或致残。即使颈椎平片是正常的,如果有过颈部疼痛史、感觉异常、麻木、针刺感或局灶性神经系统阳性结果则不容忽略。因为大部分院外急救医疗系统要求院外转运者固定好患儿的颈部,固定只是一个预防策略,固定前患儿是否曾站起来走动或移动颈部,是否有疼痛、感觉异常或神经损伤依据,这些信息都有利于确定患儿是否需要放射学检查或解开颈椎固定。如果患儿清醒、警觉和合作,没有分裂伤,否认颈椎疼痛,则基本可以解除颈椎固定。如果体查中任何时候患儿诉颈椎疼痛或敏感,都不能解除颈椎固定。
意外伤害是造成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多数与钝器伤有关,外观上可以表现得无任何异常。当有证据提示可能有虐待史时,应强制儿童保护服务介入。检查皮肤有无虐待造成的烧伤或撞伤是外伤检查的一部分。在完成对继发伤的检查后,还是回到PAT和对原发问题的检查,对明确活动性出血或呼吸异常是非常关键的。外伤患儿如果面色苍白,要建立好血管通路及备血后才能进行第二部分的检查。
六、相关疾病的急诊评估
1.惊厥
是急诊室就诊的常见病因,虽然大部分幼儿惊厥为良性,且有自限性,但评估时还是要注意呼吸道和通气。惊厥时应该快速评价其通气氧合是否足够。鼻导管吸氧可缓解呼吸道阻塞,必要时还可予面罩/复苏囊给氧。当患儿惊厥发作结束清醒后,可拔除鼻导管以防止呕吐。进一步检查时,急诊科医生应仔细观察惊厥的特点,有无任何局部发现。对于无癫痫家族史的惊厥患儿,必须考虑发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外伤的可能。其他应该排除的疾病包括中毒、代谢紊乱、脑血管畸形、肿瘤等。新生儿惊厥可因发作细微而难以察觉,常表现为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适当反应、眼球震颤、眨眼或任何细微的重复动作。
2.困难呼吸道和呼吸道梗阻
对于评估危重症和外伤患儿是非常关键的。虽然困难呼吸道定义的科学证据有限,但确切的病情观察还是有帮助的。因为某些畸形限制了儿童口部完全张开,或颈部不能移动,造成了“困难呼吸道”。如果将口腔打开后看不到悬雍垂,则可将患儿列入“困难呼吸道”高危人群。任何有呼吸衰竭倾向的儿童,只要有上呼吸道梗阻的依据,急诊室工作人员都应警惕,及时更改呼吸道设备或采取呼吸道外科手术。呼吸道梗阻严重度评分对于监测干预的反应是一种有利的工具,如儿科哮喘严重度评分是评估1~18岁儿童急性哮喘严重度可信、可复制的有效工具(表1-4,表1-5)。
表1-4 儿童哮喘危重度评分
表1-5 临床哮喘评分
3.意识水平改变
占急诊室就诊原因的3%。有序评估意识水平对于器官损伤的最小化是很重要的。呼吸模式的快速评估可以明确是否有潮式呼吸,潮气量呈周期性逐渐增强与减弱,其间伴有呼吸暂停,这种呼吸模式多见于颅内压增高的患儿。中脑功能不全也可造成过度通气,呼吸频率增快但节律整齐,可维持正常氧饱和度,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眼部检查有助于明确意识改变的原因。一个无反应的患儿瞳孔固定散大通常被诊断为严重颅内病变,不会出现于因为电解质紊乱所致的无反应患儿中。单侧瞳孔扩大继发于肿瘤病变引起的颅内压增高,肿瘤可使颞叶受压影响第三对脑神经或直接造成视神经损伤。颅压明显增高形成的脑幕切迹疝,可增加脑干压力导致瞳孔不对称散大或固定。应首先密切观察眼球运动的对称性,是否有眼球震颤,是否有斜视。眼底检查有助于识别视乳头水肿及视网膜出血。意识改变的次要评估包括大运动的肌力及肌张力。要严密观察运动的对称性,如果运动不对称要考虑脑卒中,姿势异常则提示颅内病变和(或)惊厥。
4.休克
外伤、脓毒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腹泻、呕吐、中毒等都可导致休克,就诊时应当引起重视,询问有利于鉴别休克的原因。传统四个大器官的评估有助于确定休克的病因和严重程度及对治疗的反应。
(1)心脏:
心脏是首先对休克产生应答的器官,可表现为心率增快。心输出量与血容量和心率有关,任何原因导致的血容量下降,都可致心率增快。仔细听诊是否有奔马律、杂音、心音低钝或心律失常,有助于明确心源性休克。这些体征的出现伴肝大,特别是输液后肝大,也提示心源性休克。分布性休克时可能没有心动过速。失代偿性休克晚期会出现心动过缓,提示心肺衰竭。
(2)皮肤:
对休克产生应答的第二个器官是皮肤。除了PAT提到的表现外,应该观察皮肤温度及是否有脱水征。逆向体温征有助于评估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程度。检查者评估皮肤温度时可用手指按压肢体皮肤,来看冷暖的分界点。在复苏期间,随着皮肤再灌注的发生,冷暖交界点进一步向外周进展。在脓毒性休克早期,皮肤温暖红润,应仔细观察有无脱水征,皮肤弹性差、眼眶凹陷、黏膜干燥,都提示脱水及低血容量性休克。任何时候都要检查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以免静脉回流造成错误结果。在中性环境温度时,所有形式的休克中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会延至2秒以上。
(3)大脑:
对休克产生应答的第三个器官是大脑。易激惹及意识状态的下降与休克的进展是一致的。
(4)肺部:
肺部对休克的应答是呼吸增快或呼吸深大。低血容量性休克时通常表现为无效的呼吸增快,患儿可能有酸中毒。心源性休克、分布性休克、脓毒性休克都可造成呼吸做功增加,捻发音及喘息(或三者兼而有之)。
七、特殊照护需求儿童
急诊室常会遇到有特殊照护需求的儿童。发育迟缓或明显神经系统异常儿童临床评估比较困难,因常规评估工具不好使用。监护人提供的监护人所描述的行为改变可能是严重疾病或并发症的唯一线索,故信息对于评估十分有用。
八、急诊室的无创监护技术
无创监护技术如氧饱和度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已逐渐成为各种儿科疾病的常规监测手段。血氧监测可对动脉血氧饱和度进行连续无创监测,渐成为一个新的“生命体征”。在呼吸窘迫及呼吸衰竭的患儿中血氧监测尤为重要。对于心肺异常的患儿而言,使用氧饱和度监测是有效的评估工具,可帮助临床工作者调整氧供及呼吸支持的需求。
九、儿科急诊室的准备
急诊室对于救治患儿的准备有特殊需求,需要精简的资源,以及医护人员的专业支持和宣传。显然,大部分医院的急诊室都以接收儿童急症为主,不论大小、容量、综合资源多少。不具备相应资源的医院也必须做好接收危重儿的准备,确保为转运至上级医院赢得时间。建立急诊室救治儿科患者的准备指南十分重要,目的是为了确保及时将重症患儿安全稳定转运,故转运的方案和政策都是儿科评估程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