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脉名的分类与脉象的归类
(一)脉名的分类
历代中医有关脉名的分类很多,各家意见分歧,始终未能达到统一,显得杂乱无章,使后人难以辨认和掌握,尤其是古老的医学文献记载了许多奇异古怪的脉名,仅从《黄帝内经·素问》一书中就可以找到如省客、如丸泥、如横格、如火薪然、如颓土、如偃刀等,计21种。在《难经》中有关、格、复、溢的记载。《伤寒论》中有纵、横、逆、顺、溢等23种。有些脉名在后世医书中已经找不到了,可能是由于脉象玄虚,不切合临床实际而被废弃了。
根据历代医学文献记载,在临床中比较实用,沿用至今的脉名仍继续保存了下来。如晋·王叔和的《脉经》将脉象分为24种,五代·高阳生的《脉诀》分为23种,宋·陈无择的《三因方》分为24种,元·滑寿的《诊家枢要》分为30种,元·齐德之的《外科精要》分为24种,明·李中梓的《诊家正眼》分为28种,明·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分为27种,明·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分为16种,清·张璐的《诊宗三昧》分为32种,清·周学霆的《三指禅》分为27种,清·林之翰的《四诊抉微》分为28种,清·黄宫绣的《脉理求真》分为30种。其中以清代的张璐提出的脉名最多,为32种(清、浊二脉已被淘汰),明代的张介宾提出的最少,为16种,而明代李时珍提出的27种脉名,在临床中最实用、最普遍。
(二)脉象的归类
前人对繁多的脉象归类很不一致,如《黄帝内经·素问》有脉合阴阳之说;《难经》以浮、滑、长为阳,沉、短、涩为阴,分为阴阳两大纲;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也将脉象分为两大类,其阳脉是浮、大、数、动、滑,阴脉是沉、涩、弱;王叔和在《脉经》中以阴阳为总纲,以浮、滑、长为阳,沉、短、涩为阴;李时珍以浮、沉、迟、数为四大纲;崔嘉言亦以浮、沉、迟、数为四纲;张景岳以浮、沉、迟、数、细、大、短、长为八纲;费伯雄以浮、沉、迟、数、滑、涩、虚、实为八纲。由此可见,古人对脉象的归类方法,多以浮、沉、迟、数四纲为准则,阴阳是总纲,其中可以包括表浮、里沉、热数、寒迟的两个阴阳对立方面,同时亦包括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的两个对立方面。所以,直至现在,仍以浮、沉、迟、数、虚、实为纲,浮、数、实为阳,沉、迟、虚为阴,总归于阴、阳两大纲。如此的脉象归类方法,是最符合中医理论学说的。
现将脉象的几种归类方法简介如下:
1.阴阳归类法
第一类:
阳(浮),如浮、洪、芤、濡、革、散脉。
第二类:
阴(沉),如沉、伏、牢、细脉。
第三类:
阳(数),如数、滑、动、促、疾脉。
第四类:
阴(迟),如迟、缓、涩、结脉。
第五类:
阳(实),如实、紧、弦、长脉。
第六类:
阴(虚),如虚、短、弱、微、代脉。
2.现代归类法
第一类:
脉象以深度为主:如浮、洪、芤、濡、微、散、革、沉、伏、牢、弱脉。
第二类:
脉象以强度为主:如实、虚脉。
第三类:
脉象以形态为主:如弦、紧、长、短、细、涩、滑、动脉。
第四类:
脉象以速度为主:如迟、数、缓、疾脉。
第五类:
脉象以节律为主:如促、结、代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