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痿症治疗的原则

【原文】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输,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帝曰:善。

【提要】讨论治痿的方法,提出治痿的原则。

【讲解】问曰:“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这个“论”指的是《灵枢·根结》篇,其言“故痿疾者,取之阳明”,是说治痿病要取“阳明经”,前面说痿症主要病机是“肺热叶焦”,这里又提出“独取阳明”,是何道理呢?

痿症与阳明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阳明”被称作“五脏六腑之海”,是多气多血之经,从经络理论来看,太阳经多气少血,少阳经是少气多血,阳明经是多气多血,是人体气血津液唯一的来源,为人体的后天之本。因此阳明能够“主润宗筋”,“宗筋”是泛指群筋而言,即人体大大小小的筋膜、筋气,统称为“宗筋”。“宗筋”还有个概念,是指男、女的前阴,前阴所在之处就是“宗筋”所在之处,但这里是泛指全身各处所分布的筋膜、筋气。宗筋的作用是“主束骨而利机关”。人体大大小小的骨头是通过“宗筋”联系起来的,构成人体的支架,这是“主束骨”的意思。骨硬而筋软,骨关节就成为“机关”了,成为肢节活动的关键所在;有了“关节”肢体才能屈伸,而“机关”之利与不利全依赖于“宗筋”之气的润养,这就是“利机关”的意思。据此,痿症多表现为关节不利,是阳明气血津液虚少的缘故,这是阳明和痿症的关系之一。

再从人体经脉营血的角度来看痿症与阳明的关系。“冲脉者,经脉之海也”,意思是说在冲脉中贮藏有十二经脉的精血,所以称冲脉为“血海”。“主渗灌溪谷”,“溪谷”是指人体大大小小的关节,大者为“溪”,小者为“谷”,“灌”是“灌溉”之意,“渗”是“渗透”之意,人体的十二经脉贯穿于大溪、小谷,实现了营血对关节的濡养。宗筋之营血源于阳明胃的水谷精微,故曰“与阳明合于宗筋”。这也是痿症与阳明胃的关系。

从上述可见,“阳明”在所有经脉中的位置和地位是很重要的。“阴阳揔宗筋之会”是说人体的阴经、阳经都在宗筋汇总,“揔”是汇总、综合之意。“会于气街”,“气街”在《内经》中有两个含意:一是指人体阳气的通路、通道,如《灵枢·卫气》篇中说“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街”就是交通之地的概念,这是广义“气街”的概念;还有狭义的“气街”,《素问·骨空论》中的“气街”就是指一个经穴的名称,在肚脐下方“归来”穴下一寸的地方,是冲脉的发源地,所以又叫“气冲”穴。前面提到过,人的前阴所在即宗筋之所在,除了足太阳经不到前阴这个部位外,其他经脉及冲脉、任脉、督脉、脉等都会于宗筋,即会于前阴,而前阴之上就是气冲、气街等穴,所以说“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其中最主要的是“阳明”经脉,为什么?因为阳明是多气多血之经,是水谷精微发生之地,是气血化生之源。三阴经、三阳经都会于宗筋,“带脉”的作用是约束之,带脉是阴脉,督脉是阳脉,故曰“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总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所有的阴脉、阳脉都贯于宗筋这个部位,而特别强调“阳明”这个经脉。

讲清楚了阳明与诸经的生理联系,再来讨论痿症的病理就容易了。“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纵”是“不能约束”的意思,阳明水谷精气一少,宗筋之气就弛纵不收,“带脉”也不能约束了,于是“足痿不用”,痿症发生了。

问曰:“治之奈何?”如何治疗呢?“各补其荥而通其输”,从针刺治法来讲要补“荥”通“输”,荥、输是五输穴的穴位,所流为“荥”,所注为“输”,补“荥”是补经气之源,通“输”是要让经气通畅无阻,即补源畅输的意思,这是以“阳明经”为前提的。例如筋痿,就以“阳明”配“厥阴”来取穴治疗,即补阳明之“荥”通阳明之“输”,再配合补厥阴之“荥”通厥阴之“输”;再如脉痿,就以“阳明”配“少阴”来取穴治疗,即补阳明、少阴之“荥”,通阳明、少阴之“输”;若是肉痿,就以“阳明”配“太阴”来取穴治疗,即补阳明、太阴之“荥”,通阳明、太阴之“输”。这就是“各补其荥而通其输”的意思,以“阳明”为主配以他经,以“调其虚实,和其逆顺”为治疗目的。

“筋脉骨肉”,泛指筋痿、脉痿、骨痿、肉痿等痿症。“各以其时受月”,是说要分析这些痿症与时空的关系,如“筋痿”属肝,看发病季节是春、是秋还是夏?“受月”问题就是发病季节问题,看发病季节与本病是“相生”关系还是“相克”关系,还是得于本气?用这样的整体观来辨证,然后再进行治疗。“则病已矣”,用时空整体观来辨证,治疗的效果定会比较好。比如“筋痿”,发病在春,那是本气旺的时节;若发病在秋,那是克气盛的时节,治疗上就不一样了。

在今天的临床上,对于痿症的辨治原则,肺热叶焦、治取阳明的认识仍然在发挥作用。比如肺痿属燥热者,要用甘寒养肺的办法治疗;如“三才汤”,用天冬、石斛这类甘寒的药去润燥养肺。比如肉痿属气血不足者,那就要用甘温补虚法,补中、益气,如“黄芪建中汤”“保元汤”等,这些都是治痿症常用的方剂。特别是燥热伤肾精的骨痿,还是要用朱丹溪的“虎潜丸”,要用血肉之品去养,这里面有羊肉、虎骨、龟胶之类的药,用这些血肉之品去养骨益髓。治疗痿症,肺、胃、肾是三个重要的环节,注意观察肺燥的情况,中焦胃气虚弱的情况,下焦肾精虚衰的情况等。临床上“加味虎潜丸”是治疗痿症的常用处方,尤其是治疗下肢痿。还要注意分析痿症有没有热象?虽然痿症虚证多,但也有少数的湿热证,痿症不能说完全没有湿热,湿热证也是可以见到的,湿热重了更是要耗损津气,湿邪阻滞津气,热邪耗损津气,如朱丹溪的“二妙丸”是清湿热的方剂。痿症甚至还可见到痰湿证,痰湿阻滞经脉,经脉气血不能营养宗筋,这还要排痰,如肥胖人的湿热、痰湿体质的痿症等。但痿症多数还是津气不足或燥热伤津的问题,这里虽然是从针刺的角度来讲的,但其理论知识用于方药治疗也是适用的。总之肺热叶焦、独取阳明是治痿症的重要辨治思想。

答 疑

问:治痿“独取阳明”在临床上有什么指导意义?

治痿“独取阳明”在临床上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因为痿病的基础病变是津气两伤,津不能濡养经脉,气不能温煦经脉,所以经脉痿弱不用;在津气两伤的基础上,有的证偏于热邪,有的证偏于燥邪,有的证偏于寒邪,总之都是津气两伤的问题。津气的来源是阳明水谷之海,所以痿症不管是偏寒、偏热、偏燥,对其基本的治疗都是益气补津,所以人参、黄芪这一类的益气补津的药物是治疗痿症不可缺少的。把阳明的津气养起来,还能助脾的运化,胃的水谷精微才能上归于肺,才能够解决肺气燥热的问题。痿症的“肺热叶焦”并不是大热,主要是肺的津气不足,通过补阳明的津气来补肺,这就是“治其化源”的治疗方法。阳明胃是肺之津气的来源,是从其根本上来解决问题,单纯考虑生肺津,但其没有来源也是不行的。痿症最常见的是津气两伤又有燥邪的情况,所以在补气的药物基础上还要加上沙参、麦冬一类生津润燥的药物。痿症最忌使用燥热的药,一般多用甘温的药,兼见燥热可以用到甘寒的药物来润肺。当然肾阳虚的骨痿,附片也可以考虑。附片、乌头、桂枝一类药物的药性还不一样,附片是守而不走的药,乌头走而不守,所以补命门温养肾只能用附子不能用乌头,附子用多了不会动热,而桂枝、肉桂一类的药物如果用得不好就容易动热。

第一节 诸痿表现与共性

【原文】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提要】痿症虽然有多种类型,但其共性均为气分有热而损伤了津液,气、津都不能运送到四肢,因此“气热伤津”是引发痿症的主要原因。

【讲解】问曰:痿症的类型可从五脏来分,怎么讲?五脏均可有“痿”,因为五脏之所主,如骨髓、肌肉、血脉、皮毛、筋膜等,均与痿症密切相关;或骨痿,或肉痿,或脉痿,或皮痿,或筋痿。因为“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这是“五脏使人痿”的前提条件。

1.痿躄 古人认为肺为娇脏,既怕寒又怕热。若肺之气分有热,肺液便焦枯,津少、气少,这叫“肺热叶焦”。肺不能正常宣布气津,于是“皮毛虚弱”,肺合皮毛嘛,“虚弱”是指肺的津气虚弱。于是表现为“急薄著”,“急”是“拘急”之意,“薄”是“薄弱”之意,“著”是“附着”之意。“则生痿躄也”,津气不能达于皮毛,燥热附着于皮毛,“痿”就随之而产生了。

2.脉痿 若肺之热传给了心,心气随之而热,“则下脉厥而上”,热性上炎,在下经脉的营卫之气也随着热气炎上。于是形成下脉空虚、上盛下虚的局面,故曰“上则下脉虚”。营血不注于下而行于上,在上热邪盛,津气达不到四肢,在下营血虚,也不能营养经脉,故曰“虚则生脉痿”。于是“枢折挈”,“枢”是指关节的枢纽功能,“折”是“折损”之意,“挈”是指手足正常的运动功能,“枢折挈”就是“枢挈折”或者“折枢挈”;临床表现为两足瘫废,即“胫纵而不任地”,“胫”是指“足胫”,“纵”是“痿废”之意,“不任地”就是指下肢痿废不能站立,特别是膝关节、髋关节失去了正常的支撑功能。

3.筋痿 若肺热影响了肝,则“肝气热”。肝气热继而胆气热,“则胆泄口苦”,胆热汁出而出现“口苦”,所以说“口苦”是有热的表现。热不断地增加,影响到肝所主之筋膜,于是“筋膜干”,即筋膜遇热则营血津液干枯。失掉了气血的濡养,筋膜便拘急而挛缩,症见手足拘急,于是“发为筋痿”。

4.肉痿 若肺热波及脾,则“脾气热”。脾热则“胃干”,症见“口渴”、“肌肉不仁”,这就是“肉痿”。肌肉为什么“不仁”?脾主肌肉,脾不运水谷精微于肌肉,所以“肌肉不仁”,运动既靠筋膜、关节,也要靠肌肉,故曰“发为肉痿”。

5.骨痿 若肺热影响了肾,则“肾气热”。症见“腰脊不举”,腰为肾之府,脊骨藏髓,热邪侵入到腰脊,故“腰脊不举”。于是“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综上所述,五脏之热皆能致“痿”,痿症的主要病机是热伤津气,气伤致“痿”,津伤也致“痿”。痿症的热邪是怎样传递的呢?先从肺起,肺为五脏之华盖,其位最高,所以肺热可以影响到心、肝、脾、肾。临床上所见到的痿症,多属燥证范畴,还不是典型的火热证,十有九痿都有“燥”的表现,即痿症是津气两伤证,很少见有大热的表现,所说之“热”实质是“燥”,所以一般痿症没有高热、大便干等表现。但痿之燥,需分辨阴阳,阳燥有热象,阴燥没有热象,因此治疗痿症一般都用甘温法,有热象者偶尔也有用甘寒之法。

第二节 痿症的脏腑病机

【原文】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帝曰:何以别之?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提要】从脏腑来讨论痿症的具体病机,关键在脏之气津。

【讲解】问曰:“何以得之?”如何理解痿症的病机呢?“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这一论述是强调五脏之热均贯通着“肺热”的病机,五痿都因于“肺热叶焦”才发作为痿躄。肺之“长”、之“盖”的意思有二:一是说肺的位置高,最容易影响到其他四脏,从上而下嘛;二是说肺主气,肺的宗气要行于五脏六腑,从这个关系看,“脏之长”是指肺气而言。肺的这两个特点决定了“肺热叶焦”会影响其他四脏。“有所失亡”是指肺热津气两伤;“所求不得”是说要想一下子补偿起来难以办到;“则发肺鸣”,是指肺气不清,呼吸不利而有声;一旦呼吸有声,往往是由于“肺热叶焦”的缘故。这就是五脏痿都因于肺热的缘故,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痿”,可发于左半身、右半身、下半身、上半身,而“躄”是专指下半身而言,比如下肢瘫痪叫“躄”。“痿躄”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讲,不管哪个部位出现痿废不用都叫“痿”,从狭义讲,“躄”就是指下肢痿废。

“悲哀太甚”会造成心气内伤,心主喜嘛,悲哀太甚会使心的神志受伤。“则胞络绝”,“胞络”是指心包络,“胞络”是心之外围,于是心之胞络随之而阻绝不通。胞络阻绝不通会引起“阳气内动”,心主热、主火嘛。心火内动的结果是“心下崩数溲血”,即出现尿血。古人对“胞络”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胞络就是子宫,即女子胞;另一种解释认为,这个胞络是指心包络。我认为这里是指“心包”,不是指“子宫”。理由有三点:第一,“悲哀太甚”属神志病变;第二,心下崩数溲血,是说心与小肠的表里关系,“溲血”是心移热于小肠的表现;第三,心包热也可影响到子宫出血。所以这个“胞络”是指“心包络”而言,这种解释才与全文的知识相符。文献中引用了《本病》中的论述,“本病”是古代文献的名称,《灵枢》中有《刺法》和《本病》的记载,但《本病》篇丢失了。《本病》篇说:“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这是用文献所言来归纳以上所论。

由于情志不遂或房事不节等,可引发“筋痿”,这个“筋”是指男子的阴茎,“筋痿”即“阳痿”,又称作“阴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这是指人的欲念妄动;“入房太甚”是说房劳不节而太过;总之是因肝肾亏虚,以致发生阴茎不举,故曰“宗筋弛纵,发为筋痿”。这里“筋痿”与前面讲的“筋痿”表现不同,前面的“筋痿”是从“肝主身之筋膜”角度讲的,故称作“肝痿”,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筋急拘挛、痿弱不用。文献中引用了《下经》中的论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也是用文献所言来归纳以上所论。

由于重感湿邪可引发肉痿,“有渐于湿”意思是由于感受了湿邪引起的。哪里来的“湿”呢?经常和水接触,如有些与水打交道的职业,水湿致病因子留驻于体内的机会就多,这是“有渐于湿”的一种情况;还可能是“居处相湿”,即居室潮湿,以至于“肌肉濡渍”,有如肌肉泡在水里面,这是“有渐于湿”的又一种情况。于是“痹而不仁”,这个“痹”字是说水湿邪气痹着于肌肉中的经脉,以致出现肌肉麻木不仁的表现。开始是肌肉不仁,渐渐地肌肉失去正常的运动功能而“发为肉痿”。这种痿症与前面所讲的“肺热叶焦”相反,“肺热叶焦”是燥热伤津的问题,津液不能濡养经脉,这里是水湿过多引发的痿症。应该怎样理解呢?水湿过多有两种病变的可能:第一,湿邪作病一定是有阳气不足的前提,人体运动全赖阳气主持,水湿多了阳气必然会少,阳气少不能主持关节的运动,于是发为痿症;第二,水湿阻滞于经脉之中,营卫气血的运行就会受到阻滞,不能正常地濡养、温养经脉,也要引发痿症。燥热致痿是伤津伤气,湿邪致痿还是伤津伤气的问题,湿邪、燥邪看起来很矛盾,实际其致病的机理是一样的。湿邪属于阴邪,阴邪偏盛的痿症在治疗时要大量地用“甘温”,把人体的阳气扶助起来,把营气卫气温养起来,在此基础上再用“淡渗燥脾”的办法来祛湿、利湿。文献中引用了《下经》中的论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也是用文献所言来归纳以上所论。

热甚伤津引发痿症,与“肺热叶焦”的病机是一致的。“远行劳倦”属于劳伤,即过劳;劳则生热,临床上的虚劳病人都有热象,这是由于劳损而热气内动,这属内伤,或源于脾,或源于肾,或源于肺,引起五脏之火内动,火动伤津,伤津就表现为“渴”,这就是“逢大热而渴”的意思。火还要损害阳气,阳气越伤热象越盛,这就是虚劳产生的虚热、劳热,临床上所谓的“甘温除大热”就是指劳伤之热。这种热邪不是外来的,是由肺、脾、肾劳伤以后而产生的内热,故曰“渴则阳气内伐”,即五脏虚火损伤阴精、阳气;如“热舍于肾”,肾是藏精的水脏,即劳热内亢而使肾精虚少,造成“水不胜火”的局面;肾精越是虚少虚火越是亢盛,于是导致“骨枯而髓虚”,精水不足水虚不能养骨;症见“足不任身”,脚弱而不行;于是“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也是用文献所言来归纳以上所论。这里说的“大热”不一定是高体温,是说这种热象不比一般性质的热象,这种内伤的热象对人体的伤害是极大的,故称“大热”。临床表现是发低烧,所谓“大热”意味着这种热象的特殊性质。如果真是一般的火热那倒好办,如阳明证的脉洪大、大渴、大汗、大便秘,这种热很单纯,用热者寒之的逆治法就解决问题了;而这种“大热”,用热者寒之的方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甚至于越是用“苦寒”热越是不除,因为苦寒伤津呀,而要用甘温除热的从治法,因为这是内伤虚火证。

问曰:“何以别之?”上述的胞络绝、筋痿、脉痿、肉痿、骨痿如何鉴别呢?鉴别的方法主要依据是五脏不同的属性特征,以及五脏在体表所合、主色等。如肺之合毛也,肺热则“色白而毛败”;心之合脉也,心热则“色赤而络脉溢”;肝之合筋也,肝热则“色苍而爪枯”,爪为筋之余;脾之合肉也,脾热则“色黄而肉蠕动”,“蠕动”就是肌肉抽搐颤动;肾之合骨也,肾热则“色黑而齿槁”,齿乃骨之余嘛。总之,痿症分属五脏,只要掌握了五脏的特点、特性,就能分别出是哪一脏之“痿”。如“肺痿”不局限于“色白而毛败”,肺病还有很多特点,如肺之位在胸,肺主气司呼吸,等等。这段文献的精神在此,大家要灵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