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痿症的脏腑病机

【原文】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帝曰:何以别之?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提要】从脏腑来讨论痿症的具体病机,关键在脏之气津。

【讲解】问曰:“何以得之?”如何理解痿症的病机呢?“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这一论述是强调五脏之热均贯通着“肺热”的病机,五痿都因于“肺热叶焦”才发作为痿躄。肺之“长”、之“盖”的意思有二:一是说肺的位置高,最容易影响到其他四脏,从上而下嘛;二是说肺主气,肺的宗气要行于五脏六腑,从这个关系看,“脏之长”是指肺气而言。肺的这两个特点决定了“肺热叶焦”会影响其他四脏。“有所失亡”是指肺热津气两伤;“所求不得”是说要想一下子补偿起来难以办到;“则发肺鸣”,是指肺气不清,呼吸不利而有声;一旦呼吸有声,往往是由于“肺热叶焦”的缘故。这就是五脏痿都因于肺热的缘故,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痿”,可发于左半身、右半身、下半身、上半身,而“躄”是专指下半身而言,比如下肢瘫痪叫“躄”。“痿躄”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讲,不管哪个部位出现痿废不用都叫“痿”,从狭义讲,“躄”就是指下肢痿废。

“悲哀太甚”会造成心气内伤,心主喜嘛,悲哀太甚会使心的神志受伤。“则胞络绝”,“胞络”是指心包络,“胞络”是心之外围,于是心之胞络随之而阻绝不通。胞络阻绝不通会引起“阳气内动”,心主热、主火嘛。心火内动的结果是“心下崩数溲血”,即出现尿血。古人对“胞络”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胞络就是子宫,即女子胞;另一种解释认为,这个胞络是指心包络。我认为这里是指“心包”,不是指“子宫”。理由有三点:第一,“悲哀太甚”属神志病变;第二,心下崩数溲血,是说心与小肠的表里关系,“溲血”是心移热于小肠的表现;第三,心包热也可影响到子宫出血。所以这个“胞络”是指“心包络”而言,这种解释才与全文的知识相符。文献中引用了《本病》中的论述,“本病”是古代文献的名称,《灵枢》中有《刺法》和《本病》的记载,但《本病》篇丢失了。《本病》篇说:“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这是用文献所言来归纳以上所论。

由于情志不遂或房事不节等,可引发“筋痿”,这个“筋”是指男子的阴茎,“筋痿”即“阳痿”,又称作“阴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这是指人的欲念妄动;“入房太甚”是说房劳不节而太过;总之是因肝肾亏虚,以致发生阴茎不举,故曰“宗筋弛纵,发为筋痿”。这里“筋痿”与前面讲的“筋痿”表现不同,前面的“筋痿”是从“肝主身之筋膜”角度讲的,故称作“肝痿”,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筋急拘挛、痿弱不用。文献中引用了《下经》中的论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也是用文献所言来归纳以上所论。

由于重感湿邪可引发肉痿,“有渐于湿”意思是由于感受了湿邪引起的。哪里来的“湿”呢?经常和水接触,如有些与水打交道的职业,水湿致病因子留驻于体内的机会就多,这是“有渐于湿”的一种情况;还可能是“居处相湿”,即居室潮湿,以至于“肌肉濡渍”,有如肌肉泡在水里面,这是“有渐于湿”的又一种情况。于是“痹而不仁”,这个“痹”字是说水湿邪气痹着于肌肉中的经脉,以致出现肌肉麻木不仁的表现。开始是肌肉不仁,渐渐地肌肉失去正常的运动功能而“发为肉痿”。这种痿症与前面所讲的“肺热叶焦”相反,“肺热叶焦”是燥热伤津的问题,津液不能濡养经脉,这里是水湿过多引发的痿症。应该怎样理解呢?水湿过多有两种病变的可能:第一,湿邪作病一定是有阳气不足的前提,人体运动全赖阳气主持,水湿多了阳气必然会少,阳气少不能主持关节的运动,于是发为痿症;第二,水湿阻滞于经脉之中,营卫气血的运行就会受到阻滞,不能正常地濡养、温养经脉,也要引发痿症。燥热致痿是伤津伤气,湿邪致痿还是伤津伤气的问题,湿邪、燥邪看起来很矛盾,实际其致病的机理是一样的。湿邪属于阴邪,阴邪偏盛的痿症在治疗时要大量地用“甘温”,把人体的阳气扶助起来,把营气卫气温养起来,在此基础上再用“淡渗燥脾”的办法来祛湿、利湿。文献中引用了《下经》中的论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也是用文献所言来归纳以上所论。

热甚伤津引发痿症,与“肺热叶焦”的病机是一致的。“远行劳倦”属于劳伤,即过劳;劳则生热,临床上的虚劳病人都有热象,这是由于劳损而热气内动,这属内伤,或源于脾,或源于肾,或源于肺,引起五脏之火内动,火动伤津,伤津就表现为“渴”,这就是“逢大热而渴”的意思。火还要损害阳气,阳气越伤热象越盛,这就是虚劳产生的虚热、劳热,临床上所谓的“甘温除大热”就是指劳伤之热。这种热邪不是外来的,是由肺、脾、肾劳伤以后而产生的内热,故曰“渴则阳气内伐”,即五脏虚火损伤阴精、阳气;如“热舍于肾”,肾是藏精的水脏,即劳热内亢而使肾精虚少,造成“水不胜火”的局面;肾精越是虚少虚火越是亢盛,于是导致“骨枯而髓虚”,精水不足水虚不能养骨;症见“足不任身”,脚弱而不行;于是“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也是用文献所言来归纳以上所论。这里说的“大热”不一定是高体温,是说这种热象不比一般性质的热象,这种内伤的热象对人体的伤害是极大的,故称“大热”。临床表现是发低烧,所谓“大热”意味着这种热象的特殊性质。如果真是一般的火热那倒好办,如阳明证的脉洪大、大渴、大汗、大便秘,这种热很单纯,用热者寒之的逆治法就解决问题了;而这种“大热”,用热者寒之的方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甚至于越是用“苦寒”热越是不除,因为苦寒伤津呀,而要用甘温除热的从治法,因为这是内伤虚火证。

问曰:“何以别之?”上述的胞络绝、筋痿、脉痿、肉痿、骨痿如何鉴别呢?鉴别的方法主要依据是五脏不同的属性特征,以及五脏在体表所合、主色等。如肺之合毛也,肺热则“色白而毛败”;心之合脉也,心热则“色赤而络脉溢”;肝之合筋也,肝热则“色苍而爪枯”,爪为筋之余;脾之合肉也,脾热则“色黄而肉蠕动”,“蠕动”就是肌肉抽搐颤动;肾之合骨也,肾热则“色黑而齿槁”,齿乃骨之余嘛。总之,痿症分属五脏,只要掌握了五脏的特点、特性,就能分别出是哪一脏之“痿”。如“肺痿”不局限于“色白而毛败”,肺病还有很多特点,如肺之位在胸,肺主气司呼吸,等等。这段文献的精神在此,大家要灵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