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4版)考试大纲习题精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

一、名词解释

1二元经济结构

【考点】二元经济结构

【解析】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农村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体系的共有特征。二元经济结构体现了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乡经济或者农业和非农业两部门经济的差异程度。

2二元对比系数

【考点】二元对比系数

【解析】二元对比系数是指二元经济结构中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二元对比系数理论上处于0到1之间。二元对比系数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成反方向变动,换言之,二元对比系数越小,二元性越大;反之,二元对比系数越大,二元性越小。

3比较劳动生产率

【考点】比较劳动生产率

【解析】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或收入比重)与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它反映每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产值比率,大致能客观地反映一个部门当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一般来说,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而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本部门的产值与劳动力比值越大。

4二元反差指数

【考点】二元反差指数

【解析】二元反差指数是指工业或非农业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值。二元反差指数的取值范围理论上处于0到1之间。与二元对比系数相反,二元反差指数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成正向关系。

5产业

【考点】产业

【解析】产业是指生产相似或相同产品的一系列企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产业是指一般分工形成的产业,广义的产业则是指在一般分工基础上由特殊分工形成的产业。

6产业结构

【考点】产业结构

【解析】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在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依据一般分工或特殊分工形式,可将国民经济分为顺次发展的三次产业,即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或制造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按照产业中投入资源的密集程度,可将产业分成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7技术进步

【考点】技术进步

【解析】技术进步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使用效率更高的劳动手段和工艺方法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运动过程。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技术进步不断开拓新的生产技术和形成新产业;技术进步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

8“后起者优势”

【考点】后起者优势

【解析】“后起者优势”是指后起发展国家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对较好,尤其是技术高度发达,这样它就可以跳过某些技术发展阶段,直接采用新技术。“后起者优势”的发挥在实践中遇到了种种制约因素:对发达国家技术进步的总结被喻为一种“蓝本”,如果能无偿得到这一蓝本对发展中国家当然是很有价值的,然而在实际的技术引进中一般是有偿的,受财力限制,发展中国家常常得不到这一蓝本;这一蓝本中的许多技术已被发达国家所摒弃,这些技术可能不再有用;采用这类“先进”的技术是否合乎落后国的社会需要。

二、简述题

1简述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成因。

【考点】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原因

【解析】(1)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严重落后于工业和其他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扩大。

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城乡消费水平悬殊。

(2)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演变的历程看,形成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所引起的生产率水平差异。

我国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主要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把农业中的资金强制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

传统经济体制造成的城乡分割。

由城乡分割经济体制造成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滞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的二元性。

非农产业发展政策扩大了二元差距。

大量的国家投资集中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相比之下,对促进农业发展的科研开发、新的生物化学和机械的技术开发投入却严重不足。

2简述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

【考点】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产业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范畴,影响一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需求、技术进步、制度安排和资源供给。其中,社会需求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导向;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动力;制度安排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保障;资源供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物质基础。

(1)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其依据如下:

个人消费需求是消费需求中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个人消费需求包括三部分,即生存资料的消费需求、发展资料的消费需求和享受资料的消费需求。

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变动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原因。创造新需求的投资将形成新产业而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

出口需求是指国外对本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不同,不同国家生产的相对优势也不同,形成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影响各国的进出口结构,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

(2)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技术进步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使用效率更高的劳动手段和工艺方法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运动过程。

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技术进步不断开拓新的生产技术和形成新产业。

技术进步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

(3)制度安排

制度安排的影响如下:

制度安排影响资源配置方式。

制度安排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制度安排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状态。

(4)资源供给

资源供给是指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的供给。一国资源供给的状况直接决定和影响着该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讨论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考点】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解析】(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根源

造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超量存在的基础是农村人口的超量存在和农村人口比例过大,而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非农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农村内部就业条件相对不足。这些都是导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超量存在的重要原因。

然而,造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超量存在的最重要根源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维系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性因素——“户籍制度”以及“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住宅制度”“就业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排除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可能性,特别是剥夺了农民在城市定居和就业的权力,农民被禁锢在土地上,农村人口城市化被阻止;中国特色的以重工业发展为核心的工业化道路,鼓励发展的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果,工业部门的人均资本拥有量迅速上升,而同量资本吸纳的劳动就业人数越来越少。所有这些都是导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超量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2)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

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就地转移,进入农村工业;二是转移到城镇就业。

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加快,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缓解。

(3)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对策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过程不仅是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转移过程,而且也是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引发劳动生产率突变和提升的过程。

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完善农村教育制度。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

逐步废除二元户籍制度。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劳动力在城市的优胜劣汰而不是人为设置转移障碍,给予每一个人平等的城市准入资格,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统一为“居民户口”,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转移。

2试论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考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解析】(1)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导致整体经济效益低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

产业发展水平低下。其具体表现有:

a.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第一产业,农业占有相当的比重,但农业结构升级缓慢,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集约化程度低,粮食生产不稳定,农业基础比较薄弱。

b.第二产业的工业结构中,一是重化工业比重大;二是制造业以组装加工业为主;三是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增长不协调,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总体上落后于一般加工业,加工业能力过剩、水平低,重复建设严重;四是传统产业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发育不足。

c.第三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还较落后。

产业结构虚高度化。这是指在基础产业发育不良、经济效益偏低的条件下,加工工业比重提升的经济现象。

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集中度的下降表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致使资源浪费,同时也造成产业利润率下降和许多企业的亏损,从而削弱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据测算,我国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率为93.5%,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率为97.9%。

(2)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措施

产业结构调整应当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实行跨越式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积极合理地引导外资的流向。

不断优化国有资产的配置。

3阐述技术创新与经济结构演进之间的关系。

【考点】技术创新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解析】技术创新与经济结构演进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1)技术创新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使人均产出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导致生产方法机械化和自动化的进步以及经济结构的演进。

(2)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联系密切,竞争程度、企业规模和垄断力量是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竞争程度产生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即竞争程度能使创新者在与对手的竞争中获得较多的利润;企业规模将影响创新所开辟的市场前景的大小,即企业规模越大,它的技术创新所开辟的市场将会越大;垄断力量影响技术创新的持久性,即企业的垄断程度越高,对市场的控制越强,它的创新就越不容易在短期内被别人模仿。如果存在着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从推动创新活动的力量来看,技术创新可分为两类:垄断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即因预期技术创新将能获得垄断利润而采取的创新措施;竞争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即担心目前的产品可能在竞争对手模仿或创新的条件下丧失利润而采取的技术创新措施。

技术创新的最后阶段是创新的扩散或传播。这种传播或扩散会引起产业技术条件、产业联系、产业结构的变化。不管是技术创新的国内扩散还是国际传播,要使新技术得以实际运用,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