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的艺术:运营管理中的供需匹配策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他序(二)

伪序

我擅长的研究领域是行为决策,我是个对运营管理一窍不通的门外汉。

李娟博士邀我给她的新书《权衡的艺术》写序,令我为难,却又很难拒绝,因为我正在指导一位运营管理研究方向的博士后,不装成行家写点什么,岂不是明摆着没了带这位博士后的资格?

我第一次对运营管理有些想法是在2009年,那年8月,我受邀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42期双清论坛,论坛在中国科技大学召开,主题为“行为运作管理”。

我那时想,行为决策即是行为决策,运作管理便是运作管理,为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突然地交叉出一个“行为运作管理”?

我的理解是,基于规范化模型和理论的运营管理研究面临巨大挑战:优美的数学公式无法描述、预测实际运作系统中人的行为。将“运作管理”之前冠以“行为”,是想假行为科学的“效用”(Utility)之手,构建更贴近现实情境的“行为运作管理”理论体系。这种思路近似于风险决策理论走过的发展历程。

人们对风险决策理论的系统探究始于数学家Blaise Pascal 和 Pierre de Fermat于1670年对是否信上帝的“帕斯卡赌注”问题的研究。二人首次将“不确定性决策”系统公式化地上升为理论—期望价值理论(Expected Value,EV):。但是,迫于期望价值理论测不准人们的行为,后人陆续将该理论的客观事件xi修正成主观效用u(xi),将客观概率pi修正成主观概率或权重w(pi)。期望价值理论也随之演变为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EU)(Bernoulli,1738)[1]、主观期望效用理论(Subjective Expected Utility,SEU)(Savage,1954;Edwards,1954,1955),直至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PT)(Kahneman & Tversky,1979),或者主客观转换更复杂的累积预期理论(Cumulative Prospect Theory,CPT)(Tversky & Kahneman,1992):

风险决策理论的数百年演变过程活脱脱就是一段不断将“风动”或“幡动”(客观事实)修正到“心动”(主观感受)的发展过程。

禅宗六祖慧能至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此即为经典的“风幡论辩”。慧能大师感受自己内心的真实,言中了千年之后风险决策理论的发展走向。

然而,用“心动”替代“风动”,或用“心动”替代“幡动”的前提是:人们确实想也有认知能力最大化某种期望值(expectation-maximization)。如果,人们根本不是利用最大化某种期望值的策略做决策,那么几百年的“折腾”(“z-turn”)便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有意义的心理物理法则就充当了无谓的“续命”药丸,参与其中的心理学家本身也就成了“药渣”。

这是因为,在修正到极致的累积预期理论中,事先假定,凡是被人们选中的,都应该是“期望最大化”的选项;然后,依据期望法则,演绎出新的主观价值函数(如在受益和受损区域,分别为凹型和凸型的S状价值函数v),与主观的概率权重函数(如π函数,或w(p)=pr/[pr+(1-pr)]1/r)。借助演绎出的新主观价值和概率函数,我们试图让人信服修正后的“期望最大化”选择模型,能测得准人们的行为;然而,这种做法本身并不能证明“期望最大化”的假设是正确的。这样做,犹如能寻觅到知觉的证据,来证明一条古老假设(地球是扁平的)。虽然,我们可以不断地找出比传统的对数函数更适合个体的心理物理函数,说该函数可使人们将地平线在主观上知觉得更加“扁平”,但是,找到这样的心理物理函数,并不构成对“地球是扁平的”假设的证明。

李娟博士的新书《权衡的艺术》即是尝试在“行为决策”与“运作管理”之间,找出“第三条道路”。

她用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去观察和思考运作管理,七年磨一剑,方成此书。读了李娟博士的新书,有几点感受。

其一,感叹她的用心。用心的女人是会拥有读者的。当你用指尖划过无知觉的书页,虽然见不到作者的面孔,但你会感到你不是单方在听她说话,她是会停下来倾听你说话的人。掩卷时,你会感到她让你看的,其实是读者与她商量好的订制。2018年4月中旬,我受其邀请到南京大学讲座。傍晚,到文化底蕴深厚的百年老校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散步,聊到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是民国时期13所教会大学之一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时,我提到了同时期的教会学校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校训是“受当施”。在新书中,她便用这短短的三个字形容她的累年研究体验,从这件小事足见李娟博士的用心。

其二,感叹她的女性语言驾驭能力。书中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了运作管理抽象的概念和冷冰冰的公式,故事叙述娓娓道来,这让我这个对运作管理一窍不通的门外汉读起来也感到轻松有趣,不知不觉地读懂了她的观点。我相信,读者也会和我一样,很容易读懂她的书。从这也可以看出她一以贯之的“实践为体,研究为用”的学术抱负。

其三,感叹她的代人行万里路。书中不仅旁征博引,而且引用了大量的企业实践案例。案例类型丰富、内容涉猎广泛,中外兼有,而且大多为其本人所闻所见、所思而得,这些都得益于她扎实的学术训练和闻多识广。我相信,读者通过阅读此书,不仅可以对运作管理有感性的认识,还可以收获很多心理学或其他方面的知识。

以上文字,纯属替人作“伪序”。读后感部分读者可以当真,前半部分一定不要当真。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8年11月28日于北京懿品阁


[1]Bernoulli在1738年著书Specimen theoriae novae de mensura sortis(英文:Exposition of a New Theory on the Measurement of Risk),此书主要内容于1954年重新发表在期刊Econometrica上,详见Bernoulli(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