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麒北马关外唐
马连良一时说不完,他是老生行当中享誉最久、真正红遍大江南北的顶尖角色。不过,在他名气极大的时候,仍有人和他分庭抗礼而有“南麒北马关外唐”的说法,其中“北马”是马连良,“南麒”是麒麟童(1895—1975),“关外唐”是唐韵笙(1903—1971)。本文就谈谈这三位老生演员的种种。
马连良在谭派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特长而创造出新的风格,形成了马派,使京剧界为之震动。欣赏他的人捧他,称赞他唱腔铿锵有致、念白掷地有声、做功丝丝入扣、身段漂亮边式;不喜欢他的人骂他标新立异、乖离祖规,甚至叫他“马恶”。但是,他红遍大江南北和关外约五十年,事实证明很少人能及得上他对京剧艺术的贡献。
长期在上海演出的麒麟童(原名周信芳,小时候艺名七龄童,长大后改为同音的麒麟童,成为麒派鼻祖,所以提到他必须用艺名,不然姓周的人怎么不是周派而是麒派鼻祖呢?),在艺术上也有创造性的突破,于是人们把他和马连良相提并论而有“南麒北马”之称。这个称谓的来由,据说是因为他们二人1931年曾在天津同台演出,艺技相当而博得美誉,其实主要是二人对某些剧目都极为拿手,尤其是注重做功的《四进士》《清风亭》《九更天》《打严嵩》《群英会》等,从而在京剧界南北辉映的缘故。
至于马、麒二人历史性的同台演出是在1921年,那年马连良二十岁,第一次到上海,在丹桂第一台挂头牌。此时麒麟童已经享誉春申,为了捧他的同学(马连良出身北京富连成科班,麒麟童少年时曾带艺坐科,有关这个科班,以后会常常提及),在马连良演出谭派名剧《珠帘寨》(他饰演主角李克用,是唱做并重的角色,后半部要扎靠开打)时,为他配演程敬思(其实《珠帘寨》中的李克用一角也是麒麟童的拿手戏,因为他从小就有谭派底子,我在20世纪40年代看过他演的这出戏),于是马连良在上海大红大紫。后来马演此剧,要加票价,行内的前辈就对他说,你的《珠帘寨》卖座,是因为麒麟童的缘故,没有他演程敬思,怎能加价呢?马听了连忙虚心接受。由于那一次的友谊,两人才有天津同台演出、相得益彰的佳话。
此后,马、麒二人著名的再一次同台演出是在1947年,那是上海闻人杜月笙六十寿辰,全国名角差不多全部应邀参与。他们合作的剧目是《群英会》。马演诸葛亮,麒演鲁肃,马还连演《借东风》。(《群英会·借东风》是马的拿手,他总是一人演两个角色,即先在《群英会》中演鲁肃,再在《借东风》中演孔明,而麒则以演《群英会》中的鲁肃驰名江南,所以这次马连良只演孔明,等于在《群英会》居于次要地位,所以十分难得。他们还在《四郎探母》中分饰杨四郎,但没有一起演对手戏。)后来在晚年,马连良和师弟谭富英连同许多富连成出身的名角们拍摄了京剧电影《群英会·借东风》,因为谭富英演鲁肃也是出了名的,所以马连良便从头到尾饰演孔明,不过他另有一段该剧的舞台实况录音,后来摄制了“音配像”的录像,则是前演鲁肃后扮孔明,这才是真正的马派本色,可惜我们只能听到他的唱和念,看不到他的做了。
至于唐韵笙,他倒不像马、麒二位那样自成一派,而是文武全才,老生、武生、红生等件件皆能。我在读大学以前早已对京剧入了迷,但是从来不知道有一位“关外唐”,直到1947年唐韵笙到上海演出,才知道有这么一位样样都会的名伶而得以一睹他的风采。当时他虽已届中年,然而不但扮相极佳(因为他个子魁梧),文武全能,而且嗓音之洪亮,简直惊人(那个年代根本没有用以扩音的“小蜜蜂”,演员的唱和念全靠真本事)。他不是谭派出身,对京剧的各种角色和流派几乎件件精通。我看了他的《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前饰注重做功的鲁肃,中饰唱功吃重的孔明,后饰开脸(即化装上画了脸谱的)而唱做并重又要有武功底子的关羽,除了林树森也是在同样的戏码中连演三角之外,据我所知当时只有他一人而已(后来的李和曾亦能此)。听说他那年还在上海演过《铁笼山》(那是武生宗师杨小楼的名剧,本来是武净戏,被他“拿过来”而成为武生戏),十分轰动,可惜我不记得有这么一回事了。目今马派和麒派都算有了不少后学者,但是大概没有人能够继承唐韵笙的全部衣钵,因为他在“文革”中历经苦难而死,戏服及珍藏的剧本尽毁,于是他的艺术就成了绝响。想来是要好几个人分头努力,才能学到他一部分本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