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现代物流系统的结构
现代物流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涉及社会经济体系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复杂。其中物资的生产和流通、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物流系统和系统工程等一些基本概念、思路和方法构成了物流系统的重点内容,本节将重点进行阐述与分析。
一、物资的生产与流通
关于物流的概念这里先明确“物”的概念,在掌握“物”的含义前提下,才能有利于对物流概念的理解。
(一)物资的含义
所谓物资泛指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切有形物质资料的总称。其含义可理解为:首先,物资是客观存在的有形实体物质资料;其次,物资能够满足人们的生产或生活的需要。满足生产需要的物质资料,称为生产资料;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称为生活资料,即物资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类。从物资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物资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它的物质性,即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料,有质量、有体积、有形状、有性质,有些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有些是能够感觉出来的。二是它的效用性,即它们都是对人们有某种有用性,或者对人们生产有用,能够满足人们生产的需要;或者对人们的生活有用,能够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由此来看,如果把物资看成是一个实体的话,则这个物资实体本身应该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它的物质性实体,一部分是它的效用性实体。前者我们称之为物资的物质实体,后者我们称之为物资的社会实体。物资的物质实体是指物资的客观存在实体,它有形状、有性质、有质量、有体积、看得见、摸得着;能够被人们所感知。而物资的效用性主要体现为物资在社会中的价值,包括物资的使用价值,它反映物资的大小;也包括物资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稀缺程度,例如它的所有权性质、交换价值等,它反映物资的社会地位、经济价值和珍贵程度。即使同样的物质实体也可以具有不同的社会实体。只有把物质实体和社会结合起来,才能够确切地说明这个物资实体。在物资实体的两个组成部分中,物质实体是社会实体的载体,社会实体是物质实体在一定社会中的效用的体现。
(二)物资的分类
物资按效用性分类,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生产资料,一类是生活资料。生产资料是指专为满足人们生产需要的物质资料。无论是在工业、农业,还是在交通运输业中,人们为了生产,都需要有原料、材料、设备、工具、在制品、半成品等,这些都是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是指专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人们为了生活,需要衣食住行等生活用品,这些用品都是生活资料。
在物资中,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又可以按其性质和用途再分类,例如生产资料又可以分成金属、机电、建材、木材、化工材料、燃料、煤炭、石油、农机等共九大类,这也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按经营物资类别而划分的九大公司分别经营的九类生活资料品种。而生活资料又可以按性质用途分成饮料、食品、服装、百货、五金、家电等类别。
物资还可以根据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成以下两大类:一类是作为劳动手段的物资,包括:生产工具、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其主要特点是:这类物资全部能够直接作为劳动工具用于生产加工、交通运输等劳动过程。另一类是作为劳动对象的物资,主要包括:
(1)自然物,如矿山、原始森林、农作物、水产资源等。
(2)原料,一般指采掘业和农业产品,如矿石、石油、原木、粮食等。
(3)材料,指经过加工了的原料和材料。根据其在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分为主要材料(构成产品主体)和辅助材料(如劳动消耗品、照明、取暖、脚手架等劳动条件用品及染料、涂料等产品辅助实体)。
(4)在制品,正在加工或正处在加工地点等待加工的制品。
(5)半成品,完成了相对完整的加工工序的制品,如工件、部件等。
(6)成品,完成了全部加工过程的产品,如材料、工具、机电设备等。
另外,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还长期流行着一种物资概念。这种物资概念是指生产资料,专门把生产资料叫做物资。这是因为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曾经长期对生产资料实行计划分配,而生活资料实行市场自由流通,二者实行不同的流通方式。这样长期养成了习惯,就把生产资料叫做物资,而把生活资料叫做商品。为了照顾这种实际情况,我们把这种物资概念叫狭义的物资概念,而把上面所说的物资概念叫做广义的物资概念。这样,广义的物资概念既包括生产资料,也包括生活资料,而狭义的物资概念专指生产资料。
(三)物资的流通
物资产生社会价值的另外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流通领域。所谓流通就是将生产者手中的物资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生产过程产生物资,但是这些物资必须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才能变成社会的财富。如果这些产品不能够转移出去,则不但不能变成社会的财富,而且会变成社会的负担。因为它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反而占有了生产企业的资金,得不到利润。企业自身也不能够进行再生产。因此必须有一个过程将生产者手中的产品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这就是流通过程。具体的流通过程,包括批发、运输、存储、零售等多个环节,最后才能把生产者的产品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显然,这种转移,应该是平等合理的,应为各方所接受。那么要实现这种公平合理的转移,流通过程应该如何实现呢?
为实现物资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目的,必须具备以下功能:
(1)因为供需之间存在所有权的距离,产品的所有权在生产者而不在消费者,所以流通必须把产品的所有权由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才能够实现商品的转移。而这必须通过买卖交易、等价交换的方式来实现。买卖交易、等价交换可以克服供需之间所有权的距离。
(2)因为供需之间存在空间距离,流通必须克服供需之间的空间距离,以运输的方式把商品由生产地运到消费地,才有可能把商品由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
(3)前面两条还不够,因为生产者的生产和消费者的消费,可能在时间上不是同时或同步的,相互之间存在一个时间上的“距离”。生产者彼时生产的产品不一定能够供应到此时的消费者手中。因此,流通过程必须能够克服供需之间的时间距离。而这通常可以用储存的方式实现。用储存的方式将生产者彼时生产的产品储存到此时,以供应此时的消费者,这样就可以达到将生产者手中的商品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目的。
以上就是流通过程中为了将生产者手中的产品合理地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所必须具备的功能。其中,我们把通过买卖等商品交易、等价交换的方式,克服供需之间的所有权距离,将商品的所有权由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功能,称作创造了商品的所有权效用;把通过运输的方式,克服供需的空间距离,将商品由生产者所在地转移到消费者所在地,从而实现将商品由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功能,称作创造了商品的空间效用;把通过储存的方式,克服供需之间的时间距离,将生产者彼时生产的产品转移到此时的消费者手中,从而实现将商品由供应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功能,称作创造了商品的时间效用。
(四)流通与生产的关系
整个经济的运行,虽然可以分成生产、流通、消费三个流域,但是由于生产和消费是统一的,所以也可以说,整个经济的运行只分成生产和流通两个流域。这两个流域对于国民经济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缺少了哪一个都不行。只有二者结合起来,协调配合,才能使国民经济顺畅的发展。
生产与流通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生产决定流通,没有生产就没有流通。因为,没有生产,就没有产品,当然也就不需要流通。无论是流通的品种、流通数量、流通的范围,都取决于生产的品种、数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是第一位的,生产决定流通。但是,流通反过来又对生产有很大的反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流通为生产提供原材料、设备和工具,为生产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没有流通,就不可能有原材料的供应,没有机械设备的提供,生产就不能够进行。
其次,流通又为生产推销产品,收回资金和利润,为生产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资金条件。没有流通,产品就不能分销出去,既占用了流动资金,又不能收回成本和利润,不但再生产不能进行,甚至企业的生存都成了问题。这样,流通既在前端为生产提供了原材料、机器设备等物质条件,又在后端为生产分销产品、收回成本和利润,为继续生产提供资金条件。生产的前端后端都离不开流通。因此可以说,流通是生产的前提条件,没有流通也就不可能有生产,企业也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因此生产与流通同等重要,二者必须相互依存,协调配合,才能共生。
由以上分析可知,生产和流通是密切联系的。生产企业由于流通而联系起来。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企业,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既为供给方,又为需求方,互相由流通而连接成一个网络,即生产流通网络(如图1—3所示)。这个生产流通网络最后会将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企业联系起来。没有流通企业就会成为社会经济中的孤岛。只有将生产的岛屿和流通的海洋结合起来,让流通为生产提供活力,让生产为流通提供源泉,二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共生。
图1—3 生产流通网络图
在生产与流通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较深刻地理解物流的概念。因此我们这一节就可以讨论物流的定义了。
二、物流系统与物流系统工程
物流是物资有形或无形地从供应者向需求者进行的物资物质实体的流动。具体的物流活动包括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和信息等诸项活动。通过物流活动,可以创造物资的空间效用、时间效用,流通加工活动还可以创造物资的形质效用。
由此可知,实际上物流具有的含义既包括了物资的运动状态(运输),也包括了物资的静止状态(储存),还包括了物资的静动状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所谓静动状态,就是从宏观上看,它是静的;而从微观上看,它又是动的。所以物资无论处于运动状态,还是静止状态,都是处于物流状态。也就是说,只要是物质存在,它就必然处在物流状态。根据物质不灭定律,社会中的物质只可能转化形式,而不可能消灭。因此,物流也只可能变换形态,而不可能消灭。因此也可以说,物流是普遍的、绝对的。
(一)商流的含义
分销物流活动既然是流通活动的组成部分,除物流以外,还有商流和信息流。我们当然也要同时关注一下商流和信息流的概念和作用。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看,才能够更好地了解物流、商流和信息流各自的含义、特点、功能和相互关系,从而才能够对物流的概念和功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所谓商流,是物资在从供应者向需求者转移时物资社会实体的流动,主要表现为物资与其等价物的交换运动和物资所有权的转移运动。具体的商流活动包括买卖交易活动及商情信息活动。商流活动可以创造物资的所有权效用,其要点如下:
(1)“物资社会实体”,强调物资价值实体的流动。
(2)“从供应者向需求者”强调的是分销领域,也即流通领域。
(3)“从供应者向需求者转移时物资社会实体的流动”,强调物资实体流动,即物流的伴随关系。
(4)“流动”而不是“流通”。
(5)商流主要表现为等价交换和所有权的转移,“具体的商流活动包括买卖交易活动和商情信息活动”。
(6)商流的功能包括“可以创造物资的所有权效用”。
(二)信息流的含义
信息流也是流通的组成部分,它和商流、物流共同构成了流通的“三流”。
流通领域的信息流又称流通信息流。流通信息,是指伴随流通活动而产生并且为流通活动服务的信息,包括由文字、语言、图表、信号等表示的各种文件、票据和情报资料等。流通信息流,是指流通信息的产生、加工、储存和传递等。流通信息流主要由两类构成:一类是商流信息流,一类是物流信息流。
商流信息流是在商流活动中产生的并为商流活动服务的商流信息的产生、制作、加工、储存和传递。例如,商品的销售价格、市场行情、购销洽谈、订货合同、供需情况、销售货款、交易支付、促销活动等都是商流信息。这些信息的产生、制作、加工、储存和传递等,就是商流信息流。
物流信息流是在物流活动中产生的,并为物流活动服务的物流信息的产生、制作、加工、储存和传递。例如,运输方式、运输市场行情、运输价格、交通地理、交通基础设施、仓储设施、库存信息、仓储价格、搬运费用、装卸能力、货主和客户信息等都是物流信息。这些信息的产生、加工、储存和传递等,就是物流信息流。就像一切经济信息一样,流通信息对于流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1)反映作用:所有的流通活动,既包括商流活动,也包括物流活动,都是通过信息来描述的。活动的时间、空间、方式、流量、流速、效果等,都是由信息来描述和反映的。人们通过信息来了解具体的商流活动和物流活动,信息描述是否准确、真实,决定了人们对于活动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从而也影响人们对于活动的决策结果。
(2)服务作用:所有流通活动的进行都需要了解市场行情、环境条件、资源分布、工作程序、约束条件等。这些信息为流通活动的进行,起到了服务的作用。没有这些信息的支持,流通活动就不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
(3)指导作用:流通活动的进行,需要有科学管理方法、技术、标准、指标以及有关方针政策、规章制度作指导,流通活动才能够按照正确、科学的轨道运行。这些信息对于流通活动起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4)控制作用:有些信息能够对流通活动起控制作用。这些大多是一些控制信息。例如库存控制中库存警戒点、经济订货批量,商流活动中的订货合同、各种法律法令、规章制度、领导的指令等,都是一些控制信息,它们都对活动的运行起着控制作用。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信息的迅速准确的反映和传递,能够导致及时果断的决策,从而能够灵敏地掌握市场变化、抓住机遇、避免风险、保障流通活动高效率的顺利进行,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三)物流和商流的关系
在分别讨论了物流和商流的概念之后,我们再把它们放到流通领域中来看看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认识它们在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
物流和商流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它们都属于流通领域,是商品流通的两种不同形式,在功能上互相补充。通常是先发生商流后发生物流,在商流完成以后再进行物流。
(2)它们都是从供应者到需求者的流动,具有相同的出发点和归宿。
物流和商流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流动的实体不同:物流是物资的物质实体的流动,商流是物资的社会实体的流动。
(2)功能不同:物流创造物资的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形质效用,而商流创造物资的所有权效用。
(3)物流和商流又是相互独立的,发生的先后和路径都可能互不相同。在特殊情况下,没有物流的商流和没有商流的物流都是可能存在的。
总之,物流和商流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既分工又合作,既独立又统一,二者和谐地共处于流通过程之中,互补地共同完成流通的功能。
(四)现代物流发展趋势
到了20世纪80年代,相对于60年代的分销物流学而言,物流学大致发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物流所涉及领域逐渐扩大。除了分销物流领域以外,还扩大到了物资购进物流领域、企业内部的生产领域、军事后勤领域,以及政府、事业单位、学校内部物流领域等。
物资购进物流领域,本来有它自己的特点,例如供应商管理、采购的方式、进货的方式、进货路径等。原来在分销物流学时代,没有引起重视。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供应链理论,而且形成了一套适合于供应链却与分销物流理论有很大差别的、系统完整的物流理论,把物流学推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企业内部生产领域,在分销物流学时代,显然没有把企业生产领域看成是一种物流,因此闭口不谈,甚至在物流概念中说到“流通加工”是物流时,也避免涉及生产加工。其实,人们都知道,流通加工是企业的生产加工在流通领域的延伸,同样是改变物资形状、性质的工作。例如钢板裁剪是改变形状,煤土混合压制蜂窝煤等是改变性质,这与生产企业的生产加工没有一点区别。那么,流通加工可以算做物流活动,为什么生产加工就不能够算做物流活动呢。其实企业内部物流,特别是生产物流,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从原材料的购进、储存,到各个车间各个工序之间工件的流动、搬运、储存,到最后装配流水线装配成整机,再存放到成品库,就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生产物流系统。生产过程也是一个物流过程,生产系统也是一个物流系统。特别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MRP、JIT技术的采用,更是把企业生产物流学推到了一个比分销物流学更高的水平。
军事后勤物流领域,是最早萌发物流概念的领域。即使在分销物流学时代,虽然没有被重视,没有成为主流学说,但是它们仍然一直在发展。有的是尽量借用分销物流学的一些现成的概念、理论,有的也仍然独立地探索理论方法。这些往往也是原来的分销物流学所包容不了的。
其他如政府机关、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内部和外部都存在有物流问题,同样要用到物流学的理论方法,而这些也是原来的分销物流学所不能完全包容的。因此,也需要进行研讨。
(2)企业物流的集成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物流的集成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一个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往往把多种物流系统集成起来,统一管理。例如,一般的都把企业购进物流、企业内部的生产物流以及企业的分销物流集成起来。在生产物流中,把生产计划、物料管理搬运系统、储存系统生产运作系统等集成起来。而在生产计划系统中,又把MRP计划系统和JIT计划系统集成,等等。
(3)第三方物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物流业务外包和第三方物流,使物流业务集中转向少数专业化的企业,使物流活动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高技术化。
(4)供应链。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供应链管理理论,使供应链系统中的物流管理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物流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5)电子商务物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环境为物流开辟了一个新的更广阔的领域。
(五)物流活动
总的来说,物流可以分成物流作业活动与物流管理活动两大类。物流作业活动又可以分为运输(包括配送)、储存(包括保管)、加工(包括生产加工和流通加工)、包装、装卸(包括搬运)、信息活动共六种,它们分别属于动态和静态两种类型,并且按不同目的实行不同的集成,分别组成不同的集成化的物流活动。物流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活动,如图1—4所示。
运输(包括配送)主要是指物资的较大范围的运动形态,主要实现物资空间位置的移动,创造物资的空间效用。运输包括空间运输、铁路运输、水陆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配送也是一种运输方式,只是它一般在局部范围内,采用以汽车为主的小型运输工具实行多用户的联合送货。
储存(包括保管)主要指物资的静止等待形态,主要实现物资的时间位置的移动,创造物资的时间效用。静止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等待来来的使用。因此它都表现为一种生产的准备、销售的准备或者其他用途的准备状态,例如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在制品的储存,流通过程中商品的储存等。储存物资需要有仓库,储存过程中需要有保管,这些都是静止等待状态的物流作业活动。
图1—4 物流活动功能构成图
包装、装卸、搬运、加工、信息处理都是静止状态下的物流作业活动。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衔接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下的物流,是为它们服务的物流活动。运输、储存和加工是物流活动的三大支柱,其他的物流活动都是为它们服务的。包装、装卸、搬运和信息处理是为运输、储存和加工服务的。加工和运输、储存并列起来作为一个支柱,是因为它能独立地创造物流的三大效用之一(形质效用)。包装、装卸、搬运也为生产服务,也是为运输、储存服务。加工分为生产加工和流通加工,加工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用户所需要的商品形状、性质,以及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产品服务的,当然也是为这些产品的运输和储存服务的。
物流管理活动,是对物流作业的管理活动。它也和一般的管理活动一样,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或者说五类活动。这五类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计划。计划,就是规划、策划。它主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科学的原理、原则,经过预测,制定目标、选择方案、制定政策,从而规划和策划整个作业活动的全过程。计划确定以后,再进行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最后达到实现预定计划的目的。
三、现代物流的系统构成
(一)物流的主要功能
一般地,物流活动有以下三大功能:
(1)克服供需之间物资的空间距离,通过运输、配送等方式,将供应者手中的物资转移到需求者手中,创造物资的空间效用。
(2)克服供需之间物资的时间距离,通过储存、保管等方式,将供应者手中的物资转移到需求者手中,创造物资的时间效用。
(3)克服供需之间物资形状性质的距离,通过加工(包括生产加工和流通加工)的方式,将供应者手中所具有的形状性质的物资改造成具有需求者所需要的形状性质的物资,创造物资的形质效用。
(二)物流系统功能模式
物流系统与一般系统一样,具有输入、输出、处理(转化)、限制(制约)和反馈等功能(图1—5)。
图1—5 一般物流系统功能模式
其具体内容如下:
1.输入
输入的内容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如各种原材料或产品、商品;生产或销售计划;需求或订货计划;资源、资金、劳力、合同、信息等。即通过提供资源、能源、机具、劳动力和劳动手段等,对某一系统发生的作用,称这一作用为外部环境对物流系统的“输入”。
2.输出
输出包括各种物品的场所转移;各种报表的传递;各种合同的履行;各种良好优秀服务等。物流系统以其本身所具有的各种手段和功能,在外部环境一定的制约作用下,对环境的输入进行必要的处理(转化),使之成为有用(有价值)的产成品,或位置的转移及提供其他服务等,称为物流系统的“输出”。
3.处理(或转化)
处理,是指各种生产设备、设施(车间、机器、车辆、库房、货场等)的建设;各物流企业的物流业务活动(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等);各种物流信息的数据处理;各项物流管理工作等。
物流系统本身的转化过程,即从“输入”到“输出”之间所进行的生产、供应、销售和服务等物流业务活动,称为物流系统的处理(或转化)。
4.限制(或制约)
由于外部环境也因资源条件(包括资金力量、生产能力、仓库容量)、能源限制、需求变化、运输能力(包括政策性波动等)、价格影响、市场调节、技术进步,以及其他各种变化因素的影响,而对物流系统施加一定的约束,称为外部环境对物流系统的限制(或干扰)。
5.反馈
反馈,主要指信息反馈,如各种物流活动分析、各种统计报表数据、典型调查、工作总结、市场行情信息、国际物流动态等。
物流系统在把“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中,由于受系统内外环境的限制(干扰),不会完全按原来的计划实现,往往使系统的输出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当然,也有按计划完成生产或销售物流业务的)。所以,需要把“输出”结果返回给“输入”,称为“信息反馈”。
(三)现代物流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从系统角度看,物流是一个大系统,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物质资料流动的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是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是若干功能协调运作的过程。因此,从物流生产过程和生产活动环节分析,物流系统由以下各部分组成(图1—6):
图1—6 物流系统的构成图
1.运输子系统
运输是物流业务的中心活动。运输过程不改变产品的实物形态,也不增加其数量,物流部门通过运输解决物资在生产地点和消费地点之间的空间距离问题,创造商品的空间效用,实现其使用价值,满足社会需要,所以是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运输系统设计时,应根据其担负的业务范围、货运量的大小及与其他各子系统的协调关系,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运输方式的选择;②运输路径的确定;③运输工具的配备;④运输计划的制定;⑤运输环节的减少;⑥运输时间的缩短;⑦运输质量的提高;⑧运输费用的节约;⑨作业流程的连续性;⑩服务水平的良好。
2.储存子系统
储存保管是物流活动的一项重要业务,通过存储保管货物解决生产与消费在时间、数量上的不同步性,以创造物品的时间效用。仓库是物流中心的组成部分,是物流活动的一个基地。对储存系统进行设计时,应根据仓库所处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及物流量的多少、进出库频度,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仓库建设与布局合理;②最大限度地利用仓库容积;③货物堆码、存放的科学性;④有利于在库物品的保养防护;⑤加强入库验收、出库复核;⑥加快出、入库时间;⑦降低保管费用;⑧加强库存管理,合理存储,防止缺货与积压;⑨进出库方便;⑩仓库安全。
3.装卸搬运子系统
装卸搬运是各项物流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业务活动。特别在运输和保管工作中,几乎都离不开装卸搬运(有时是同步进行的)。装卸本身虽不产生价值,但在流通过程中,货物装卸好坏对保护货物使用价值和节省物流费用有很大影响。装卸搬运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其作业场所、使用机具及物流量的多少,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装卸搬运机械的选择;②装卸搬运机械化程度的确定;③装卸搬运辅助器具的准备;④装卸搬运的省力化;⑤制定装卸搬运作业程序;⑥配合其他子系统协同作业;⑦节约费用;⑧操作安全。
4.包装子系统
在整个物流过程中,包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包装分工业包装和商业包装,以及在运输、配送当中,为了保护商品所进行的拆包再装和包装加固等业务活动。对包装系统进行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商品,采用不同的包装机械、包装技术和方法,并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包装机械的选择;②包装技术的研究;③包装方法的改进;④包装标准化、系列化;⑤节约包装资材;⑥降低包装费用;⑦提高包装质量;⑧方便顾客使用。
5.配送子系统
配送是物流活动中接触千家万户的重要作业。它和运输的区别在于,运输一般是指远距离、大批量、品类比较复杂,从批发企业或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到零售商店和用户的配送服务。配送属于二次运输、终端运输。设计配送系统时,应根据其配送区域、服务对象和物流量的大小,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配送中心地址的选择;②配送中心作业区的合理布置,包括:收货验收区、货物保管区、加工包装区、分货拣选区、备货配送区;③配送车辆的配置;④装卸搬运机械的选用;⑤配送路线的规划;⑥配送作业的合理化;⑦制定配送作业流程;⑧配送及时性;⑨收费便宜;⑩高服务水平。
6.流通加工子系统
流通加工,主要是指在流通领域中,销售或运输,以及提高物流效率而进行的加工。通过流通加工使物品更加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如大包装化为小包装,大件物品改为小件物品等。当然,在生产过程中也有一些外延加工,如钢材、木材等的剪断、切割等。流通加工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加工物品、销售对象和运输作业的要求,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加工场所的选定;②加工机械的配置;③加工技术、方法的研究;④制定加工作业流程;⑤加工物料的节约;⑥降低加工费用;⑦提高加工质量;⑧加工产品适销情况的反馈。
7.物流信息子系统
物流信息系统既是一个独立的子系统,又是为物流总系统服务的一个辅助系统。它的功能贯穿于物流各子系统业务活动之中,物流信息系统支持着物流各项业务活动。通过信息传递,把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等业务活动联系起来,协调一致,以提高物流整体作业效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当然,物流信息系统又有一些分支系统,如运输信息系统、储存信息系统、销售信息系统等,都分别配合该系统的业务进行活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设计物流信息系统时,应考虑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系统的内容、系统的作用和系统的特点。为了组织好物流,必须采用一系列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操作工艺和管理技术,并不断加以改造更新。也就是物流大系统的环境影响物流信息系统的内容、作用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