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列国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经济形势

(一)经济概况

1.自然资源

波兰自然资源丰富。森林面积870多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27.9%。煤、硫黄、铜、银产量居世界前列,其中煤炭储量约1170亿吨,铜储量15亿吨,天然气储量约1180亿立方米,硫黄储量5.04亿吨。波兰烟煤储量占世界需求的约3%,铜的储量占全球储量的5%,是欧洲第二大、世界第九大产铜国;波兰是世界琥珀生产大国,琥珀储量价值约近千亿美元;渔业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3%。

2.产业结构

2012年波兰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为63.8%,农业和工业分别为4.0%和32.2%,经济结构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波兰是中东欧农业及食品生产大国。农作物种植面积在欧洲仅次于法国,其产量在欧洲占第三位,居法国和德国之后。农产品75%销往欧盟成员国。农业中5公顷以下土地所有者占55%。加入欧盟后,波兰牛奶、粮食等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受年度配额限制,农民和政府因此可分别从欧盟获得相应补贴。波兰主要生产黑麦、马铃薯、水果、蔬菜、猪肉、牛肉、牛奶及奶制品。

波兰的工业已经从传统部门扩大到汽车制造、家用电器、食品生产、电子产品、化妆品、轮胎、石化、航空与火车制造、纺织品、陶器、家具、通信和信息技术等部门。工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改善。

波兰服务业近年保持平稳发展态势,新兴服务业长足发展。大型超市在商业领域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信市场全面开放;银行业私有化已基本完成,外资在银行资本中占绝对优势。

(二)近期经济运行状况

1.宏观经济

自1990年以来,波兰经历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转型。波兰在中东欧国家中率先摆脱了“转轨性衰退”。波兰经济转型的重大成就在于波兰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1996~2007年,波兰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6%。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到2012年,波兰依然保持经济增长,年增长率为3.3%,在欧洲国家中独树一帜。

波兰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状况、健全的金融体系、浮动汇率机制以及企业和家庭的外币贷款数额较小,一度使得波兰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其他中东欧国家小。2012~2013年,外部需求持续不振、固定投资下降,以及外国直接投资的减少,对波兰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经济增长率从2012年的2%降至2013年的1.5%。

表1 波兰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资料来源:经济学人智库数据。

波兰的失业率长期徘徊在10%以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部需求急剧下降导致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下降,甚至裁员,一些在西欧就业的劳工回国也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压力。在失业人员结构中,年轻人、妇女和50岁以上的人在劳动力市场处于不利地位。

2.国际收支

进入21世纪之后,波兰对外贸易一直呈增长势头,到2008年达到3410亿美元,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受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外部需求大幅下降,导致波兰2009~2010年外贸额一度下滑,2011年重新恢复增长,2013年贸易总额达到创纪录的4113亿美元。

波兰主要进口商品有:机械及运输设备、各类制成品、化学产品、矿物燃料等;主要出口商品有:机械及运输设备、各类制成品、杂项制品、食品和活畜、化学产品和矿物燃料等。

2012年波兰主要出口市场分别是:德国、英国、捷克、法国和俄罗斯;主要进口来源地分别是:德国、俄罗斯、中国、意大利和法国。欧洲国家为波兰的主要贸易伙伴。

2006年后由于旺盛的投资需求导致进口持续增长,外贸赤字不断上升,2011年达到了创纪录的141亿美元。随着欧元区经济缓慢复苏,波兰出口持续增长,贸易逆差大幅下降,2012年为43.8亿美元。2013年外贸形势进一步好转,外贸出现盈余(30亿美元)。

由于常年外贸逆差,波兰的经常账户赤字也居高不下。2011年高达258亿美元。随着外贸形势的好转,经常账户赤字不断收窄,2013年降至66亿美元。

外国直接投资重新流入和外贸形势的改善,使波兰的国际储备不断增加,2009年为795亿美元,2013年为1062亿美元。

3.外债状况

近年来,波兰的外债不断增加。2009年外债存额2801亿美元,到2013年升至3765亿美元,外债在GDP的比重逐年上升。2013年达到73.0%。波兰外债中,长期外债为3038亿美元,短期外债为754亿美元。整体来看,近年来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比重没有根本性变化。

4.财政收支

波兰政府财政政策的目标是尽可能地减少预算赤字,以达到加入欧元区的财政趋同标准。2009年波兰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 2013年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9年的50.9%增长到2013年的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