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政治状况
(一)政体简介
1.宪法
根据1997年4月2日通过的新宪法,波兰为议会制共和国。宪法确立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和基于经济活动自由、私有制和社会伙伴间团结、对话和合作的社会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宪法规定波兰为实行地方自治的单一制国家。国民大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组成,政府由议会居多数的政党组成。
现总统为博罗尼斯瓦夫·科莫洛夫斯基。2010年4月6日,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因飞机失事遇难,由众议院议长科莫洛夫斯基代行总统职权。2010年6月20日,波兰提前举行总统选举,在7月4日举行的第二轮选举中科莫洛夫斯基击败雅罗斯瓦夫·卡钦斯基担任波兰剧变后第四任总统。
2.议会
波兰议会即国民大会,是波兰最高立法机构,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众议员460名,参议员100名,均通过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参议院有立法建议和审议权,可以通过或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而众议院的多数票可以推翻参议院的否决。议会可以3/5的多数否决被总统否决的决议,但无权否决宪法法院的裁决。本届议会于2011年11月成立,由5个党派组成。众议院的席位分配是:公民纲领党207席,法律与公正党157席,帕利科特运动党40席,人民党28席,民主左翼联盟党27席,德意志少数民族1席。众议长埃娃·科帕奇(女,公民纲领党), 2011年11月8日当选。参议院的席位分配是:公民纲领党63席,法律与公正党31席,人民党2席,独立议员4席。参议长波格丹·博鲁塞维奇(公民纲领党), 2005年10月当选,2007年11月、2011年11月两度连任。
3.政府
政府和总统一起构成最高行政机构。总统任命总理并根据总理的提名任命各部部长。本届政府于2011年11月组成,下设17个部。政府总理为唐纳德·图斯克,是波兰剧变以来首位连任的总理。外交部部长拉多斯瓦夫·西科尔斯基、财政部部长马泰乌什·施楚莱克、国库部部长沃齐米日·卡尔平斯基、国防部部长托马什·谢莫尼亚克、内务部部长巴特洛梅伊·显凯微支。
4.司法
最高法院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对普通法院和军事法院的审判活动实行监督。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现任院长斯坦尼斯瓦夫·丹布罗夫斯基,2010年10月就职。波兰法院体系由地方法院、地区法院、地区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组成。行政司法体系由省行政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组成。宪法法院是裁决国家机构行为是否合宪性的司法机构。国务法院对国家最高公职人员的宪法责任进行裁决。最高检察院作为一个司隶属于司法部,由司法部部长兼任总检察长。
5.政党
根据1998年实施的新政党法,必须收集1000名以上成年人的签名才可建立政党。目前已注册登记的政党有200多个,最具影响的政党有6个。
(1)公民纲领党,执政党。2001年1月24日由图斯克、奥莱霍夫斯基和普瓦任斯基创立的面向基层的自治的社会运动。该党将自己界定为新自由主义的基督教民主党,其主要主张是:在经济事务上持温和的自由主义立场,支持家庭和有助于家庭持续和发展的传统的道德规范,赞同扩大欧洲议会在欧盟结构中的作用,主张对燃料市场进行管制,实行单一税率的所得税;主张对众议院选举制度进行改革,减少议员人数,限制议员的豁免权;主张取消征兵制,向公众开放共产党执政时期的秘密警察档案。该党反对安乐死合法化、修改堕胎法和恢复死刑。现任主席为图斯克。
(2)人民党,执政党。该党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波兰剧变后,于1990年5月重新创立,党员约128000人。该党在意识形态上具有中间主义、新平均地权主义、基督教民主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的性质。主张国家扶持农业,提供免费教育和医疗,放缓私有化步伐,反对单一税制,支持欧洲一体化。主席为亚努仕·皮耶豪钦斯基。
(3)法律与公正党,在野党。2001年6月成立,党员约22000人。该党具有新保守主义和基督教民主主义的性质。政治上,主张实行政治家财产公开制度,建立反腐机构,同犯罪现象做斗争,严惩犯罪分子甚至主张临时恢复死刑,实行向家庭倾斜政策;外交上,主张亲美近欧、睦邻周边,同时强硬地维护本国利益。主席为雅罗斯瓦夫·卡钦斯基。
(4)民主左翼联盟党,在野党。1999年4月15日由民主左翼联盟组建为政党,现有党员5.8万多人。该党主张建立现代的公民社会,国家受法律的约束,并坚持社会正义的原则;尊重市场经济原则,但要求市场经济具备社会性;拒绝国家和经济的新自由主义模式,强调劳动先于资本,劳动为价值范畴之首。现任主席为莱舍克·米莱尔。
(5)“你的运动”党,原帕利科特运动党,在野党。2010年10月成立,党员约40000人。主要纲领是:终止公立学校的宗教教育,终止教会的国家补助,堕胎合法化,允许同性婚姻,改革选举制度,改革国家安全局,取消参议院,大麻合法化和推行单一税。主席为亚努仕·帕利科特。
(6)团结波兰党,在野党。2012年3月成立,党员约5000人(至2012年3月)。系从最大反对党法律与公正党分裂出来的一支政治力量。现有20名众议员、2名参议员、4名欧洲议员。主席为兹比格涅夫·乔布罗。
(二)政局现状
2011年10月议会大选后由公民纲领党和波兰人民党组成了新的联合政府。公民纲领党领导人图斯克连任总理。2013年11月,图斯克进行政府改组,撤换了包括财政部部长在内的几个重要部长。一个月后,图斯克进一步加强了对该党的控制。由此产生了很高的政治风险,执政的公民纲领党似乎正在失去人们的支持,因为,反对该党政策的人数在不断上升。2013年,在野的法律与公正党的民意支持率超过了执政的公民纲领党。这种趋势持续到2014年年初,这表明,民众对政府的负面态度已有时日。如果要赢得2015年大选,公民纲领党要重新联系对其失望的原支持者,特别是那些依然怀疑法律与公正党立场的选民。
(三)国际关系
波兰于1999年3月12日加入北约,2004年5月1日加入欧盟,2007年12月加入申根协定。波兰对外政策以“服务波兰、构建欧洲、了解世界”为使命,注重现实利益和战略平衡。政治和经济上立足欧盟,安全和防务上依靠北约和美国,睦邻周边,积极构建全方位外交格局,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上升。现同189个国家保持外交关系。
波兰视美国为欧洲之外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波兰是第一个公开声援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中东欧国家,是三个坚决支持美出兵伊拉克的国家之一,并积极回应2007年1月美国提出在波兰部署反导系统的倡议。2009年12月11日,美国和波兰在华沙签署美国在波兰驻军和部署军事装备的协定。2011年5月27~2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波兰,旨在强调美国对波兰的重视,支持波兰在中东欧地区和平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入盟后,波兰主张“依托欧盟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加强在欧盟内地位与作用”,主张加强欧盟内部团结和共同行动;高度重视欧盟单一市场建设、能源安全,提倡建设更有竞争力、开放和安全的欧盟;主张强化欧盟机构作用,倡议合并欧洲理事会、欧盟委员会主席职务,提高决策效率,推动欧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由于波兰的努力,其在欧盟内的地位和影响有所上升。
波兰重视与俄罗斯等邻国建立和发展友好伙伴关系。因历史原因,波兰一直存在疑俄和反俄的心理。虽然近年来波俄双方表现出缓和两国紧张关系的政治意愿,但因波兰和俄罗斯在后苏联空间战略利益的冲突,使得双边关系的根本改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波兰大力推动欧盟的“东方伙伴关系计划”,积极介入2004年乌克兰橙色革命。2008年8月俄格冲突后,波兰领导人亲赴第比利斯,表达对格鲁吉亚的支持。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波兰同德国和法国共同派代表赴基辅调停。在克里米亚公投并入俄罗斯之后,波兰希望北约增加在波兰的军事存在,并决定加速在本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