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管理:大宗商品价格、汇率、利率风险管理实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风险与风险管理哲学

1.1.1 风险的概念

为了进行对风险的研究,首先必须了解不确定性(uncertainty)和风险(risk)之间的区别。人们对于不确定性和风险,通常情况下并不加以区分。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对“风险”一词使用比较宽泛。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一些情形中,“风险”是可以度量的;而在另外一些时候则不然。可度量的“风险”与不可度量的风险有着天壤之别。可以度量的“风险”不能归为不确定性。[1]

事件发生的可能结果有三种情况(见表1-1),第一种是可能结果未知;第二种是可能结果已知,但不能确定何种结果必然发生;第三种是可能结果已知,且确定何种结果必然发生。

表1-1 事件发生的可能结果

第一种情形,可能结果未知,是指产生的结果未知和对于各种结果的发生概率未知,即不确定性(uncertainty)。如转基因技术,现代生活中有很多人反对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他们的一个重要担忧就是人类不知道这样的技术对未来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很多行为会对我们的未来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在现阶段并不能准确预测这种可能的结果。

结果未知的产生原因有两种:

1.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是认识论的无知:由于人类看待世界角度的局限性,人类尚不能准确判断事件未来发生的结果。中国自古就有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由于我们所处的角度不同,有些地方可能就是天然盲点。

2.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是现象学的无知:人类科学技术的局限,使得我们无法预知事物产生的后果。早年人类并不知道电磁波和核辐射的存在,但是电磁波和核辐射也始终在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古代的人们无法探知这种影响,直到近现代,科学技术才使得我们可以计量这种影响。

随着人类有限理性的提升,人类不断拓展看待世界的角度和认识世界运行的规律,就可以使对结果的认识从不确定性向确定性发展。

第二种情形,可能结果已知,可以分为两个情况,一种是不知道事情发生的概率,另一种是已知事情发生的概率。在精算中,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大数据收集了解人类寿命的长短以及概率分布,进而制定保险方案。对于保险公司来讲,人的寿命就是结果已知以及概率已知。

上述第二种情况我们称为风险。风险可以定义为:决策者能够事先知道事件最终的可能结果,以及各种结果发生的概率分布,但不能确定结果唯一性情况。

第三种情形,可能结果已知,且确定何种结果必然发生,即“确定性”。

风险的基本特征是风险发生的概(频)率和影响程度,也就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影响程度。因此风险管理一定要从这两个维度考虑。走路、开汽车、坐飞机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原理(见表1-2)。

表1-2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原理

保险行业相关数据就是综合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精算出来的。

企业在进行价格风险管理的时候也需要考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这两个方面,大宗商品的价格行情分析更多的是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而实货敞口的限额大小需要更多地考虑风险影响程度。

风险是一个双向(边)的概念,既有损失的可能性,也有收益的可能性。[2]所以风险不仅包括损失的可能,也包括盈利的可能。风险管理本身并不是保守、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研究未来结果和概率,从而进行积极地应对,在风险的环境里把损失降到最低,同时最大化盈利。

一个好的交易员、投资者或者企业经营者同时也是一个好的风险管理师。他们拥有可能完全不同的策略和性格,但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好的风险管理师,具备能够长期在市场中生存的必要条件:风险管理能力。企业经营者在做出从短期到长期的各项经营管理决策时,也必须考虑风险与回报的关系。风险管理可以作为一种思考方法来帮助进行决策。

示例

“麻省理工学院21点”

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麻省理工学院21点”的故事。麻省理工学院学生通过对“21点”游戏规则进行研究,计算和分析各种情况的概率,从而决胜赌场。

21点这个游戏严格来说就是个风险事件。首先可能结果已知,然后概率分布也已知。21点规则是:K、Q、J、10、9、8、7、6、5、4、3、2、A,KQJ都算10点,首先庄家发一张牌,然后玩家要一张牌。在这个过程中,谁手中的牌点数达到21点,谁就输了;21点以下点数大的一方胜。玩家手上的牌比如已经达到15点了,那么再发一张牌就很可能爆掉了。

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用一个简单的办法记牌,只要出来一张比8大的牌,他就加1,如果小于8,就减1。每张牌出来,只要记加1减1,根据累计数字的大小,就可以判断对玩家的有利程度的概率。如果概率对玩家有利,就加注。同时分工合作,记牌的人和下注的人是分开的。因为如果玩家每次同时记牌又下注,一直赢的话,赌场就可能发现有异,不会允许他上台玩这个游戏了。正因为有了这个著名事件,赌场把游戏规则改了,原来是固定牌一直玩,直到牌最后发完,才结束这一局。现在改成多副牌,始终是重新开局。

1.1.2 管理风险的出发点:生存

假设你是一个投资者,要面对两个不同的基金管理人。第一个基金经理你给他1元钱,他有99%的可能翻倍,1%的可能赔光。如果你投资这个基金,让他一直交易下去,你觉得最终的结果会怎么样,是否值得投资(见图1-1)?

图1-1 第一个基金经理的投资方案

理性投资者的答案是不会。因为最重要的就是生存下去。如果全部输光,基金资产余额到了0的话,就永远是0了,所以关键的是要有持续生存下去的能力。有一个赌博策略:到赌场,我先投1元钱,输了我就投2元钱,再输我投4元钱,再输我投8元钱,只要我赢一次就全回来了。这个策略是对还是错呢?错的。因为有可能还没有赢回来的时候就全部输光了。输光以后,再翻多少倍都是0。

第二个基金经理,盈利的时候赢60%,亏损的时候亏50%,输赢的概率各占50%,这个基金值不值得投资(见图1-2)?

图1-2 第二个基金经理的投资方案

这里的关键就是反复交易,1.6×0.5×1.6×0.5……一直乘下去,发现最后结果还是0。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巴菲特说“投资最重要的是风险管理,第二重要的是风险管理,第三重要的还是风险管理”。在这个基金经理的事例中,当亏损了50%之后,要盈利100%才会赢回来,盈利和亏损是不对称的。什么时候才值得投资?损失这边是亏损50%,盈利方面获利100%以上,才可以长期盈利。

在金融市场中,一是要生存,要有持续生存下去的能力;二是要能控制向下的风险。千万要避免完全输光的风险,然后才是考虑盈利。

在金融市场中,不同的投资风格有着相同的期望收益。

图1-3 两种投资风格损益情况对比

在图1-3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投资风格。第一幅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大部分情况下,该投资者都获得收益,而小概率事件下,投资者会遭受较大的损失,使得期望收益总体下降;第二种投资在大多数情况下投资者承受负收益,但是在小概率事件下,投资者收获较大的收益,使得期望收益总体上升。综合比较,两种截然不同的投资风格有着相同的期望收益,但是其结果是不同的。尽管第一种投资风格在大多数时间会带来收益,但是小概率事件下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可能会导致公司破产;第二种投资风格尽管长时间带来负收入,但是公司仍然能长久地存活下去,从而赢取在未来获得盈利的机会。这也是我们谈论风险管理一直所强调的——“风险管理是为了让公司在合理预期下的最坏情况中存活,只有公司能够在小概率事件中存活下去才有未来盈利的可能”。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顶尖的投资银行,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有很多曾经名噪一时的传奇银行并没有存活到今天。比如当年盛名超过高盛的所罗门兄弟公司,因为没有管理好操作风险而导致公司倒闭。所谓“剩者为王”,只有能够存活下来的人才有未来盈利的可能性。著有《股票作手回忆录》的传奇交易员杰西·利弗莫尔(Jesse Livermore)直到今天依旧对很多交易员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经历四次破产之后,他最终没能再重新站起来,而是选择了结束生命。破产无论是对于公司还是个人投资者都有着极其深远且消极的影响。所以风险管理强调一定要充分考虑可预期的不利情况。但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说只考虑风险而忽视回报,我们要做的是同时看到风险和回报,并在二者中间找到很好的平衡。

风险和回报一定是成正比的。在这个市场上,除非有垄断的力量,或者有内部信息,或者具备别人所没有的优势,否则,世界上有很多人和你同样努力在拼命寻找这些机会,凭什么只有你能得到?金融机构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其本质在于小概率事件。风险和收益是平衡的,为了表面上好看,就把风险隐藏在内里,而这些风险往往由客户或者社会去承担。为什么做金融的人有额外的收益?因为他们知道风险在哪里,并且有能力去管理,这才有收益。任何投资都有风险,但是管理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能力管理风险的人才会有更大的收益。任何时候的风险管理,最需要小心的是小概率事件,它关系着我们的生死存亡。首先要确保自己活下来,然后依靠强大的风险管理能力,才可以创造超额收益。

1.1.3 风险管理的意义

风险管理是指导和控制组织风险的协调活动,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程度的管理过程。一方面,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利润波动性,减少极端事件对公司持续经营产生的影响,保障公司持续稳定经营。另一方面,风险管理也是捕捉市场机会、进行企业经营和市场交易的保值措施。

风险本身是双向的,收益是承受事件结果和概率发生不利波动结果的补偿。在各种投资选择中,减少损失的同时也面临着牺牲部分利润。比如说相对于投资股票市场,将资金存入银行发生不利结果的概率很低,因此收益也不高。

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创造和保护价值。它提升了绩效,鼓励创新并支持目标实现。风险管理着眼于如何在风险中获得更加平稳的收益,通过管理风险,可以让公司更好地生存下去,可以让公司度过寒冬,当春天来的时候享有交易的机会。此外风险管理也可以给公司提供扩大规模的机会,可以为其他经营模式创造更好的条件,比如大宗商品贸易过程中的点价贸易、含权贸易、供应链金融等创新交易方式。

图1-4 风险管理前后利润曲线对比

图1-4中,粗实线代表公司在没有进行有效风险管理情况下的利润曲线,细实线代表公司进行有效风险管理后的利润曲线。可以观察到,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公司的利润曲线波动降低,也就是波动的标准差减少。在进行有效风险管理之前,企业损失较大时可能面临破产(粗虚线代表导致公司破产的最低损失),一旦企业面临破产,也就失去了未来可能的盈利机会。我们要从生存的角度理解风险管理。企业只有生存下来,才能在经济周期开始反转的时候,抓住机会创造巨大的盈利空间。同时也为企业从企业目标、资源、能力和外部环境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获取比平均效益更好的利润水平创造了条件。风险管理,是为了实现有边界的自由。

1.1.4 风险管理评价

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评价,一般涉及具体交易、项目、部门和企业组织等不同层面。一些标准化的评价指标简单介绍如下。

1.夏普比率

对绩效进行客观的评定时要充分认识到,一方面不是从收益的绝对值来看,而是要看承担多少风险;另一方面要确保自己可以生存下去。即使在极端情况下,也要确保生存下去。

在风险管理中,收益和风险就如同硬币的两面,永远结合在一起。在专业的金融机构中,对绩效的评价标准化指标之一是夏普比率。

夏普比率=(回报率-无风险收益率)/回报率标准差

夏普比率的分子是回报率,同时也是超额收益,要把无风险部分的收益扣除掉。分母是标准差,标准差是风险的度量。当我们衡量投资和回报的收益的时候,不能单纯只考虑回报,而要把回报和风险结合在一起看。

中国股市在2016年曾经历巨大波动,假设基金回报率为3.6%,而银行存款的回报率为3.5%。如果将回报率作为衡量投资效果的标准,那么股票难道是更好的选择吗?由于股票的价格波动较大导致其标准差较大,夏普比率因而会比较低。而银行存款的标准差通常接近0(当然银行存款也存在信用风险,但目前在中国该信用风险可基本忽略不计)。风险管理就是研究如何减少回报率标准差,从而提高夏普比率。

2.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RAROC)

在计算内部收益率和评估项目的时候,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不是简单地用收益和资本评估,而是要进行风险调整。评估收益要把风险考虑进去,就是要在收益中减去预期损失。考察项目的时候不仅仅是考虑预期回报率,假设两个项目预期回报率是一样的,一个是定存,一个是股票,还要考虑风险情况。股票的波动很大,要减去预期损失。这是帮助金融机构理性地承担风险。

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英文缩写为RAROC,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金融机构广泛接受和普遍使用的指标。RAROC的使用需要一个强大的风险衡量系统进行支持。RAROC的计算是把收益进行风险调整,分母是风险资本,即在合理预期的最坏情况下企业能够渡过危机所需要的资本,而非一般资本,其资本量比一般资本(比如账面资本)要多,因为要考虑合理预期的最坏情况下所需要的资本额度。

RAROC计算公式的分子项中,将风险带来的预期损失量化成为当期成本;分母项中,以风险资本代替传统股本收益率(ROE)指标中的所有者权益,应为风险准备的合理资本。

RAROC的意义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RAROC使收益和所承担的风险直接挂钩,为机构各个层面经营管理提供统一的依据,帮助机构理性地承担风险;

(2)在单笔业务和项目层面上,衡量一笔业务和项目的风险和收益是否匹配,帮助业务和项目决策;

(3)在资产组合层面上,衡量资产组合的风险和收益是否匹配,为效益更好的业务配置更多的资源;

(4)在机构整体层面,RAROC可以用于目标设定、业务决策、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深刻地影响机构的风险导向。

1.1.5 示例

示例1

风险性决策时的心理陷阱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是一位心理学家,他的主要研究成果是认为人对风险存在各种天然的认知偏差。人的本能判断是在原始自然环境当中逐渐形成的,但是这个本能的直觉判断如果放到金融市场当中,有时会产生偏差。这是人感觉上的一种扭曲。他举了一个例子,为什么雨天的车祸非常多?一般人认为是因为路滑,但根本的原因是人对于汽车远近是从看清楚、看不清楚来判断的,下雨天看不清楚,人就会觉得车离他很远,再加上道路湿滑,就导致车祸增加。还有一个例子,为什么开车的时候有些人的脾气会变得很坏?因为人在速度很快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很有力量,汽车开得越快,就越觉得自己很有力量,很有底气,就喜欢发脾气。

人性对未来的预期天生有过分乐观的倾向,所以造成人们往往对不利情况发生的准备不足,然后出现措手不及的生存危机。风险管理就是通过系统性的方法帮我们克服人性的弱点,在动荡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繁荣。

康奈尔大学的两个教授以丹尼尔·卡尼曼的研究为基础,写了《决策的陷阱》一书。书中举了一些例子,1895年,英国皇家科学院院长加尔文爵士说比空气重的飞行器是不可能实现的;1929年在大萧条即将爆发之际,哈佛经济学会申明,一场像1921年那样的衰退是绝对不可能再次发生的;1964年,电影公司经理拒绝里根出演电影《最好的人》中总统角色的理由是“里根没有总统相”。他们对一些顶级商学院的MBA学生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问一些生活中的常识问题,被试认为的把握程度是98%,即50道题只会错1道,但实际正确率是54%。测试眼科医生的问题是病人是否患青光眼,被试表示把握程度是80%,而实际上正确率只有18%。物理学家很有意思,当他们被问及一些科学常识,比如说光速,被试表示自己的把握程度只有68%,实际上正确率有59%。对化工厂经理的测试问题是化工行业和工厂的一些情况,被试表示把握程度是90%,而实际上正确率只有50%。人天性对不知道的事情有过分自信的倾向。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闻名华尔街的特点是讲话大家听不懂,当时华尔街研究员的最热点话题就是揣测格林斯潘在说什么。2008年金融风暴之后美国参议院邀请卸任后的格林斯潘参加听证会,当时有个参议员对他说“格林斯潘先生,你现在讲的话我能听懂了”。格林斯潘不是没有能力把话讲清楚,而是任上时,虽然位高权重,掌握大量信息,又有最一流的智库,他仍然对未来会怎么样完全没有把握,只能含糊其辞罢了。

我们一定要考虑到我们可能判断错误的情况,不能过分自信,认为明天会涨就忘了跌的可能,不是说我们不去判断,而是我们无论如何都要想到,我们判断出错的可能非常大,我们得想好出错了怎么办,一条路走到底,是非常可怕的。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过“一个人的知识就像一个圆,你的知识越多,知道自己不懂的东西越多”。你问4岁的孩子,他什么都知道。但是一个敬老院里的耄耋老者,他知道的东西都可能觉得自己不知道。

示例2

中远FFA巨亏事件

FFA是“Forward Freight Agreements”的缩写,即“远期运费协议”。通俗来讲,FFA是买卖双方达成的一种远期运费协议,协议规定了具体的航线、价格、数量等,且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点,收取或支付依据波罗的海航交所规定的官方运费指数价格与合同约定价格的运费差额。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运费风险管理工具。船东或货主通过FFA市场为运营环节购买了运费保险,保证其稳定运营的可持续发展。航运公司通过FFA 指数来减少运费易变性对公司的影响,从而降低风险。[3]

对于进行了风险管理的航运企业,利润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来自主营业务的利润。第二部分是来自风险管理部分的收益,通常将FFA指数作为参考。企业为了在运费下降时减少亏损,通常会做空FFA指数,从而抵消运费价格下降对公司的影响,以此降低风险。

FFA的目的应是套期保值,对冲风险,锁定利润。但在中国远洋的实际操作中,并非如此。

在2007年市场情况较好时,中国远洋在签下200多条高租金船的同时,在BDI10000点(波罗的海指数)看多市场,购入大量FFA合同,与企业的天然波罗的海指数多头是同向操作。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BDI指数一路暴跌,FFA市场遭遇抛售狂潮。中远三季报显示,截至2008年9月30日,FFA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为23.05亿元,扣除期内已交割部分收益18.74亿元后,仍亏损4.31亿元。而在9月30日到12月12日期间,亏损的金额足足扩大了6倍多,高达30.7亿元。深陷泥潭的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大投行和金融机构纷纷撤离FFA市场,加深了人们对FFA的抛售恐慌。2008年,FFA给中国远洋酿下41.2亿元巨亏。原本应该作为套期保值的FFA反而成为投机的手段,这给中国远洋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示例3

2008年次贷危机——CDS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是国外债券市场中最常见的信用衍生品。在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中,违约互换购买者将定期向违约互换出售者支付一定费用(称为信用违约互换点差),而一旦出现信用类事件(主要指债券主体无法偿付),违约互换购买者将获得债券违约的保险赔付,从而有效进行信用风险管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金融产品在国外发达金融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4]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源于美国房产市场的次贷危机成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为了摆脱此次危机,美国政府投入的救市资金超过万亿美元,其他国家政府也投入重金以求缓解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据不完全统计,次贷危机本身坏账仅为几千亿美元,但是为何次贷危机仍会愈演愈烈?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出在CDS上。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往往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为了规避风险于是为自己的投资买了份“保险”,也就是签订了CDS合约。CDS作为独立证券可以流入市场进行交易,经过反复翻炒,2007年底达到了62万亿美元。而当时美国国内GDP仅约为14万亿美元。在本案例中,CDS由风险管理的工具演变成为豪赌投机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