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船:海上奴隶贸易400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鲁滨孙·克鲁索的奴隶贸易

说起《鲁滨孙漂流记》(1719年),许多读者都曾读过,我无意在此赘述,不过那确实是个不折不扣的苦难故事。主人公鲁滨孙·克鲁索在加勒比海上漂流,漂至一座深海孤岛,在那里生活了数十年。他合理规划时间,饲养和种植了许多动植物,始终没有放弃返回英国的希望,一直等待着有船只经过将自己带回祖国。

作者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于1660年左右在伦敦出生,1731年离世,但他将小说主人公鲁滨孙的出生时间设定在1632年。鲁滨孙的父亲是一名从事贸易的外国商人,出生于德国不来梅(Bremen),起初定居在英国东北部约克郡的海港城市——赫尔,随后又移居内陆城市约克市。彼时,鲁滨孙的父亲放下生意,与出身于当地名门望族的母亲结了婚,因而鲁滨孙出生在约克市。

实际上,鲁滨孙的故事中还讲述了他漂流至孤岛前的经历,作者对当时的英国乃至欧洲世界的真实状况进行了精彩描绘。那么,就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其中与本书背景相关的内容吧。

鲁滨孙有两个哥哥,大哥是一名英国陆军中校,在敦刻尔克附近与西班牙军的一次战斗中阵亡,二哥则下落不明。父亲让小儿子鲁滨孙接受了完整的教育,希望他毕业后成为一名律师。但是,当时的鲁滨孙不愿意听从父亲的意愿,他渴望登船出海航行,到海外一展抱负。这个宏愿一天比一天强烈,而关于自己的将来,鲁滨孙与父亲冲突不断。父亲认为:你的家境那么好,最适合成就人生幸福……想出国重新开创一番事业的想法简直愚蠢透顶。

然而,鲁滨孙却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于1651年登上了一艘从赫尔开往伦敦的船。由于逆风的影响,船被迫停泊在诺福克郡的雅茅斯,随后强风变成暴风雨,船只沉没,他不得不改走陆路去伦敦。

到了伦敦,鲁滨孙登上了从伦敦开往非洲沿岸的船。该船船长以前曾在几内亚大赚过一笔,因而打算再度前往捞金。鲁滨孙和船长有了交情,买了价值大约40英镑的玩具和杂货装上船,在非洲沿岸换成金沙,又将换来的金沙带回伦敦以近300英镑的价格售出。

这次几内亚航海之旅大获成功,不仅如此,鲁滨孙还从中学会了航海技术和经商之道。不久,他再度登上了同一艘船,希望上次一样的方式再赚一笔。然而,之前的船长已经去世,领航员成了新任船长,而且这次等待他们的是一场厄运——在前往加那利群岛的途中,他们遭遇了盘踞在萨累(今摩洛哥的萨累港)的土耳其海盗的袭击。尽管他们奋力反击,最后还是被迫投降。存活下来的船员被掳至萨累,鲁滨孙自己则成了海盗船船长的私人奴隶,在船长家做家奴,干着各种杂活,就这样度过了两年。

其间,鲁滨孙一心想要摆脱奴隶的身份。终于,他等到一个机会逃了出来,划着一条船帆不小的钓鱼船,与一名叫朱利的少年奴隶一起出了海。

他们花了几天时间逃出萨累,并沿着海岸线一路南下。由于食物和饮用水即将消耗殆尽,他们便将船停泊在一条有人烟的海岸边,用肢体语言向当地人表达对食物的需求。当地人将肉干和谷物放在海岸边,便退到稍远的地方。鲁滨孙拿到食物后,觉得应该知恩图报,便将碰巧用枪猎获的一头豹子送给了当地人,自己仅留下豹皮。这个举动让鲁滨孙收获了更多的食物和饮用水,而这样的交易方式在人类学中被称为“沉默交易”。

鲁滨孙继续南下。数日后,他们终于看到了东边的佛得角半岛与西边的佛得角群岛。突然,同行的朱利发现远处有帆船,并且确认该船是葡萄牙的船只。于是他们扬帆奋力追赶,但越追距离那艘大船就越远。

好在葡萄牙大船似乎是发现了他们,速度慢慢降了下来。就这样,鲁滨孙和朱利获救了。当时,这艘葡萄牙大船正在驶往巴西的途中,22天以后到达了巴西东北部的巴伊亚州,那里有葡萄牙设在巴西的总督府。到岸后,船长不仅没有向鲁滨孙收取船费,还付给他80比索的西班牙银币作为购买他小船的费用。由于朱利希望在船长手下工作,鲁滨孙便与船长交涉,将朱利让渡给了船长,条件是如果朱利成为基督徒,便可在10年后恢复自由人身份。船长还买下了豹皮及其他物品,最终鲁滨孙获得了220比索,他拿着这笔钱,开启了在巴西的生活。

船长还将当地经营甘蔗种植园的人介绍给了鲁滨孙。鲁滨孙在那位经营者手下待了一些日子,并学会了制糖的方法。他想成为巴西当地土地经营者的想法越发强烈,于是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前两年的耕作还只为自给自足,第三年就开始了烟草的种植。

接着,鲁滨孙又与邻居——他的葡萄牙朋友商量筹备种植甘蔗的土地。在那段时间里,他利用自己存放在伦敦的100英镑购买了经营种植园所必需的工具,并从伦敦运来了英国生产的布匹和毛织品。协助处理这些事情的便是前文提到的葡萄牙船长。不仅如此,船长还给他带来了一名拥有6年工作资历且颇为机灵的仆人。由于那批英国产品在巴西被高价卖出,鲁滨孙便以此为资本买下一名黑人奴隶,又雇用了一名欧洲出身的契约劳工。

烟草的种植走上正轨后,鲁滨孙的事业看起来顺风顺水。然而,在他定居巴西的第四年,巴伊亚州的三名种植员给鲁滨孙了一个提议,希望他能作为船上的领航员前往几内亚一趟,去购买本地稀缺的黑人奴隶。此前,鲁滨孙曾和这些人谈论过他在非洲的贸易经历。

考虑到自己无须负担任何费用,而且黑人奴隶贸易成功之后还可以得到分红等条件,鲁滨孙接受了这一提议。经过充分的准备,鲁滨孙于1659年9月1日从巴伊亚州的萨尔瓦多港起航。奇妙的是,这与他8年前不顾父母反对,从赫尔港出海刚好是同一天。此次航行使用的船排水量为120吨,架有6门炮,除船长、勤务员、鲁滨孙外,还有14名船员。船上装载着用以交换奴隶的物品,如串珠、玻璃制品、贝壳制品、镜子、小刀、剪刀、手斧等。

起初,他们沿着海岸线向北进发,大约12天后越过赤道,继续朝东北方向航行,不久后遭遇了此行的第一次暴风。暴风肆虐了12天,鲁滨孙好几次都以为船要沉没了。其间,一名船员因中暑死去,一名船员和少年勤务员被海浪拍走。暴风吹得船向西偏航了许多,最终到达的地方不知是南美洲的圭亚那沿岸,还是奥里诺科河的河口附近。船的受损程度相当严重,为了修理船只,他们打算前往加勒比群岛(西印度群岛)的巴巴多斯岛。

然而,船只很快又遭遇了第二次大暴风,船向西漂流,突然触礁搁浅。鲁滨孙只好和船员们降下船上装载着的救生船,全员挤在上面,朝着陆地的方向拼命划。可是“狂怒的巨浪”从后方袭来,打翻了救生船。鲁滨孙尽管吞进了许多海水,最终还是游到了岸边。不过,他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活了下来。触礁的船搁浅在远处……从此,鲁滨孙开始了大家所熟知的孤岛生活。

借由上述故事,我们来确认几个历史背景。

第一,鲁滨孙即使遭到父母反对,仍强烈希望出海闯荡,一展宏图。他自己虽然没有明说,但内心已深切感受到了他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一个通过海外殖民地开发或者海外贸易便可获得巨额财富的时代。

现实历史中亦然。英国于17世纪中叶以前在北美的弗吉尼亚州建立了殖民地,英国的船只往来于加勒比海地区。继1627年英国殖民巴巴多斯岛之后,又在1655年占领牙买加并殖民地化。海外贸易有竞争对手且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鲁滨孙在从伦敦出发的第二次航海中遭遇了土耳其海盗的袭击,成为奴隶,印证的正是这一情况。

鲁滨孙被葡萄牙船救起并去了巴西,是以当时英国与葡萄牙的友好关系为背景的。16世纪末至17世纪,巴西进入了“砂糖时代”,奴隶制下的甘蔗种植园发展繁荣,作为副业的烟草种植也发展了起来。尤其是后者,即使本金不多也可以经营。鲁滨孙从自给自足的谷物种植到烟草种植,又到甘蔗种植并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奴隶劳动力成为必需,因此才会为了奴隶贸易前往非洲。但是,那里也有数不尽的苦难在等待着他。

作者笛福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鲁滨孙漂流记》的。接下来我将进行更详尽的说明。15世纪中叶,葡萄牙商人作为先驱首先打开了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大门。进入17世纪以后,奴隶贸易成为包括加勒比群岛在内的南北美洲殖民地开发的必要条件。继葡萄牙之后,荷兰也参与到奴隶贸易中。17世纪后半期,英、法等国成立了奴隶贸易垄断公司。接下来的18世纪是奴隶贸易最繁盛的时期,用以开展奴隶贸易的专用船只在大西洋上往来穿梭,这些船就是奴隶船。

本书以下章节即是以奴隶船为主题,讲述围绕着大西洋奴隶贸易而展开的世界史。此外,亦期望能够深入探究现代奴隶制度的细节,以及残留至今的种族歧视问题。

在第一章“近代世界与奴隶贸易”中,首先以特立尼达历史学家、政治家艾里克·尤斯塔斯·威廉斯(Eric Eustace Williams)的代表作《资本主义与奴隶制》(Capitalism and Slavery)(1)为例,揭示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奴隶制度,以及支撑该制度的奴隶贸易。葡萄牙人作为大航海时代的先驱在向“东印度”(印度次大陆及其以东的东南亚、中国、日本)进军的同时,也南下非洲各地设立贸易据点。显然,作为其衍生品,奴隶贸易由此开始。

近年来,从事当时奴隶贸易的船只的相关数据库被公之于世。该数据库体量庞大,涵盖了大约400年间35000件以上的数据。本书将尽可能活用该数据库。此外,打造了新大陆(2)最大殖民地的西班牙,尽管主张劳动力对殖民地开发的必要性,但在19世纪前,其对奴隶劳动的调配基本是委托给其他国家的贸易商。该制度被称为“奴隶贸易专营权”。

在第二章“操纵奴隶船的人们”中,我们首先着眼于奴隶船本身的构造。既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从非洲到新大陆的航程——中央航路,又可以装载最多的奴隶,而且还能将损耗降到最低,这样的奴隶船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可以想象得到,奴隶船简直就是一座“移动的监狱”,船上经常伴随着奴隶“叛乱”的危险。此外,该章还会探索“奴隶船”是如何在非洲各地获取奴隶的以及奴隶在奴隶船上又经历怎样的命运。

实际操纵奴隶船的是船长、船员和水手们。一方面,船长可以行使独裁的权力,像使唤奴隶一样使唤水手;另一方面,面对奴隶,船长和水手又需要共同防御船上各种各样的危险,两者既协同又对立。

最后,“奴隶商人”指的是在欧洲各地奴隶贸易港上,统筹奴隶贸易整个过程并对之进行投资的资本家。他们都是当地富裕的名门望族。此外,还有在新大陆各地购买奴隶时负责开具票据的各国代理商。本章也会探讨这些与奴隶船相关的各类人员。

在第三章“走上禁止奴隶贸易之路”中,一方面以率先推动禁止奴隶贸易的英国为 中心,聚焦废奴运动的核心人员及相关势力。首先,通过1772年萨默塞特案(Sommersett’s Case)的判决,讨论在英国的黑人的相关问题。其次,探究1787年成立的“废除奴隶贸易协会”(Society for the Abolition of the Slave Trade)的核心力量——贵格会教徒(Quakers)与英国国教会福音派在废奴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两者均与大众请愿签名运动及在议会上的游说活动紧密相关。另一方面,欧洲大陆正在进行法国大革命,加勒比海法属圣多明戈(海地)也爆发了大规模的奴隶叛乱(革命)与之遥相呼应。

1807年,英国持续推进禁止奴隶贸易运动,翌年,美国也禁止了奴隶贸易。之后,英国政府利用外交手段及军事压力,抵制其他国家的奴隶贸易活动。19世纪,最大的奴隶进口地区为巴西和古巴,前者更是约占19世纪奴隶进口量的六成。与古巴奴隶进口相关的是,1839年奴隶船“阿米斯塔德(Amistad)号”上爆发的奴隶“叛乱”(抵抗)事件。围绕该事件,美国与西班牙政府因其对待奴隶贸易及奴隶制度的态度而被追究责任。

奴隶贸易被禁止后,奴隶制度却依然存在。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甘蔗种植园、美国南部的棉花种植园、巴西东南部的可可种植园依旧繁荣。

第四章“从废除奴隶制至现代的漫漫征途”主要从比较史的视角讲述各种奴隶制种植园的实际状况以及走向废奴之路的历史动向。即使奴隶制已经废除,从奴隶身份中解放出来的他(她)们却依然处于社会最底层,至今仍遭受着歧视。

不仅如此,尽管奴隶制已经废除,种植园仍需要经营下去。因此,除美国外,英属西印度群岛和巴西都引进了大量的移民,以作为替代奴隶的劳动力。1888年,巴西废除奴隶制后,奴隶制看似在全世界消失得无影无踪,然而余烬未灭,直到现代也依然存在。而现代奴隶制的最大特征就是:它集中存在于弱势女性与儿童中,在本书的最后拟对其细节进行介绍。


(1) 该书汉语译本已出版。艾里克·尤斯塔斯·威廉斯著:《资本主义与奴隶制》,陆志宝、彭坤元、张晓华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译者注

(2) 旧大陆是指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前大洋的亚、非、欧三洲(欧洲认识的世界)。新大陆是相对于旧大陆来说的,美洲和澳洲属于所谓的新大陆。——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