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守护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健康,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昔伏羲制九针、岐黄论医道、神农尝百草、伊尹造汤液,华夏先民在与疾病的不断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了以藏象、经络、证候、方药为主要体系的中医理论。其中,“证候”作为中医学特有的对疾病本质规律的认知形式,是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核心,更是中医治疗的优势所在。
区别于疾病和疾病亚型的概念,证候是指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反馈的全部信息的病理性概括,经过医者全面诊查及辨识思考,对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归纳,成为辨证论治规范,以指导临床。辨证论治通过四诊获得患者的刻下症状、舌脉等疾病变化的证据,对证据进行明确的分析、判断,得出证候诊断,进而立法选方。中医辨证论治是一套独特的以“证候”为主的不同于现代医学的疾病诊疗体系,正是由于这一体系的系统、独到,中医学才能历经千年而不衰。
西医通过微观认识人体生理、病理机制来诊治疾病;中医从宏观判断人体状态,把握证候。一个世纪以来,在中、西医交流汇通之中,中西医结合医学应运而生,在疾病的预防及临床诊疗中摸索出一套“病证结合”的全新医学模式,实现了中、西医的优势结合与互补,更促进了现代医学向更高层次、更高境界发展。目前,心血管疾病仍为全球首位的死亡原因,给全世界带来了重大的经济负担。在未来,疾病种类及死亡数还会持续增加,是广大医务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要早日攻克心血管疾病这一世界难题,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病证结合”之路,发挥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特色和优势,通过科研攻关,提高研究水平和临床疗效。
从1988年起,我带领我的研究团队针对心血管疾病,以血瘀证作为切入点,进行了病证结合、证候要素的客观量化研究。经过长期序贯研究,阐释了证候要素内涵,构建了以证候要素为中心的中医量化诊疗范式。中医证候界限模糊是制约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影响了辨证的精准性,在古典辨证诊断的基础上,为了适应现代的要求,我们将中医临床实践与科学计量基准和测量方法相结合,筛选并验证了与血瘀证相关的33个症状和10个实验室指标,在随后30多年的研究中,规范了血瘀证量化的19项条目池,由此制定的《血瘀证量化诊断量表》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标准关联度,基于1 000余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验证,临床疗效由70%提高到88%。突破了传统简单加权求和思路,首次实现证候定量化转变,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06年,我们又提出“冠心病证候要素”概念,基于多中心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1 069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确定的8个证候要素和6个叠加组合,可覆盖85%以上病例。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咨询-临床调查-复杂统计-临床实践”构建了《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要素诊断量表》,与1990年《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相比诊断准确率从76.2%提高到86.9%,推广到脑血管病、肿瘤、妇科、消化科等其他临床学科,成为采用客观定量方法、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医证候的范例,使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更贴近其病变本质,大幅提高了临床疗效,获省部级二等奖。
介入是冠心病里程碑式的进展,介入术后随时间变化患者中医证候发生改变。我们首次运用生存分析和连续重复测量方法,研究202例介入患者前后835个时点的四诊信息,发现介入后血瘀、寒凝等实性证候要素先减少后增加,气虚、阳虚、阴虚等虚性证候要素显著增加;中药治疗能使上述证候要素随时间变化并朝优化方向演变,形成《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中医诊疗指南》,该指南按介入时间依据证候推荐运用血府逐瘀汤、生脉散等方药,对于动态把握冠心病证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获省部级一等奖。
通过系统整理笔者近40年的心血管疾病证候研究成果,包括证候诊断、证候标准化研究、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证候临床研究、心血管病中医诊疗指南规范、证候类中药新药研发等方面,撰写《心血管病证候学研究》一书,以期为现代中医证候研究开拓新思路,挖掘新方法,提升新水平,达到新高度。
本书是在团队众弟子及学生的帮助协调下完成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学相长,团队合作,是中医学术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源泉。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衷心感谢团队每一位成员对本书撰写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还要特别感谢李军主任医师、姚魁武主任医师、邢雁伟主任医师、张振鹏主任医师。限于能力和水平,书中不当或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202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