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高观投资框架

买一些股票,耐心等待上涨,然后卖掉。如果股票不涨,那就不要买。

——威尔·罗杰斯(Will Rogers),
美国幽默作家与社会评论家


新冠疫情的暴发给了我写书的时间,我的妻子丽尔的鼓励让我最终开始动笔。在那段日子里,我去不了亚洲,无法与高观投资者会面,也未能出席美国奥杜邦学会(National Audubon Society)的董事会会议。在各处受限的环境下,丽尔仍耐心十足地倾听我这个初次执笔的作者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

本书记录了高观投资30余载风云际遇。它是我献给所有高观长期投资者的一份薄礼,是他们构筑了我们的“高观社群”,让我们得以倾注热忱投资于亚洲这一方兴未艾的地区。在此,我衷心感谢过去几十年始终对高观投资给予鼎力支持的所有同僚、高管、顾问和朋友。

不是我自夸,如果能够穿越回而立之年——那个时候我还在探索构筑高观投资框架——我正希望能读到这样一本书。

本书意在解答两个简单的问题:


(1)高观投资是如何成功的?

(2)高观投资如何能确保未来的成功?


30年来,我们以14.3%的速度持续增长,平均每年的表现较大盘高出6.5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我们为高观投资者带来了14.2%的回报。在我们的基金规模从小型扩增至中型,又发展为大型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跑赢大盘。以前我选股时,我们每次的表现都更胜一筹,现在我几乎不选股了,而我们的表现依然出类拔萃。

唯一合乎逻辑的可信解释便是,我们的成功源自对高观投资框架始终如一的贯彻,这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本书以细腻的笔触详述从未披露过的高观投资框架(见图0-1)。通过了解环环相扣的六大要素,高观社群中的投资者能够轻易掌握高观投资框架的本质。然而,在这一历程中的精彩故事、波折经历、有趣的人物和公司、惨痛教训与欢乐时刻,却鲜为人知。

图0-1 高观投资框架

▶ 高观投资框架脉络

本书内容分为四大部分:


(1)熊市:此部分讲述了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高观投资在亚洲经济濒临全线崩溃之际历经的浮沉。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章总结了在熊市中幸存的重要经验教训。

(2)高观投资框架:此部分介绍了高观投资理念,以及其如何依托高观投资的商业操作,交付出色成果。我们将首次解读如何为投资者和公司实现安全边际。

(3)高观投资在中国(1985—2021年):此部分追溯了高观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梦,到近年来投资全球企业翘楚的发展历程。

(4)高观投资之声:高观投资委员会的四名成员围绕重要投资课题,分享各自的洞见。


▶ 如何讲述高观投资的故事

我们立足四个部分,将高观投资的故事娓娓道来。

第一,书中收录了有关公司、高管、员工以及重大事件的精彩故事。生活其实就是一连串的故事,而故事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我和合伙人们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高观投资框架建立的过程中,失败案例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样不容小觑,因此我们也将分享曾遭受的挫折。

书中除了惨痛教训和选股失败的故事,还穿插着对“亚洲新赢家”的介绍——它们是高观投资过去30年里投资的一些翘楚。

第二,我希望《铸就》能够成为一本相对严肃的投资书。经典投资著作是我生活的必需品,对我的职业生涯和高观投资的成功都大有裨益。读书和人际交往帮助高观投资获得了众多良师益友和好书:老罗兰士(Richard H. Lawrence, Sr.)、乔纳森·布什(Jonathan Bush)、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彼得·林奇(Peter Lynch)、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麦嘉华(Marc Faber)、约翰·特莱恩(John Train)、利昂·利维(Leon Levy)、大卫·史文森(David Swensen)、约翰·聂夫(John Neff)、约翰·博格(John Bogle)、杰里米·格兰瑟姆(Jeremy Grantham)、《杰出投资者文摘》(Outstanding Investor Digest)、特许金融分析师必读的《经典:投资者选集》(Classics: An Investor’s Anthology),以及科恩(Cohen)、津巴格(Zinbarg)和泽克尔(Zeikel)的《投资分析和投资组合管理》(Investment Analysis and Portfolio Management,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杜邦模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能够站在这些巨人的肩头,高观投资倍感自豪。

以上以及众多未能提及的良师益友让高观投资像一块海绵一样迅速、大量地吸收着养分,并最终助力塑造了高观投资框架。我的父亲和乔纳森·布什控制管理资产规模的方式无疑推动了高观投资的法定认购上限的设立。麦嘉华对熊市的描述指导着我们度过艰难时期。约翰·聂夫对投资组合构建的思考方式影响了我们近30年。《杰出投资者文摘》上翔实的公司分析方式展示了我们需要对所持股份了解到何种细致入微的程度,这对高观投资而言至关重要。如此等等。

我并不期待自己能写出一本投资巨著,但我希望“高观投资理念与商业操作”“亚洲新赢家”“售股的艺术”,以及讲述我们惨痛教训的故事能够为当前以及未来的投资专业人士略尽绵薄之力。

第三,我很高兴《铸就》给了我一个平台来感谢杰出的亚洲高管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他们出色地管理着企业,与他们一起工作是一种享受。我非常敬佩当代亚洲企业家。当然,我也遇到过目中无人的自大狂和利欲熏心的管理者,但总体而言,亚洲的首席执行官们不仅直觉敏锐、聪明,而且有勇有谋、高瞻远瞩。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优秀的企业领导力是一种天赋,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逐渐认识到,这是一种通过辛勤工作从头培养起来的技能。因此,这么多“亚洲新赢家”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四,本书将节选高观投资季度报告中的内容,这些摘录与所讨论的主题直接相关,并且都是在事件发生时写下的。我希望这些实时报告能够提供准确的历史视角,以及只有第一手资料才会具备的洞察时效。其中的一些节选内容经过了适度编辑,以使其更加清晰明了,但保持原意不变。

▶ 高观投资的高管团队

要讲述高观投资的故事,就必须先介绍我们的高管团队。他们是让一切成真的关键。我们的团队规模不大,但目标明确,才华横溢,兢兢业业,具有完美执行高观投资框架的能力。高观投资的资深高管团队成员包括:


• 合伙人兼首席投资官:史怀正(James Squire)

• 合伙人:冯良怡(Leonie Foong)

• 合伙人:梁鸿标(William Leung)

• 合伙人兼首席运营官:莫艾伦(Alan Morgan)


多年来,对经典投资著作、杰出投资者和高潜力公司的专注与热情,将高观投资的员工紧紧凝聚在一起。

高观投资框架提供了一个合作的平台,整个团队共同努力收获的成就远大于任何个人独立取得的结果。我们一致认为,公司基本面分析对于投资决策而言至关重要,对团队精神的推崇让我们能够在亚洲各地稳健投资。

然而,团队的成功也不应掩盖个体为高观投资带来的多元化个性、经验和优势。我们共同面对着充满刺激、趣味和挑战的工作,所有人都积极贡献、热烈讨论、用心倾听并相互尊重。本书讲述的不是“我”,而是“我们”。诚然,我在1991年创立了高观投资有限公司,并构建了高观投资框架的核心组成部分,但其执行和所取得的成就都是“我们”的功劳。

▶ 经验教训

出乎意料的是,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一些在高观投资30多年投资管理业务历史中,仅有耳闻但未知全貌的情况:


• 错误是用来学习的最好机会。

• 香港为我们提供了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

• 熊市是我们必须大显身手的重要时刻,在熊市中切不可错失良机。

• 亚洲新赢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07—2013年的中国熊市中不断涌现,为高观投资带来了超额收益。新赢家如乱世英雄般崛起,展示了强大的亚洲企业领导力。

• 短期的成功固然可喜,但长期持有才是游戏的关键。高观投资30多年的历史,正是全体高观人最引以为豪的所在。

• 我们首次定义了什么是“高观投资安全边际”,在我从事投资管理业务的40多年来,一直没有对这一概念进行深入梳理。

• 而且我们发现,成功的资产管理公司在实现卓越业绩的同时,还需要通过有效的商业操作向股东交付业绩。


▶ 香港,我们的家

我在1985年来到香港,当时正值亚洲有史以来变革最剧烈的时期。我常说,与其说我聪明,不如说我幸运。在1985年的香港,我的幸运超乎想象。当时的香港,企业家云集,是冥冥之中吸引着我的梦想之地。

就在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随着香港回归被提上日程,许多香港人移民温哥华,而我却认为这是香港即将大放异彩的信号。

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转变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我们也一步步见证着这位“总设计师”成为20世纪最受高观投资尊敬的领导人之一。

经济特区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发生巨变。香港的企业家们率先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

* * *

我们的故事从这天讲起: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归中国的前夜。当天晚上下着大雨,丽尔和我还有朋友们在我们位于太平山顶的公寓里开派对,等待着香港回归中国时刻的到来。

我当时并不知道两天后泰铢就会贬值,生活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我从未经历过的,当然也没有做好准备。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