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教考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来自时代的降维打击

翌日,陈文骅离开了入驻大半个月的北大专家招待所,正式踏上返程的火车。

跟来时不一样,陈文骅是单独返回南昌。

原本是苏亦跟老师俞伟朝负责送行,结果,俞伟朝被系领导临时叫走,无法送行。

于是,就由大师兄马世昌代表宿先生他们,跟苏亦一块送行。

其实不止马世昌,许婉韵也来了,就连宿先生另外一个研究生姚华山也来了。

师门的师兄师姐,都非常感谢陈文骅对苏亦的帮助跟照顾。

这阵仗,倒是把陈文骅感动得不行,一再坚持自己去火车站,不需要那么麻烦。

其实,也不是很麻烦。

从北大到首都火车站,不需要骑着二八大杠,有公交车,只需要从332路换乘103路电车即可,在这个年代已经是非常便捷的出行方式了。

这年头的首都站主体建筑跟前世大差不差,楼顶依旧是两座醒目的钟楼,而且每一座都是镶嵌着大理石面的四面大钟,每到整点,钟楼就开始发出悦耳的《东方红》乐曲声,满满的时代特色。

因为陈文骅的坚持,马世昌三位师兄师姐,并没有随行,最终只是由苏亦陪同陈文骅前往火车站。

刚到站,距离发车还有两个多小时,陈文骅就不舍道,“老弟,你在北大,好好保重,老兄我先返回江西,守住咱们的大后方,很快,我们会再相聚的!”

对于陈文骅来说,江西就是大后方,是他们的根据地。

苏亦笑道:“行,老陈,到时候,咱们争取井冈山胜利会师!”

井冈山会师是玩笑,就算会师,也是在万年仙人洞,而不是在井冈山。

但两人都知道,大家很快又要在京城相聚了,这段时间,陈文骅也没闲着,除了写文章,也在跑其他的关系,为他筹备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展览》到京展览疏通关系。

可以说,陈文骅之所以肯冒险陪着苏亦一起发掘万年仙人洞遗址,也跟这个展览有关。

早在71年的时候,陈文骅被借调回南昌从事文物展览工作,两年后,省博物馆复建,正式调回单位。

然后,75年,为响应邓公提出的“各行各业都要为农业服务”的号召,赣博讨论“博物馆如何为农业服务?”

陈文骅认为文物下乡巡展,农民兴趣不大,建议搞一个历代农业科技成就展览,下乡巡回。

76年,赣博的领导同意了陈文骅的建议,然后,一筹备,就一年多。

恰好,1978年3月,全国科技大会召开,邓公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观点,无疑是给广大的知识分子打了一针强心剂,不少人都意识到科学的春天要到来了。

赣博方面,对陈文骅负责的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展,也就更加重视起来。

领导重视,陈文骅等赣博工作人员积极筹备展览,于是,历时两年多筹备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展览》,最终于10月在赣博预展。

一经展出,很快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光明日报》长篇报道,部委都派人到南昌考察。

之所以反响不错,主要还是跟展览质量有关。

为了筹备这个展览,陈文骅跟同事们,从全国各地文物考古单位收集各种实物、图片和文献资料,使得展览的内容丰富,更具客观性,甚至可以说,这样的展览,在国内有且仅有这么一个。

恰好,预展期间,《光明日报》一位老编辑在庐山参加“江南地区印纹陶问题学术讨论会”之后,参观了展览,写了一篇报道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指出这是“利用文物考古为农业科技发展服务的有益尝试。”

也是这篇文章,才让展览引起各界的注意,甚至,部委都派专人到南昌参观了展览。

可以说,陈文骅能够在农史学术圈子崭露头角,那一篇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功不可没。

因此,这一次进京,陈文骅也特意去《光明日报》报社,拜访人家老编辑。

甚至,老陈还得到口风,要是这一次关于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发掘出来成果顺利发表,那么《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展览》,不管是进京展览还是全国巡展,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这一次,陈文骅返回南昌,说守住大后方,是调侃,完全就是为展览进京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这也是为啥他会说,大家很快就再相聚的原因。

……

随着陈文骅的离开,苏亦的生活,也开始回归正常,每天早起,都要绕着未名湖跑几圈,这是他保持比较好的习惯。

伟人说过,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

想搞学术,没有一个好的体魄,是不行的。

就说他在考古这条路上的启蒙者——梁思永先生,可谓是天之骄子,才华横溢,成就斐然,然而,就这样一位考古行业先驱者,三十岁不到就开始多病缠身,英年早逝。

别说梁思永先生,就说他前世,就是身体不行,在考古现场晕厥,才重回这个年代的。

其实,不说苏亦自己,他身边的师长,也都督促他坚持锻炼身体,都生怕他年少的身体,扛不住野外艰辛的条件,会步入梁思永的后尘,三十岁不到,就多病缠身。最终,身患重疾,也来一个英年早逝。

这还真不是凭空担忧,谁让梁任公就是他们新会人,偏偏他的偶像又是梁思永呢。再加上,他的年纪,得知他的学术启蒙人是梁思永之后,这个担忧,就一直挥之不去。

这也是为啥,他研究生复试的时候,宿先生给他机会跟随邓广铭先生学宋史的原因。

不说北大的师长,就连他家里的长辈,也担心他这个身子骨,贸然从五岭之南到京畿之地,会受不了这边的气候,每每来信,都要嘘寒问暖,关注他的身体。

因此,不管从哪一个原因,对于苏亦来说,野蛮其身体,都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每天的晨跑之外,苏亦最爱干的,就是打排球。

国内有四大排球之乡,文昌、台山、漳州以及嘉排。

其中台山旧称新宁,就在新会隔壁。

民国时期,台山排球队就曾代表国家参加第8届远东运动会,并夺得冠军,这是中国运动员夺得的第一项排球国际比赛冠军,此外,建国以后,新会排球的运动员,也经常活跃在各大世界级赛事之中。

其实,说了那么多,主要是想说,新会的排球文化也很浓厚。

从小他就喜欢打排球。

现在,到北大读书,他也没有丢掉这个爱好。

其实,这个年代,三大球之中,排球在北大校园之中,最受欢迎。

不是因为排球酷,也不是因为受到女排精神的鼓舞。

完全就是场地限制。

三大球之中,篮球对场地要求比较高,而足球对场地要求大,只有排球的场地,最好解决。

在角落种下两根木杆拉上球网,再用石灰粉划线,就是一个排球场,因为场地多,导致北大的学生都喜欢玩排球。

周日,下午,北大五四运动场旁边的排球场地,热闹非凡,不少学生在这里挥汗如雨。

苏亦赶到排球场的时候,这边已经站满了人。

人群之中,有两个青年朝他招手。

“小师兄,这里!”

稍胖的青年叫王训,偏瘦的青年叫张新,他俩都是考古专业78级的学生,是苏亦在北大的死忠粉,用他们的话来说,他们都是小师兄忠实的革命同志。

“小师兄,快,我们历史系的人,又被中文系的牲口虐菜了,你赶紧救场!”

苏亦一出现,就被众人拥簇着换人。

人群之中,也开始骚动起来。

“小师兄来了啊?”

“不能换人,小师兄是研究生,他跟我们本科生打,那是以大欺小!”

“臭不要脸的,陈健恭,你年纪都比小师兄大一圈,好意思说小师兄以大欺小。”

陈健恭厚脸皮道,“反正小师兄辈分比咱们大。”

顿时,人群之中,一阵哄笑。

苏亦随便他们斗嘴,也不掺和,而是开始做热身运动。

文史哲三系的男生,都喜欢在一起打排球,彼此之间也比较熟悉,平时玩球斗嘴,已经是日常节目。又不是打比赛,不需要那么拼命。

但等他热身完毕,历史系这边的学生,还是把他换上场了。

苏亦也不是球霸,他现在16岁,身高177,这个身高在南方还行,在北方不算太高。

但是他家境不错,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又因为研究生补助高,时不时还有家里寄过来粮票跟副食票,营养也不缺,又保持运动,估计在停止发育之后,身高窜到180,应该没啥问题。

再加上他的身体素质不错,弹跳力好,因此177的身高,打排球足够了。

再说,他也不是二传手,也不是主攻手,他是自由人,负责接发球。

大家之所以喜欢跟他组队,关键是他发球的方式,有些独特。

在这个年代,普遍采用勾手大力发球和正面上手发球的情况之下,他一来就采用了跳发球技术,直接就把这帮70年代的大学生给干蒙蔽了。

要知道,跳发球技术,直到80年代,才被欧美国家的一些男运动员依据身体条件的优势首先采用,进入90年代,跳发球技术才开始普及。

于是,这种来自时代的降维打击,北大这帮老三届的老大哥,哪里扛得住。

这不,他一上场,来一个标志性的跳发球。

嘭!

现场又是一阵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