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古文明印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远古回声——半坡遗址

“半坡”既代表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种史前考古学文化类型,也代表了一座博物馆,如图1-3所示。

图1-3 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外景

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浐河水草丰美,两岸森林茂密,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半坡的原始居民依山傍水、筑屋而居,过着开荒种地、水中捕鱼、林里狩猎的原始生活。

从半坡人的原始聚落形态可以看出,半坡人在村落选址、功能划分和房屋建造上都展现了惊人的智慧。半坡人的村落面向广阔的平原,设有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在居住区的周围挖了底部1—3米、顶部6—8米、深5—6米的大围沟,整个围沟将村落环绕起来,既可以排水也可以抵挡野兽和敌人的袭击,是现代版的城墙和护城河的雏形。

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有半地穴式房屋了,这种半地穴式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有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前堂后寝,为土木合筑的建筑,其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生活便利性。经考古发现,半坡遗址的各种房屋基本上都是朝南开门,这和我们今天坐北朝南的规律基本一致。

正如今天人们建房讲究风水一样,半坡遗址的选址充满古人的智慧。半坡村遗址位于白鹿原和浐河之间一片肥沃的台地上,此地背山面水,负阴抱阳,既可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环境,又可免受水害,符合村落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

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呢?因为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御风雨,也可以取暖。由此可见,半坡原始居民在顺应大自然规律的同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建造了适合自己居住的房屋。

半坡遗址是我国一处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唤醒远古的半坡居民,族里的青壮年穿上遮体御寒的简陋服装,要么拿着自制的弓箭、石球、长矛等武器开始在森林里追逐他们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鹿、獐等野生动物,要么用石、骨、角以及陶片等制造的简易工具砍伐树木,烧荒种地。当然,他们的种植类型不那么丰富,主要是粟,也有白菜和芥菜等蔬菜。[1]氏族里的女性要么用尖底瓶去河边汲水种植,要么去河边捕鱼,然后大家带着一天劳作得来的食物回到村里的大广场,聚在一起享用美食。

陶器是半坡人的主要生活用具,其制作技术和美化艺术令人叹为观止。半坡仰韶文化村落遗址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陶器,这些陶器以红色和红褐色为主,兼具生产生活功能,如图1-4所示。其彩绘的纹饰涵盖几何图形、人面形和鸟兽形象,尤以鱼纹最具特色,绘有这类鱼纹的彩陶盆已经成为半坡文化的典型标志。更为有趣的是,这类纹饰即使放到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极富审美价值,依然是时尚界纹饰的主流之一。在部分陶器上还发现有一些简单刻画的符号,这些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原始文字的雏形。

图1-4 半坡遗址出土的尖底瓶陶器

半坡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彩陶,其彩绘有的绘在细颈壶上,有的绘在内壁。绘画图案分为三类。一类为象征性图案,如悠闲的鹿、搜索食物的蛙、吞食状的鱼,这类充满生活气息的图案是半坡原始居民农耕和渔猎生活的反映;一类为几何图案,被认为是山或水的写意;还有一类为动植物图案。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人面鱼纹彩陶盆。

登上过人教版初中历史《原始农耕生活》一课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目前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属国家一级文物,也是国家博物馆史前类展示品的“台柱子”。

半坡遗址被发现以来,有关人面鱼纹的解释多维而复杂,主要有“图腾说”“面具说”“权力象征说”“祖先形象说”和“外星人说”五大类。“图腾说”认为这是半坡先民崇拜的图腾的形象,“祖先形象说”认为它已人格化为一个独立的神灵,“权力象征说”认为鱼饰后来演化为象征权力的角和鳍,“面具说”认为它所表现的可能是巫师作法时的面具,“外星人说”认为它是外星人的形象。这些见解新颖的说法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人面鱼纹的神秘魅力。由于佐证资料有限,争议仍将持续。

半坡遗址在我国史前考古学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半坡遗址的发掘,是我国考古界第一次大面积揭露史前聚落遗址,成为我国聚落考古学、环境考古学研究和实践的开端,也为我国史前考古培养了大批考古人才。半坡遗址发掘的研究成果《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开创了我国史前考古发掘报告编写的基本模式。[2]更为重要的是,半坡遗址的发掘和研究,确立了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对聚落形态和中国原始社会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1958年在此建成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半坡博物馆。1986年,半坡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0月18日,半坡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


[1] 巩文:《半坡遗址还原远古生活画卷》,《百科知识》2021年第32期。

[2] 魏京武:《半坡遗址发掘在中国史前考古学的意义》,载《史前研究——西安半坡博物馆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文集》,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