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唯物史观及其社会形态理论与大的历史时代观[1]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国家和民族现在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和历史方位上、会向哪个方向发展、历史命运和前途会是怎样的?在科学判断时代和历史方位的前提下,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外形势,如何判断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这些都是必须及时作出科学回答的重大战略选择问题。
一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演变理论
20世纪80年代,我国理论界有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演变理论的争论,主要围绕“五形态说”和“三形态说”展开。所谓“五形态说”,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关于社会发展形态演变论述而概括的论点,即通常所讲的人类社会发展必然依次经过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其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五个阶段。所谓“三形态说”,则是根据马克思《1857—1958年经济学手稿》(即“伦敦手稿”)中对社会历史进程看法而概括的论点,马克思指出: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2]
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个人全面发展这三大阶段的划分,可以认为,人类社会依次经过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产品经济这三个阶段。
围绕着“五形态说”和“三形态说”的争论产生了某些思想混乱。有的人用“三形态说”否定“五形态说”,认为马克思从来没有说过人类社会有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更替,“五形态说”是斯大林提出来的,不是马克思的本意,不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有的人看不到人类社会必然要经过市场经济阶段,才能过渡到最后的产品经济阶段。实际上,无论是“五形态说”,还是“三形态说”,都是马克思主义根据生产力发展历史状况,对人类社会形态发展历史进程的科学概括。大家对“五形态说”比较熟悉了,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部经典著作,可以看到,他们已经清晰地勾画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五形态”的历史进程。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三形态说”,第一阶段“人的依赖关系”实质上是自然经济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原始人依赖原始群体、奴隶人身依附于奴隶主、农民人身依附于地主,表现为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组织的依赖;第二阶段“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实质上是市场经济社会,人依附于商品、金钱,表现为人受物的支配;第三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市场经济消亡以后的产品经济社会,人成为自身的主人。
“三形态说”实际上同“五形态说”并不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形态进程的这两种划分,都是根据唯物史观分析社会形态演变而得出的正确结论,二者是一致的,只不过是角度不同。“三形态说”是从人类社会必然经历的自然历史过程,即物质的、生产力的、经济的性质和状态来说的,而“五形态说”则是从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与状况、从社会制度的性质与状况来说的,其根据都是依据生产力发展性质与状况来判断的。
这场争论的实质,在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社会形态演变进程的判断是不是客观真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不是历史必然;市场经济能不能与公有制相结合,社会主义要不要发展市场经济,涉及问题的症结,就在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不是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是不是真理、有没有生命力。
人类社会和万事万物一样,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要发展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一个由生到死的过程。而人类社会发展五个社会形态从物质的、生产力的、经济的状况的自然历史过程来说,又可以分别属于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产品经济三大阶段。自然经济社会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市场经济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在看来,至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应当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产品经济社会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由于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而导致灭亡,最终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而共产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首先经历社会主义阶段。
第一,迄今为止的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已经从实证的角度完全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结论是正确的。自16世纪,资本主义形成至今的各种历史事实以及活生生的现实,充分地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衰落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第二,从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到社会主义发展受挫,再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事实,到金融危机和西方资本主义衰退的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判断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正确的。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只是揭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总体趋势,并不排斥一般规律和总体趋势之中的特例和偶然。因为人类社会进程就是由无数次特例和偶然所组成的,一般规律和总体趋势也往往靠特例和偶然开辟道路。也就是说,人类历史总体经历过“五个形态”,但具体到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就不一定全部依次经历每个社会形态,因为这个历史进程是从人类社会总体上看的。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必然经历的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产品经济则是人类社会必然要经历的、不可逾越的自然历史过程。
第四,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结论,是根据历史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所作的理论预期。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历史必然性的客观趋势中预测社会主义这一新生事物的,至于具体的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马克思、恩格斯当时也只有大体上的描述。但至少有一条,因为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母体中脱胎出来的,在资本主义母体中已经有社会主义新生因素产生,如社会化的大生产、社会保障福利体制、股份制,等等。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必然有一个曲折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社会主义到底怎样建设,要在实践中摸索。
第五,现代资本主义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许多同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讲资本主义丧钟已经敲响了,为什么150多年过去了,资本主义还没有灭亡呢?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兴盛的总的历史趋势的判断是科学的,但他们所描述的是要经过一个历史的长时段和一定的过程。比如其中所讲的前夜,并不是指天文和地球自然中的前夜。马克思、恩格斯在讲社会主义必然性时,认为当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成熟,成熟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不能容纳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时,社会主义革命就到来了。革命后所建立的社会主义,一是全社会公有制,二是没有商品、货币,实行计划经济,三是按劳分配,四是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人的联合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生产关系好比蛋壳,生产力好比蛋黄,当适合时,蛋壳对蛋黄起促进作用,当不适合时,起阻碍作用。因此,小鸡成熟后,就要冲破蛋壳的束缚。当然,革命成功要具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同时具有一定的主观条件。在具备一定客观条件下,再经过主观努力,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先行展开,但革命成功后,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不能让生产关系一直超越,不适应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当时的判断是基于他们所看到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不可克服的尖锐性、激化性,活生生的现实显示出社会主义革命前夜已经来临、资本主义丧钟已经敲响,其结论是在这样一种客观形势下作出的判断,当时的情况正像《国际歌》歌词所反映的那样,“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但后来的事实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带来了一系列战争、危机与革命,迫使资本主义调整生产关系,进行改良,到现代资本主义,进入今天相对缓和的发展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还有适应的一面,所以资本主义还有生命,死期未到。而社会主义,由于是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客观上没有现成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可走,面临很多困难,再加上主观上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一度犯了错误,特别是旧的社会留给新的社会的旧痕迹的作用,体制上又出现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不适应情况,因而遭受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东欧国家的领导集团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放弃了党的领导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
二 当今时代和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
学习唯物史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演变理论加以分析,可以进一步得出对时代和历史方位的判断,即从人类历史发展长河的总体上来说,我们正处在资本主义仍然占据世界统治地位的历史时代,处在资本主义要逐步走向灭亡、社会主义要逐步走向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时代,在该时代,工人阶级处于努力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方位上。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历史发展的路径上,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历史方位。
(一)迄今为止,总的时代特征并没有改变,但是在该时代总的发展进程中,已经经历了第一、第二个历史阶段,正处在第三个历史阶段的新的发展时期
除去资本主义的孕育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已到了第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从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第一个阶段是原始积累资本主义阶段,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的确立阶段。第二个阶段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兴起阶段,也就是资本主义成熟阶段。由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完全暴露出来了,阶级对立、两极分化,工人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已经登上政治舞台,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搏斗已经展开,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马克思、恩格斯对该阶段的特征作出了科学的判断。第三个阶段是列宁所处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也就是资本主义的最高、最后阶段,即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阶段。列宁揭示了该阶段的特征。列宁当时所判定的垄断资本主义,是处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其后经过私人垄断、国家垄断两个时期,进入国际金融垄断时期。我们现在正处于这第三个历史阶段的第三个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特征作了科学明确的判断。之后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展开其内容,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对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特征又有两个重要判断。一个是列宁1916年的判断。他认为,当时正处于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即时代的阶段性主题是战争与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由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而导致并呈现出内外交困的局面,呈现出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趋势,列宁的判断是符合当时时代所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的。从自由竞争到垄断,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激化,造成战争与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引发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引发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包括中国革命),这些历史事实证明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列宁的论断对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具有指导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面对东西方对峙冷战、新中国受到帝国主义的遏制包围、后来的中苏关系紧张等国际局势,我们党一直坚持战争与革命的判断,指导判断我国外部环境,决定我国对内对外政策。1965年9月29日,陈毅副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说:“你们都来吧,苏联人从北边来,印度人从西边来,美国人、台湾人从南边来,我等得你们头发都等白了。”这是关于形势和战争的很著名的一段讲话。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判断国际形势时说:“山雨欲来风满楼,燕子已经低飞了。”因为暴风雨来临前夕,燕子低飞,意指战争即将来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抗美援朝,到1958年炮轰金门、1959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60年代支持越南抗美斗争、1969年中苏珍宝岛边界反击战、1969年5月9日与苏联在新疆的边界冲突、1973年西沙反击战、1979年中越边界反击战,等等,除了抗美援朝是大仗外,其余小打也不断。毛泽东同志对形势的估计就是要“准备打仗”,“准备打世界大战”,“先打烂坛坛罐罐,再搞建设”,“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抓“三线”建设、沿海地区不投入或少投入,整个策略都是对外准备打仗,表达了我们党对形势、对战争的看法及采取的方略。因当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我国的严重威胁确实存在,我们打赢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这两场战争,勒紧裤腰带,有了“两弹一星”,才真正有了我们的大国地位,才迎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阶段性主题。
邓小平同志1978年的判断敏锐地观察到时代阶段性特征,抓住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让中国迎头赶上发展的时代潮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进入国家垄断,总的历史进程又发生了新的阶段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对时代的阶段性特征的变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如果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判断上,则势必影响国内政策和对外政策的调整制定。当然,毛泽东同志到晚年也开始作政策上的调整,如采取中美建交等重大举措。我们党对时代的阶段性特征的判断的改变是邓小平同志率先提出来的。20世纪60—70年代东西方冷战还没有完全结束,东西方对抗、美苏争夺还是国际形势的主要方面,但进入70—8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逐渐发生变化。1989年柏林墙倒塌、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际形势又发生了逆转。尽管国际形势波澜起伏、暗潮涌动,邓小平紧紧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态势,第一个作出“总的时代没有变,但有了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变化”的重大判断。他认为当今世界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和平,二是发展,不是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是两大时代阶段性主题,但这两个问题都没有解决,局部战争不断,此起彼伏。这个战略性判断决定了我们国内政策和对外关系总方针发生重大转变,处理国内国际问题的策略发生改变,开始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国策,构建和平的外部环境,集中力量搞国内建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邓小平的判断只是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力量对比发生阶段性变化的科学分析,并不影响对总的时代特征的判断。邓小平的科学判断使我们抓住了发展的有利时机。
和平发展是主题,并不是说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占有的私人性质的基本矛盾就消失了,这次金融危机就说明其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依然起作用、依然不可克服,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总的历史趋势没有改变。比如,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南北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现在世界上的穷人人均生活费每天不到1美元的有12亿人,2010年世界人口67亿,也有统计显示世界人口已超过69亿,总之每6人中就有1人赤贫,每天生活费不到2美元的有20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1/3以上,贫穷人口比重相当大。世界很不安宁,局部战争从未消停过。当今世界的动乱、战争的根子还在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内在矛盾。
(二)我们仍处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所判明了的大的历史时代,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代,总的时代主线是新的社会形态与旧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两种社会形态、两条道路、两大力量的反复较量
目前,在和平、发展两大主题上的较量,中国和发展中国家要和平、要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要发展,但它们反对中国崛起,也反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崛起,为了维护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利益,为了达到有效控制其他国家的目的,不惜诉诸武力发动局部战争,因而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抑制者和反对力量。这两大力量、两种历史趋势交织在一起,在较量中有时我上你下,有时我下你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斗争,也有策略上的妥协,有对立不同,也有共同争取发展的共同点,呈现出极其复杂的角斗局面。总体上资本主义走向衰退,但还是强的,社会主义是新生的,但还是弱的。
(三)两种社会形态、两条道路、两大力量的较量必然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出来
两种社会形态、两条道路、两大力量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与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的反复交锋和较量,而这种较量又同当今复杂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诉求,同当今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同全世界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共同要求纠结在一起,同求和平、求发展的利益争斗纠结在一起,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了掩盖其实质,往往披上普世的、人权的、全人类的、中立的、抽象的外衣,混淆视听,以便迷惑和蛊惑民众,包藏其真实意图和用心,使人上当受骗。
(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既是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矛盾的突发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成绩与问题并存、和平与斗争并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阶段性主题没有变,我国基本国情没有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任务没有变,我国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我国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格局没有变,国际环境和平发展的总体态势没有变。由此判断,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爬坡上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攻坚期。必须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进科学发展。
三 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大的历史时代观认识和处理国际问题[3]
马克思主义的眼光首先是时代的眼光,也就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科学判断历史时代,从历史时代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以及由其基本矛盾所决定的时代本质和特点出发来观察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4]
我们现在仍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判断的历史时代。马克思所指明的历史时代是什么时代呢?马克思、恩格斯按照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演变理论,根据“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来划分历史时代,把历史时代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等历史时代,经过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过渡,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历史时代。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这里所讲的“时代”概念,不是我们从党和国家发展角度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概念,而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所阐述的大的“历史时代”概念。唯物史观大的“历史时代”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所历经的整个历史进程,该历史时代的进程从该社会形态取代前一社会形态在人类社会占据统治地位起,历经兴盛、衰落,直到为下一社会形态所取代而不再占据统治地位止。从时代的根本性质和大的历史进程来看,从全球范围来讲,现在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代,而这个时代又发展到经过社会主义过渡,最终取代资本主义而进入共产主义的历史阶段,该时代充满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两条道路、两种命运的斗争。
当然,我们当下所处的大的历史时代,在其发展进程中,又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其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又有所不同,时代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又有所变化。迄今为止,资本主义历史时代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可以简略地回顾一下,第一个阶段是原始积累资本主义阶段(当然,在原始积累资本主义阶段之前,资本主义还有一个孕育准备阶段),这是资本主义确立阶段,也是资产阶级上升、革命的阶段。这个阶段表现为,一方面是资本主义血腥残酷的物质财富积累,另一方面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积累,既存在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又存在资产阶级领导受封建阶级统治压迫的各阶级向封建主义展开的革命斗争,因而资产阶级革命是该时代阶段性主题。第二个阶段是资本主义成熟阶段,即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这就是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所看到的世界,工人阶级由自在状态转为自为状态,工人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是该时代的阶段性主题。第三个阶段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又可以称作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从竞争走向垄断,就是列宁写作《帝国主义论》时所看到的世界。资本主义以垄断代替竞争,进入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最高的、腐朽的、垂死的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也是最后阶段。在该阶段,帝国主义把世界瓜分完毕,为争夺殖民地而“狗咬狗”地打了起来,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无产阶级革命兴起,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列宁把这个阶段称作“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这里所讲的时代不是指“大的历史时代”,而是指大的历史时代的不同历史阶段。列宁所处的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列宁认为该时代阶段性主题是革命与战争。当然,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科学判断,既是对垄断资本主义一般规律、本质特征的科学认识,也是对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特征、规律的科学认识。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爆发了十月革命、中国革命以及东方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的民主革命,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和一系列摆脱殖民统治的发展中国家。
现在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现在仍处在列宁所判定的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然而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代阶段性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现在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有的叫新帝国主义阶段,有的叫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有的叫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有的叫现代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等等。究竟是原来的阶段还是新阶段,可以讨论。我认为,现在我们仍然处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只不过已经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现在进入了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当然,不管怎样判断,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大的历史时代都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趋势,没有改变。由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工人阶级的斗争,争取独立和社会主义的斗争、争取和平与发展的斗争成为一波又一波的时代潮流。当今,垄断资本再用过去直接野蛮掠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人民的盘剥办法已经过时了,形势迫使垄断资本改变了掠夺方式,采取了间接的盘剥办法即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掠夺。争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阶段性主题。
总体上看,当下我们仍然处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代,然而该历史时代已经前进到社会主义逐步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经过革命时期、兴盛时期以后,正处于衰落时期,当然其衰落期也是很漫长的。资本主义的替代物——社会主义以及将来的共产主义,已经从“一个幽灵”即弱小的新生儿时期走向现实实践时期,在资本主义社会体系内部形成了崭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制度,占世界人口近1/4的中国,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世界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力量下降,社会主义力量上升。虽然在该进程中,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来说仍然不占优势,但它却是不可忽视的社会进步力量,代表着人类的未来。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新生事物都是不可战胜的,社会主义必胜。
在准确判断历史时代的基础上,就可以对当前国际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主要态势作出判断。当今世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世界,分析当今世界基本矛盾绕不开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认为是生产力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就是工人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表现在社会制度上、发展走势和道路选择上,表现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两种制度、两个前途、两种命运、两股力量的矛盾与斗争。在今天,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博弈更为尖锐、更为激烈,也更为突出。这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科学社会主义创立至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两种制度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绝不是今天才有的。[6]
当然,按照辩证法来看,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曲折地前进、波浪式发展、螺旋形上升的,绝不是一帆风顺、一马平川、一路凯歌的。放在大的历史时空跨度上观察,作为代表新的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从空想主义到科学理论,从科学理论到实践运动,从实践运动到制度现实;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一个“在欧洲游荡”的“幽灵”,到十月革命胜利、俄国社会主义成功,再到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一路向上发展,当然其中也有挫折和起伏。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一下子跌入低谷。从那时到现在又过去了几十年,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坚持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风景这边独好,而西方资本主义诸国经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走入下坡路。社会主义走出低谷,资本主义进入衰落期。这就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斗争的历史与趋势。
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而且更为尖锐、更为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展开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从矛盾上观察世界,就可以对国际问题、国际关系、国际局势及其走向作出判定。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矛盾,必然转为不断爆发的国际性金融危机,乃至全面性的经济危机。这种危机是国际社会的各类矛盾更加激化的集中表现。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是当前一切国际斗争激化、争端激烈、战争爆发的总根源、总原因。当前国际上各类热点、焦点问题,爆发的各类争端,都是由这些矛盾引发的。
我们观察世界,必须从这一矛盾主线出发,用这样的观点来看中美关系问题就会看得很清楚。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两种制度的根本矛盾决定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必然会竭尽所能对我国以战略上围堵、发展上牵制、形象上丑化。这种斗争不是哪个人的心血来潮,也不是突发事件,而是两条道路、两种制度的历史时代的根本性矛盾所决定的,这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将伴随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进程。必须深刻认识两条道路、两种制度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我们和美国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两种制度、两条道路的矛盾,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一定要作长期斗争的准备。然而,由于社会主义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主义力量的下降,社会主义和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寻求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中国的发展壮大,再加上美国国内爱好和平力量的牵制,美国垄断资本也是不可能为所欲为的。也就是说,由于各种力量的抗衡、制衡、平衡,现阶段国际形势仍处于可控的相对和平状态。虽然局部争端、战争不断,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和平发展还是主流,我们仍然可以争取到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从这个现状出发判断,我们应尽最大努力创造并利用和平发展的机遇,发展自己,壮大社会主义生产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这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中美之间斗争是长期的、不可躲避的、绝对的,但又是相对的,存在合作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我们应最大限度地争取和平发展、合作发展,这是我们当前的重要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力量。一切都要从这个战略策略出发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的基本精神依然适用于今天,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对历史时代的总判断,符合对世界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总判断,符合对当前国际形势、力量对比变化和我们当前任务的总判断,符合对我们当下采取的战略和策略的总判断。
1963年至1964年,面对美苏冷战,同时美苏又都在反华的严峻国际环境,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判断:
我看中间地带有两个,一个是亚、非、拉,一个是欧洲。日本、加拿大对美国是不满意的。[7]
1974年,也就是10年之后,他进一步提出了“三个世界”的战略判断:
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美国、苏联原子弹多,也比较富。第二世界,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原子弹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富,但是比较第三世界要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8]
“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是毛泽东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而得出的正确结论。在“三个世界”理论指导下,我们党正确地领导了当时的国际斗争和对外工作,取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工作的成功。中国进入联合国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也证明“三个世界”理论的判断正确。
毛泽东同志提出“三个世界”理论以来,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作出符合当前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的调整。我以为,现在仍然可以把全世界划分为“三个世界”。毛泽东同志讲的第一世界原来是美苏。美国是全球霸主。而苏联在与美国争霸的冷战进程中,在推进大国沙文主义政策的进程中,在背离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进程中,把自己逐步异化成为一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即列宁所批判的“口头上的社会主义者,实际上的帝国主义者”[9]。形成“两霸”争夺世界的态势。1974年2月25日,毛泽东同志在会见第三世界领导人时说:“这个世界上是有帝国主义存在,俄国也叫社会帝国主义,这种制度也就酝酿着战争。”[10]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包括社会帝国主义。现在世界格局一大变化就是两极变成了一极,变成了单极。美国成为单极主义或单边主义的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就是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资本主义诸国,它们跟美国一样在对外剥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等重大利益问题上是一致的。但它们之间又充满了矛盾,“狗咬狗一嘴毛”。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由于各有各的垄断资本利益,其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讲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对矛盾曾经引发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世界就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包括俄罗斯。当然第三世界也在变化。原来的以俄罗斯为主的苏联,垮台前堕落为社会帝国主义,成为第一世界,解体之后纷纷加入第三世界,俄罗斯也为第三世界。当然,也有的把俄罗斯放在第二世界。无论如何,巩固与发展同俄罗斯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中国的战略选择,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有些人不怀好意老想把中国推到第一世界,鼓吹“中国威胁论”。我们不能上当,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中国还有很多落后的地方,就经济总量来讲是第二,但就人均来讲还只是达到小康水平、解决了温饱问题。论文明程度,中国也有短板,需要各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最大的软实力差距。
更重要的是,我们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也永远不会改变,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永不追求霸权。“三个世界”的划分,其基本考量仍然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时代问题的认识,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认识。有关“三个世界”划分,有从经济规模、发展总量上的区分判断,但应当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来认识,从制度的高度来认识。第一世界、第二世界都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传统的帝国主义国家,过去拥有大片殖民地。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美国是超级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要独霸全世界,与其他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不可调和、不可化解。第三世界绝大多数过去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纷纷独立,希望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经济,搞好自己的建设。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打算集中力量搞建设、搞好自己的事情,但垄断资本主义怕当不了老大、怕利益丢失,故而找各种借口打击、贬损一切现实的、可能的竞争对手,让你发展不起来,经济制裁、“颜色革命”、金融打击、政治恫吓、军事围剿等,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当头号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其他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利益一致时,它们就会联合起来打击、制裁第三世界国家;利益不一致时,就会“狗咬狗”。从社会制度上讲,俄罗斯搞的不是社会主义,但是反对美国单边主义的,希望民族独立富强,它与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的矛盾很尖锐,与美国的矛盾尤其尖锐。我们在作战略考量时,必须把这些平衡因素纳入进来,把发展同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放在重要位置上,促进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1] 原载《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2012年10月11日,原标题为“时代和历史方位问题”。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3] 该文系作者2018年8—12月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命运暨当代国际形势研究”课题组1—4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现作为本文第三部分,标题为作者新加。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66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6] 洪晓楠、邱金英:《当代文化帝国主义思潮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77—278页。
[7]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页。
[8]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20—521页。
[9]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7页。
[10]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