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制度社会学体系构建的背景和意义
(一)制度社会学体系的构建顺应社会学学科发展的趋势需求
在国外,社会学家对社会制度的研究较早而且比较兴盛。在社会学成立之初,社会制度就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被提出,如社会学之父奥古斯特·孔德和埃米尔·涂尔干[2],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等古典社会学家把对制度的研究和制度变革的比较结合起来,他们都认识到制度影响着社会和经济行为。当社会学的主流从欧洲大陆转入北美之后,结构功能学派依然把构建制度理论作为社会学的中心议题,认为制度理论对社会学学科的完善非常重要。近30年来,大批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制度的研究兴趣更加浓厚,也颇有成果,如社会学中的新制度主义的出现。遗憾的是,国外社会学界对制度的研究,仅仅是在社会学内部所产生的一种研究取向或者路径,而始终没有一本冠名为《制度社会学》的著作问世。
国内对制度社会学的研究尚处于萌芽期。虽然“制度社会学”一词在社会学学科内部提出较早,但是作为分支社会学的学科和学术吁求是近些年才被提出来的。尽管国内社会学界对社会制度的研究热情高涨,然而国内至今也没有一本《制度社会学》标志性著作问世。
从国内外社会学界的现状来看,对制度的研究依然缺乏一种把制度理论统一起来的整体框架,亟待一部《制度社会学》著作来把社会学家和社会学学者对制度理论的开创性研究系统化、学科化,从而使制度社会学显立于社会学分支学科群中。本研究就是顺应社会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和要求,鲜明地提出构建制度社会学体系框架,使得制度社会学体系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科建设意义。
(二)制度社会学体系的构建顺应中国社会制度转型的现实呼唤
中国社会正处于制度转型期,转型过程是一个非常矛盾和极其痛苦的过程。各种适应农业社会和计划经济的制度安排,在面对工业社会的狂飙突进和网络社会的崛起中显得与新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格格不入,从而出现了大量激烈的制度冲突和社会矛盾。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种制度安排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制度诉求出现冲突;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方式与工业生产方式和后工业生产方式下的制度安排发生城市扩张与农村守望之间的冲突。从表象看,这些冲突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以及各种不同社会地位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从实际看,则是制度安排导致的冲突。因此,对制度思想、理论和范式的全面系统研究,并对现实社会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