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詹姆斯·罗伯特·海陶玮(James Robert Hightower,昵名Bob,中文译名主要有海陶玮、海陶华、海陶儿、海陶韦、海涛等,1915年5月7日至2006年1月8日),生前长期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是美国“第一位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1],是“美国汉学界的泰斗”和“研究中国文学著名的权威”[2]。培养了康达维(David R.Knechtges, 1942—)、梅维恒(Victor H.Mair, 1943—)、艾朗诺(Ronald Egan, 1948—)等著名汉学家,是美国汉学特别是美国中国文学研究的奠基者、先驱者。
海陶玮的汉学实践和学术成果,是美国中国文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对这位重要汉学家及其代表性汉学作品展开个案研究,在美国中国文学研究史、美国汉学史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以美国汉学家海陶玮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为对象,基于原始档案和文献,力求在比较文学视野下对这位汉学家的汉学著述展开全面研究。
一 学术基础
1.资料基础
作者对国内外的海陶玮档案资料进行了长期的搜集和整理,主要研究资料有:
(1)哈佛大学档案馆藏原始档案(Accession Number: 15036, Papers of James R.Hightower, 1940—2003),共3箱1盒,主要内容有通信档案、教学资料、作品原稿、生平资料等,馆藏海陶玮照片档案(Harvard Photos Collection),馆藏海陶玮博士学位论文(The Han Shih Wai Chuan, Harvard University, 1946)。
(2)哈佛大学馆藏海陶玮相关人物档案。包括叶嘉莹与海陶玮的通信档案(Accession Number: 15036, Papers of James R.Hightower, 1940—2003, Box 2, 4 Files);方志彤档案(Accession Number: 13505、13540、14850、17143, Papers of Achilles Fang);《杨联陞日记》手稿影印版(哈佛燕京学社图书馆特藏,44本);费正清档案(HUGFP 12.8, Box 2, Papers of John K.Fairbank, 1933—1991)等。
(3)哈佛大学馆藏悼念海陶玮纪念册和相关历史档案等。哈佛大学在海陶玮2006年1月8日去世之后至少举办过3次追悼会,2006年3月2日举办追悼会后,在《哈佛大学公报》(Harvard Gazette)上发表了名为《海陶玮去世,享年90岁》的纪念文章,该文介绍了海陶玮的生平简历和主要著述等;2006年10月14日再次举办悼念会,汇集了海陶玮亲友、师生等对他的回忆和悼念,并于2009年2月印制了纪念活动演讲集,该演讲集并未公开发表,收藏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图书馆[3]; 2007年5月1日哈佛大学文理学院举办追思会,总结了海陶玮的生平履历、主要著述、学术成就和重要贡献,6月14日由韩南(Hanan Patrick Dewes, 1927—2014)等5位学者共同签名提交了悼文。笔者在哈佛大学图书馆还查到相关的一些历史档案,主要有:海陶玮夫人、儿童作家弗洛伦萨(Florence Cole)的几部文学作品;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与海陶玮同时期到北京[4]留学的美国汉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原馆长伊丽莎白·赫芙(Elizabeth Huff, 1912—1988)所著口述史《教师、东亚图书馆创馆馆长,从厄巴纳经北京到伯克利》[5],回忆了她与方志彤、海陶玮等学者交往、治学的细节和故事,弥补了海陶玮在华留学时期资料的匮乏;海陶玮的大学同学、美国小说家吉恩·斯塔福德(Jean Stafford, 1915—1979)的传记描写了两人交往的过程以及共同在欧洲游学的情况,弥补了海陶玮在青年时期欧洲游学资料的匮乏[6]。海陶玮的生前好友叶嘉莹、侯思孟等,学生木令耆、康达维等也都有一些回忆文章,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官网载有海陶玮的生平著述简介,以上是了解海陶玮生平阅历最基本的资料。
(4)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所藏有关海陶玮私人藏书档案。
经过邮件辗转联系,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图书馆给笔者提供了海陶玮1980年代离美赴德之前,把全部私人藏书赠卖给阿尔伯塔大学东亚系的历史档案。
(5)国内外关于海陶玮相关的研究资料。
2.研究内容与方法
海陶玮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论题:大纲和书目》 (Topics in Chinese Literature: Outlines and Bibliographies, 1950, 1953, 1966,以下简称《中国文学论题》)、《韩诗外传:韩婴对〈诗经〉教化作用的诠释》(Han Shih Wai Chuan: Han Ying's Illustrations of the Didactic Appli cation of the Classic of Songs, 1952,以下简称《韩诗外传》)、《陶潜诗集》(The Poetry of Tlt@span i=1>ao Chlt@span i=1>
ien, 1970)和《中国诗词研究》(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 1998,与叶嘉莹合著)等,此外发表学术论文十几篇,各类译作200多篇,书评20多篇。
笔者已在初步整理《海陶玮年谱》《海陶玮著述分类年表》等资料基础上,以“美国汉学家海陶玮对陶渊明的研究和接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为题,以点带面,完成了海陶玮在陶学方面的研究。本书以“美国汉学家海陶玮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为题,将海陶玮其他代表性汉学成果纳入研究范围,对海陶玮的汉学做一个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的研究,分析海陶玮汉学研究的起源、动因和成果,揭示海陶玮的汉学在美国汉学乃至世界汉学中的贡献、地位、影响和局限,以海陶玮汉学的起源动因、作品研究、学术关系和贡献评价四方面为内在逻辑,分六个章节构建全文:
第一章“海陶玮汉学的起源动因和汉学成果”介绍海陶玮其人其作的基本概况。首先从人物阅历出发,揭示他进入中国文学研究的起源动因。海陶玮本科期间偶然读到“意象派”领袖庞德从日文手稿英译的中国古诗后“弃医从文”,走上中国文学研究道路,经历了从诗人到学者,从战俘到博士、从学生到老师等人生阶段,对中国文学的热爱是他毕生从事汉学研究的情感动因;然后全面总结海陶玮的汉学成果和研究脉络。
第二章“《韩诗外传》译著——西方最早及唯一的英译本”以海陶玮注译的《韩诗外传》为中心,首先探讨他选择这部中国古籍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缘由,然后在中西比较视野下对译著内容、特点等进行深入研究;接着从核心词汇的翻译出发,总结海陶玮学术化的翻译理念和策略;最后从四个方面总结《韩诗外传》译著的学术意义,一是从西方汉学史角度来看,《韩诗外传》是西方最早及唯一的《韩诗外传》英译本;二是从西方《诗经》学史角度来看,它开启了西方《诗经》学史研究;三是从中西文学交流互动角度来看,这部英译本在国内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四是从海陶玮自身学术道路来看,译注《韩诗外传》的学术训练,奠定了他扎实的汉学基础。
第三章“《中国文学论题》——美国首部中国文学史”以海陶玮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中国文学论题》为中心,首先以“世界范围内的首部中国文学史”为话题导入,考证并得出“海陶玮《中国文学论题》是美国首部中国文学史”的论断,并概括其内容与特征;然后把《中国文学论题》与其前文本,英语世界首部中国文学史——翟理斯《中国文学史》比较,由联系看继承,由差异看价值,在学术谱系上定位该著作的地位,指出该著作在文学文类史和汉学书目史方面的独特价值;最后深入研究和阐发该专著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与价值:这部著作是美国中国文学史的滥觞;是美国中文教学的基础性教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学术价值。
第四章“《中国诗词研究》——对宋词的译介和研究”以海陶玮在《中国诗词研究》中的两篇宋词论文——《周邦彦的词》和《词人柳永》为中心,从周邦彦词和柳永词的英译历史角度考察海陶玮在中国古典词译介方面的贡献。先从海陶玮的著述中探讨分析海陶玮的词学观,总结他对中国词的认知与理解;然后以译文文本为中心,参照西方不同的译文,在对比中总结海陶玮对周邦彦词和柳永词翻译的学术化特征;最后从两方面考察海陶玮词学的地位和贡献,一方面从学术史角度,在前人基础上排查整理出更为完整全面的英语世界周邦彦词、柳永词的翻译研究史录,定位海陶玮词学在学术史脉络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从中西文学交流角度,考察海陶玮词学在国内外学界的影响。海陶玮对周邦彦的17首词和柳永的128首词进行的翻译、注释和研究,使他成为英语世界对这两位词人关注较早、研究较多的学者,特别是对柳永词的两篇系列研究论文,相当于一部注释详尽、体例完整的柳永词译著,是英语世界译介柳永词最多的作品。
第五章“学人交游与学术互动”着眼于考察海陶玮从事汉学的人际交流和学术环境。海陶玮的汉学是在中西学界的交流互动中展开的,具有中国传统学术背景的西方华裔学者对海陶玮的汉学影响很大。本章从档案史料出发,挖掘海陶玮与美国华裔学者方志彤,加拿大华裔学者叶嘉莹和美国华裔学者杨联陞的学术交流和相互影响,还原海陶玮汉学的主要指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
第六章“学术传承与学术传播”,主要考察海陶玮汉学的师生传承和国际传播。在学术传承方面,作为美国最早的中国文学研究的专业学者,他在哈佛大学从教几十年,培养了康达维(David R.Knechtges, 1942—)、梅维恒(Victor H.Mair, 1943—)和艾朗诺(Ronald Egan, 1948—)等著名汉学家,是美国汉学特别是美国中国文学研究的先驱者和奠基者。本章以海陶玮与学生们的通讯档案、学生们的悼念回忆文章为基础,梳理出海陶玮对康达维、梅维恒、艾朗诺等学者的学术指导和影响等史实,初步研究其后学在中国文学研究方面的继承、创新和成就。可以看出,康达维、梅维恒、艾朗诺等学者在海陶玮所开创的美国中国文学研究道路上深耕细作,从海陶玮最初的中国文学宏观研究逐步分化深入,聚焦到某一朝代文学或某一文体的研究,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推动了美国中国文学乃至世界中国文学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在学术传播方面,本章将哈佛大学馆藏原始档案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馆藏原始档案相互比照,还原了海陶玮1985年把全部3000余种近1.1万册私人藏书赠卖给阿尔伯塔大学东亚系的历史史实,揭示这批藏书在海陶玮汉学中的文献支撑和在阿尔伯塔大学汉学发展中的创始之功,以揭示海陶玮学术的国际传播与影响。
主要研究方法有:
文献学方法。汉学研究“不仅要掌握西方汉学的知识体系,还要掌握这些知识产生的过程,了解这些知识生产者的实际情况”[7]。笔者始终把理清基本史实作为一个根本任务,将文献学方法作为根本性方法,利用各种资源条件获取一手档案、资料和信息,通过各种手段全面搜集整理海内外关于海陶玮的原始档案和研究资料,并不断补充修订《海陶玮年谱》《海陶玮著述分类年表》等基础资料,为各类专题研究提供扎实基础。
学术史方法。从世界汉学史特别是美国汉学史中把握人物个案研究,从而认定海陶玮在汉学学术谱系上的地位,判定他的学术成就和重要贡献,从学术史角度给予合理定位和公正评价;同时在汉学发展史中审视和评价海陶玮汉学的局限和不足。
比较文学法。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从比较文学与跨文化角度分析评价海陶玮的汉学成果:一是关注到西方学者在“他者”视角下得出结论的价值,发掘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方法,对他们在异质文化背景下的“误读”和局限给予合理解释;二是在具体分析中,注重把海陶玮前后著述进行比较,同时与国内外相关著述进行比较,在对比中凸显总结海陶玮对中国文学研究的思路和特征;三是在中国本土国学和西方汉学的双重维度中把握和评价海陶玮的学术成果,在中外文学交流史的宏大背景中审视和阐述海陶玮的汉学人生和学术贡献。
学术批评法。西方汉学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并非更加高明,无懈可击,而是良莠不齐的,汪荣祖《海外中国史研究值得警惕的六大问题》很深刻地指出了海外中国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主要有离谱的误读、严重的曲解、荒唐的扭曲、不自觉的偏差、颠倒黑白的传记和居心叵测的翻案等[8],这些问题在汉学其他领域也同样存在,张西平先生也专门提出,研究海外汉学,一定要建立“批评和对话:一种批判的汉学”[9],对海外汉学的研究成绩加以肯定,对其不足如实展开批评。海陶玮开始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时期,是美国中国文学研究的起步和草创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早期粗糙、谬误之处。笔者将以重建中国文学、中国学术为基本立场,采用客观态度对海陶玮研究成果作如实评价,既从中西文学交流背景和学术史角度对其汉学成就做实事求是的肯定,又对他在学理和观点上的不足和局限展开批评,指出他在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上的隔膜,在中国文学翻译研究方面的缺漏,更对他在一些研究中流露出的“西方中心观”思想和以西方学术理念来审视中国文学的现象展开批评。
[1][美] 康达维:《二十世纪的欧美“文选学”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2][美] 康达维:《二十世纪的欧美“文选学”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3]Eva Moseley edit., James Robert Hightower, 7 May1915-8 January2006, Victor S.Thomas Professor of Chinese Literature, Emeritus Harvard University: Speeches at a Memorial Gathering at2 Divinity Avenu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Saturday14 October, 2006, February 2009.以下简称“Speeches at a Memorial Gathering.”
[4]北京在20世纪上半叶的名称有变化更迭,为了叙述方便,本书统称为北京,引文除外。
[5]Rosemary Levenson and Elizabeth Huff, Teacher and Founding Curator of the East Asian Library from Urbana to Berkeley by Way of Peking, Harvard University Library, 1980.Copy by the Regents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赫芙(Elizabeth Huff, 1912—1988),美国汉学家,哈佛大学远东系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
[6]David Roberts, Jean Stafford: A Biography, London: Chatto and Windus, 1988; David Roberts, Jean Stafford: The Life of a Writer,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 1988; Charlotte Margolis Goodman, Jean Stafford: The Savage Heart,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0.
[7]张西平主编,李雪涛副主编:《西方汉学十六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8]汪荣祖:《海外中国史研究值得警惕的六大问题》,《国际汉学》2020年第2期。
[9]张西平主编,李雪涛副主编:《西方汉学十六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