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韩诗外传》译著——西方最早及唯一的英译本
《韩诗外传》是汉代韩婴记述古代史实传闻的著作,由360多条孔子轶事、诸子杂说、春秋故事等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劝诫忠告等不同内容杂编而成,每个条目一般都以一句《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是现存汉代今文《诗经》学唯一一部传世之作。
1946年,在中国遭受日本集中营关押遣返并完成美国情报任务的海陶玮回到波士顿剑桥的哈佛大学,把自己从集中营暖瓶中偷偷带出的《韩诗外传》译注稿的前两章,[1]提交到哈佛大学远东语言系(The Department of Far Eastern Language),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2]导师叶理绥(Serge Elisséeff, 1889—1975)和魏鲁南(James Roland Ware,又作魏楷,1901—1977)等在毕业论文评审委员会上签字,这一天距海陶玮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已经过去整整六年时间。同年,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的海陶玮携妻子和两个儿子再度来到北京,继续翻译其他章节,并补充和修订自己的《韩诗外传》,直到1948年再次回到哈佛,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韩诗外传和三家诗》(The Han-shih Wai-Chuanand the San Chia Shih),之后又经过四年的修改终于彻底完稿,1952年著作《韩诗外传:韩婴对〈诗经〉教化作用的诠释》(Han Shih Wai Chuan: Han Ying's Illustrations of the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the Classic of Songs,简称《韩诗外传》)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海陶玮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订出版的著作,也是海陶玮的代表作品之一,这一年距他获得博士学位又过去了整整六年的时间,《韩诗外传》这部译著前后经历了整整12年的漫长学术历程。
德国汉学家柯马丁(Martin Kern)介绍北美《诗经》研究史时,对这部《韩诗外传》译著评价颇高:“高本汉译本出版之际,海陶玮发表了两种关于《韩诗外传》和《三家诗》的权威论著,至今仍然无人能超越”。[3]高本汉(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 1889—1978)是瑞典哥德堡大学教授,对瑞典汉学具有开山之功,汉学著述丰厚, 1940年之后对《诗经》进行了大量注释研究,著有《〈诗经〉诠注》等。柯马丁是把《韩诗外传》作为“诗经学”的组成部分,并且认为海陶玮《韩诗外传》是继20世纪40年代的高本汉译本之后,在“诗经学”上领先半个多世纪的权威著述。
从《韩诗外传》自身学术史来看,海陶玮译著《韩诗外传》是英语世界最早的注译本,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英译本。如果把《韩诗外传》纳入“诗经学”研究范畴,这部译著也是《诗经》学史上的代表作品之一[4],在中西方学术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从海陶玮的个人汉学道路来看,这本古籍的注译,显示出海陶玮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对汉学研究方法的掌握,为他今后的汉学道路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