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齐尚才博士的专著《全球治理中的弱制度设计》即将出版。作为这项研究的见证人,掩卷之际,由衷为他做出的扎实成果和取得的学术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
这部著作讨论的是全球治理进程中的制度设计问题,最初始于课堂上的一次讨论。此后经年,这粒学术的种子慢慢扎下根来,渐渐茁壮成长,从读书报告、学期论文,到多篇权威期刊论文,再到校级优秀博士论文、国家级项目成果,直到今天形成了这部理论扎实、案例生动、研究极具启发意义的厚重著作。这个过程体现了一位年轻学人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研究工作的热爱,是多年如一日埋头阅读、苦苦思索、勤奋写作的结果,其踏实作风和刻苦精神令人钦佩。
本书出版恰逢其时。百年变局下,一方面全球性挑战、威胁与问题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权力政治回潮、大国竞争不断强化,在很多原本应该合力应对的问题上大国合作缺失,导致全球治理赤字不断扩大。制度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首要形式,但是面对国际权力结构变化、多元规范竞争和威胁性质变化,国际制度改革滞后乏力。如何克服全球治理中的“制度困境”?国际制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怎样的制度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国际合作、强化全球治理?这是当前时代国际社会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本项研究以国际制度的设计为切入点,反常识地提出了“弱制度、强治理”的命题,极具创新性和开拓性。在国际关系的制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该理论促成国际合作的基本思路是如何降低交易成本,防止国际互动中的欺骗行为,因而国际制度作为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的手段具有结构性、工具性和刚性约束的特点,这就是本项研究作为参照点的强制度。强制度的典性代表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欧盟合作、治理与共同体建设的进程就是条约进程。但是,强制度是推动实现有效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吗?或者说强制度必然导向强治理吗?
冷战后,全球化和地区化进程同步加速发展,建构主义兴起,一些学者讨论过社会规范与法律规范的问题,发现社会规范对于构建和平合作的文化甚至比法律规范更为重要;还有学者研究过“非正式性安排”“最小制度化”等制度形式对于促进合作的重要作用;此外,在国际法研究领域产生了大量关于“软法”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二十国集团取代七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的首要平台,标志着国际体系中的权力进一步流散,世界政治的多元多样多维更加突出。面对复杂多元的背景、身份、偏好和利益,单一的刚性制度不是难以成形,就是遭遇严峻挑战,全球治理进展乏力。强制度必然有利于强治理的观点受到质疑。
正是基于上述学术发展和现实问题,本项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弱制度”这一概念,对其进行学理界定和系统阐述,建立了弱制度促进全球治理的作用机制。弱制度是在行为体身份利益多元多样、倡议竞争激烈、议题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产生的,一方面指向制度化程度不足,另一方面强调作为制度核心的规范规则,与强制度的规范规则相比,具有内涵不清晰、内聚力不足,以及惩罚强制性不够等特点。但是,基于不同的具体情境,弱亦是强。正是由于上述不清晰、不自洽和不足,使得弱制度为身份、偏好和利益差异较大的行为体开展合作创造了空间。弱制度能够降低合作门槛,在最小程度共识基础上快速启动合作,及时应对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全球性危机和问题。在运行过程中,弱制度通过承认多元适当性、施加过程压力、创造国际声誉等额外激励机制,实现全球治理的动态强化。本项研究选用全球气候治理作为案例,通过“京都时期”和“后京都时期”两个阶段的制度与治理对比研究,证明了弱制度也可以推动实现强治理。
当前国际体系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突出,而各国在发展与安全上的相互依赖持续加深,气候变化、流行病、经济金融危机等非传统安全威胁跨越国界,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构成严重威胁,需要各方合力应对。全球治理是大国协商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过程,国际制度是其中的核心要素和主要抓手。作为国际体系中负责任的新兴大国,加强国际制度研究,推动国际制度创新、改革和发展,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是中国应该积极承担的国际义务。很高兴齐尚才博士和很多中国青年学者投身于这一领域,持续开展深入研究,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果,相信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景将更为广阔,中国学者将做出更加重要的智识贡献!
魏玲
2023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