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神策军建立的背景
神策军最初是以边防军的形式存在于唐的西北边境,属于陇右节度使下十八军之一。它的建立与安史之乱前吐蕃的崛起强大,唐王朝与吐蕃以青海、赤岭一带为中心的战争,石堡城之战及九曲之战有莫大关系。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吐蕃赞普弃宗弄赞钦慕中土文化,遣使来朝。后来,弄赞相继降服羊同国及诸羌,国力逐渐强大,开始谋求更多的对外发展空间。他注意到,控制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的青海地区,向西可以攻西域,向东可以窥视李唐的关中屏障,即具有重要战略枢纽地位的河陇地区。因此,吞并青海地区遂成为吐蕃的国策及首要目标。
此时盘踞青海地区的是吐谷浑。贞观九年(635),李靖统率军队大败吐谷浑。此战之后,唐朝本有机会将青海地区纳入大唐版图,但唐太宗仅对该地区实行羁縻政策,而没有设立直属机构来管理。贞观十五年(641),由于吐谷浑王的离间,吐蕃弄赞求婚大唐公主不成。弄赞以此为借口实施了吞并青海地区的计划,发动了对吐谷浑的战争。吐蕃以二十万大军大败吐谷浑于青海。唐太宗遣侯君集统领步骑五万抗击吐蕃,弄赞遣使谢罪。唐蕃达成停战协议。直到唐高宗初年,吐蕃与唐王朝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
由于攻灭吐谷浑,占据青海地区,以此为基地窥视大唐乃吐蕃既定国策。因此,当吐蕃恢复元气,国力强大到一定程度后,再次成为大唐名副其实的勍敌,严重威胁着唐西北边境的安全,而青海地区也再次成为唐蕃战争的火药桶。高宗龙朔三年(663),吐蕃发兵攻灭吐谷浑之后,欲趁势取得对西域诸国的控制权。为应付吐蕃的威胁,大唐在东边高丽战事略定之后,对东北方采取消极的退防政策。咸亨元年(670),吐蕃大军侵扰唐在西域的羁縻十八州,攻取龟兹的拨换城,控制了大唐在西域设立的安西四镇。其年四月,高宗下诏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众十余万对吐蕃进行反击,结果在大非川一带遭遇惨败,吐谷浑全国尽没。此役后,吐蕃年年寇边,唐王朝西北边境形势越发紧张起来。仪凤三年(678),高宗又命中书令李敬玄兼鄯州都督,统辖率领所募新兵前往青海抵御吐蕃。其年秋,敬玄与工部尚书刘审礼大败于青海。唐蕃青海之战后,吐蕃愈加强大,而唐朝在经过大非川之战与青海之战的失败之后,在青藏高原处于战略守势,再也未能涉足乌海以西地区。其后,唐朝在西北方开始采取战略收缩政策,高宗下令放弃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将安西都护府移于西州(高昌),即是明证。这一退守的边防政策,使吐蕃攻占了焉耆以西的城镇堡垒。
武则天统治时期,采取了积极的边防政策。长寿元年(692),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之众,克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2]。然而,在对待四镇的问题上,朝廷内部产生了分歧。宰相狄仁杰等主张放弃四镇[3];而右史崔融认为,四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若放弃四镇,可能使伊西、北庭、安西全被吐蕃吞并,从而危及唐朝在河西地区的统治。最终,武后接受了崔融的建议,将安西都护府迁回至龟兹,并发内地精兵三万人镇守。
圣历二年(699)至中宗统治时期,吐蕃发生内乱,国势暂衰,其国力不足以对抗唐王朝,屡遣使者和亲求和。景龙三年(709)十一月,中宗将金城公主嫁于吐蕃赞普弃隶蹜赞。此后,吐蕃每年遣使者贡献方物。睿宗时,安西都护张玄表屡出兵袭扰吐蕃边境,吐蕃虽内怨,仍敦睦和好。
吐蕃直到取得河西九曲之地后,其“示弱”策略开始改变。九曲之地,位于赤岭以西,即乌兰布拉克河谷[4],地力肥沃,适合屯兵畜牧,且与唐境相接。其名称由来,据何永成先生的观点,“盖黄河自巴颜喀喇山发源后,流经大积石山之南,折而西北流,方向屡变,至共和县始趋正东流向;共和以西,河流曲折,故有河曲、九曲之称”[5]。睿宗时,吐蕃厚赂鄯州都督杨矩,请以九曲之地为金城公主的汤沐所,唐王朝没有经过认真分析估计,遂将该地划与吐蕃。此后,吐蕃重新与唐王朝对立,年年率兵入寇。
从宏观上看,这一时期至安史之乱前,唐蕃双方战争基本上是在青海湖与赤岭一带进行。唐在赤岭以东,以河湟谷地为中心设立大量军镇,吐蕃则在青海湖以西、以北设立军镇驻军以针锋相对。开元二年(714)秋,吐蕃大将蚠达焉、乞力徐率众十万入侵临洮军、兰、渭等州,掠夺大量监牧马。玄宗令左羽林将军薛纳及太仆卿王晙率兵击之。王晙破吐蕃之众于渭源武阶驿,吐蕃大败。吐蕃遂遣使请和,玄宗以戎狄无信,没有答应。因此,吐蕃连年犯边,唐玄宗相继任命郭知运、王君 等人为河西节度使御边。开元十五年(727)九月,吐蕃攻陷瓜州城,王君 为回纥所杀,唐西北边境告急。玄宗又任命兵部尚书萧嵩为河西节度使,张守珪为瓜州刺史,经略河西。翌年,萧嵩大败吐蕃于祁连城下。
如上所述,吐蕃正是由于取得了九曲之地,才连年寇边。唐王朝在取得对吐蕃的一系列军事胜利后,开始谋取唐蕃边境的军事重地——九曲。若要收复对唐王朝边防有重要作用的九曲,则必先夺得对石堡城的控制权。按严耕望先生的考证,石堡城约在今天哈喇库图城附近的石城山[6],在赤岭之东。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易守难攻。“本吐蕃铁仞城。亦曰石堡城。唐咸亨中取其地,至德初复没于吐蕃。……崖壁峭立,道回屈。《续通典》:‘石堡城,四面悬崖数十仞,石路盘曲长三四里。'”[7]“其城三面险绝,惟一径可上。”[8]因此,吐蕃时常以该军事重镇为基地,侵扰河右。唐王朝为夺取石堡城,从开元十七年(729)开始,与吐蕃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开元十七年,朔方大总管信安王祎率兵赴陇右,拔石堡城,并在此地置振武军分兵据守,以遏吐蕃入侵之路。吐蕃失石堡城之后,举国震恐,赞普屡遣使求和。开元二十二年(734),玄宗遣将军李佺与吐蕃在赤岭分界立碑,并约定互不相侵。[9]开元二十四年(736),内给事赵惠琮至凉州,见吐蕃无备,遂矫诏令崔希逸突袭吐蕃,大破之于青海之上。吐蕃自是复绝朝贡,唐蕃战事又起。开元二十九年(741),吐蕃复攻石堡城,陇右节度使盖嘉运不能守御。石堡城复为吐蕃控制。天宝四载(745),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又被吐蕃败于石堡城。天宝五载(746),玄宗任命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并兼任朔方、河东节度使,经略石堡城。为了加强河西陇右的军事实力,王忠嗣迁移朔方、河东的马9000匹至河西陇右,使该地区的马匹达到26550匹[10],军旅益壮。其年四月,他率兵在青海、积石等地大败吐蕃,在墨离军败吐谷浑。王忠嗣在河西陇右的业绩,使玄宗对收复石堡城充满信心,但王忠嗣非常清醒,知道该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吐蕃以数百人守城可抗数万之攻战之兵,强攻则徒伤战士而无益于成功。于是上奏玄宗,“若顿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11]。玄宗看到王忠嗣的奏章很不高兴,下诏命将军董延光为攻袭石堡城的主将,王忠嗣分兵为之声援。结果延光大败,忠嗣亦被贬黜。天宝七载(748),玄宗又以哥舒翰为陇右节度使,安思顺为河西节度使防御吐蕃。天宝八载(749)六月,哥舒翰率陇右、河西、朔方、河东及突厥阿布思之兵,共六万三千人,攻吐蕃石堡城。此役果如王忠嗣之言,唐兵以死伤数万的代价才取得石堡城这一战略要地。哥舒翰改石堡城为神武军,以赤岭为西塞,在此开地屯田以备军实。
唐廷据有石堡城之后,玄宗即命哥舒翰着手准备收复九曲之地。经过几年精心准备,天宝十二载(753),哥舒翰攻破吐蕃洪济、大莫门等城,收复黄河九曲。鉴于该地的重要性,翌年七月,哥舒翰上奏,“于所开九曲之地置洮阳、浇河二郡及神策军,以临洮太守成如璆兼洮阳太守,充神策军使”[12]。从此,神策军以边军的形式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陇右道下十八军之一。它位于洮州西八十里的磨环川,距离临洮军二百里,其人数不超过三千人。
安史之乱的爆发,为神策军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及性质的转变提供了重要契机。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上距神策军建立的时间仅一年多,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于范阳。时天下承平日久,禄山所过河北州县,望风瓦解,而朝廷禁卫军卒多市井乌合之众,不堪战斗。于是,玄宗下诏出内库钱募兵近二十万保卫京畿。临时召募的将士虽多,但这些新兵多为白徒或市井子弟,缺乏正规的军事训练,其战斗力远不能和范阳铁骑相提并论。其年十二月,高仙芝率领飞骑、彍骑及新募兵、边兵在京师者共五万人守潼关。监军边令诚数挠军权,诬杀高仙芝和封常清。玄宗又起用在京养疾的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领兵八万屯潼关。哥舒翰御众无术,潼关失守。玄宗不得不下诏,“征河陇、朔方之兵入靖国难,谓之行营”[13]。作为陇右节度治下的神策军也在征召之列,军使成如璆派遣员外将军卫伯玉率神策军千余人赴难。
玄宗西幸,肃宗即位后,卫伯玉与观军容使鱼朝恩皆屯于陕州。伯玉的神策军在僵子坂、永宁、渑池、福昌、长水等战役中屡败安史骁将,展现了较强的战斗力。鱼朝恩担心战事结束后,宠幸衰微,为了巩固权势,萌生了将神策军培育成亲己武装势力的念头,而卫伯玉又十分看重名位。于是,二人在陕州结成了密切的利益共同体。鱼朝恩在捷书之中大赞卫伯玉之才,伯玉因功迁羽林大将军,转四镇、北庭行营节度使。此时,西北边军东赴国难,边地空虚,神策军驻地陷于吐蕃。由于鱼朝恩的精心运作以及神策军抗击安史之乱时屡立战功,卫伯玉升任神策节度使。这样,神策军就由陇右节度下的一支军队,超升为独立的节镇,成为方镇军。伯玉因兼任四镇北庭行营节度使,在陕州的神策军中当包括部分赴国难的四镇北庭军士。其时,神策军与郭英乂统领的陕州兵同屯于陕州,鱼朝恩为两军监军。后来,伯玉调任荆南节度使,郭英乂兼领陕州兵与神策两军,不久,郭英乂又入朝为仆射,但朝廷并没有派出将领来统领两军,鱼朝恩遂成为神策军与陕州兵的真正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