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文化地理学与文学研究
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科的重要分支,它主要是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化,反映在人类的生活中,文化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空间的,并强调地理空间对文化的塑造作用,从而反映出空间中的文化特征及内涵,让人们看到文化地理学对人类的重要性。作为科学术语,“文化”“地理”的现代概念都是舶来品,因此,本节拟对文化地理学的相关概念、研究范畴以及文化地理与文学研究的关系等进行简要介绍,本文正是基于这些学术背景的产物。
一 文化地理的界定
“文化”的含义相当广泛,各国学者对文化的定义可以罗列出上百种,其中最为经典的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提出的文化概念。泰勒将文化看成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涵盖了艺术、法律、知识、信仰、道德、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的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习惯。[1]从这个定义来看,文化的内容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来源于技术并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直接相关,例如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精神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无形体,它涵盖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而制度文化是指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众之间的各种规范、准则、法律等,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目前,“学者们多倾向于把文化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即物质方面、社会方面与思维方面。物质方面是指工具和人们衣、食、住、行等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社会方面则是政治、法律和教育系统、家庭结构、宗教组织等集合而成的社会中的各种制度。思维方面是文化中表现不太明显的部分,它是文化的思想基础,一般指世界观、价值观、信仰,以及在艺术、文学、宗教和民族意识上的表现”。[2]基于这个层面,文化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渗透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并赋予生命以意义的重要事物。
地理环境作为文化发展的舞台,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文化的发展。当然,也有些文化与地理环境关联甚小,甚至几乎没有影响。以马克思所提出的生产资料中自然富源的土壤肥力为例,在土壤肥沃对农业产量影响十分明显的地方,由于土壤肥沃,相对其他地区来说,在投入劳动力较少情况下就可获得较丰富的收获。这样,同一个劳动力就会比其他地区有更多的剩余粮食。在这种地区,也就会使较多的人脱离粮食生产从事其他活动,这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就会快于其他地区。可以说,地理环境影响物质文化,并通过物质文化又影响到该地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再者,地理环境的平原、山地、草原及其内外交通便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文化,还影响到这里的人是农业民族、牧业民族还是狩猎民族,以及这里民族由于交通情况而带来的开放与封闭程度,直接关系到该民族以后的文化发展。
综上所述,文化地理学是研究文化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科学。美国地理学家对此的相关表述有,豪福泊尔指出文化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着重探讨其文化差异是如何影响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苏尔则强调文化地理学侧重研究人类创造的文化领域。[3]安德森主编的《文化地理学手册》导读中提出“文化地理学既是一种地理学思维方式,又是一个实质性的研究和论争领域”。[4]英国地理学家迈克·克朗也对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阐释:人类生活环境丰富且充满了差异性,其不同的地理空间如何被人们所理解和阐发,这种理解和阐发是如何以人文活动的方式表现出来,即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是人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人文活动。中国文化地理学家王恩涌、胡兆量等则认为文化地理学关注的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5]总之,文化地理学研究自然、人文、经济等诸因素和文化的关系,更多的是从空间的角度来研究人地关系及其在文化诸因素作用下所汇聚而成的文化景观。简而言之,就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地理空间如何产生了差异性的文化。
二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畴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畴,一般包括文化源地、文化生态学、文化的传播与扩散、文化区与文化景观。[6]具体而言,文化源地是指人类最古老的文化发生地,即古文明中心,这里是文化成长、壮大、创造和革新的源地;文化传播与扩散是指某种观念或革新从其起源地向其他地区传播扩散的过程;文化生态学是指文化与其所在环境的相互关系;文化区是研究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其与各种环境因素的关系;文化景观则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文化特征的复合现象,通过研究其形成过程来认识人与环境关系的变迁。而所有的这些研究范畴无一不是包含在空间的领域内。
文化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空间概念及上述范畴也是进行文学研究时,对文学创作现象进行阐释的根本出发点,因此,文化地理学研究范畴的相关概念是一切研究的基础。
1.空间
“空间”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指物质内在的伸张性和广延性。《牛津英语词典》中对“空间”一词阐释为“视为具有一维、二维或三维的一些点或事物之间的间距”。而《辞海》中则将空间与时间放置于同一相对的范畴,强调空间对事物广延性的影响,它同物质一样,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而永恒的。康德视地理学为空间科学,因为“地理学家的关注点在于空间内的事物和它们的相对位置,如对各种现象的描述、解释与预测等”。[7]在文化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对空间的阐释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因素,研究者们多以自然历史、文化因素等方面来建构空间,研究人类纷繁的文化现象的空间位置、地域分布及其空间内各文化区的形成、演变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关规律等。
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时间与空间是统一的结合体,具有不可分割性及延续性。以往的文学研究中,往往存在注重时间维度而轻视空间维度的倾向,随着空间或空间性越来越多地进入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视野,文学与空间的关系研究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围绕空间这一理论领域,形成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建构出了文化地理学与文学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2.文化源地
文化源地是文化地理学讨论的重点主题,是文化圈的生长核心。纵观世界历史,由古至今,每种文化都历经从产生到发展进而衰落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这种文化从空间内的一个点萌生出来,然后扩散到其他地区,该文化覆盖的地区也会随着文化生命力的消长而扩张和缩小,所以文化生长的源地与其产生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密切相关。[8]
文化源地对于文学研究非常重要,一种文学现象的出现、地域文学的流派等均与文化源地有关,例如宋代的“永嘉四灵”都是永嘉人,他们同地相应、同气相求,形成了颇具文化源地印记的文学流派,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有其文化源地的印记。从分析文化源地的发展水平到历史文化面貌,再到探讨地理感知,可以探究出一种文学现象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显现出文学创作的轨迹。
3.文化传播与扩散
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特质或一个文化综合体从一群人传播到另外一群人的过程,文化在不同人群中的传播即为文化扩散。文化扩散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它不仅带动了区域文明和经济发展,而且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伴随着地域间人文因素的变化而最终实现文化在地域间的传播。
人类的文化之所以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的特点,正是因为特定的文字和艺术的传播和扩散所形成的。在文学研究领域中,作家的迁徙流动是实现文化传播与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作家往往对本籍文化的流动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的研究对象是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自然环境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是形成地域文化差异特征的基础。
文化生态主要关注的是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任何一个地区的文化都要受制于自然环境,如气候、地形、植物、动物及相关的地理风物等。从文化生态的角度,不难发现所有文学作品中都留下了自然环境的印记,如湘楚文学、巴蜀文学无不含有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区域文学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地方自然环境对作家风格的塑造。
5.文化区
文化区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文化区亦被称为文化圈或文化地域,它体现了文化地理研究中最主要的内容。文化区是由共同文化属性所组成的地理区域,是与其他文化异质化或差别化的区域。换句话说,即在同一地区,某种单一的文化元素或多种文化元素与反映文化特征的各类景观杂糅在一起所呈现出的一致性特征。这些元素呈现在语言、艺术、民俗、宗教、社会组织结构、经济特点以及道德和伦理等方面,而这种不同地区盛行的文化特征正是区分文化差异的标准,由此形成了一种空间单位即文化区。[9]
文化区代表了本地区的显性和内隐的文化特征,其文化特质的标志之一就是文化区之间形成的差异性,而文化间的共同性同样也是文化特质不可或缺的另一重要因素。按照文化地理学的角度,中国文化区域主要分为齐鲁文化、秦晋文化、燕赵文化、关东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闽台文化、两湖文化、岭南文化、江西文化、巴蜀文化、云贵文化、青藏文化、新疆文化等区域。[10]每一种区域文化都产生着与之相匹配的文学作品,可以说,区域文化是作家的文学故乡,与作家有着血脉联系。
6.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或称文化综合,是指每种文化之间与整个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由于文化扩散,不同文化之间通过一定时空发生冲突、排斥、融合,最终逐渐趋于稳定。在整个拉锯和磨合的一体化过程中,就产生了文化整合。影响文化整合的主要因素除环境中的各自然要素外,还会受其他诸多文化要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中文化与经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和关系是影响文化整合的重要方面。[11]
文化的各要素在空间上错综复杂,因此文化地理学在研究文化地理要素时,不能忽视其他文化要素的作用。文化在空间地区的整合过程中,通过排他性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最典型的如客家文化,追根溯源,客家文化是在经过北人不断南迁的长期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整合现象。新疆的混血文化也是文化整合的一种表现,它对于作家创作的文化心理及文化精神等方面有直接的作用,体现于具体的文学作品中,则表现为明显的混合性文化特征。
7.景观
景观一词来自德语Landscape,这个词的普通含义即景色、风景。地理学家卡尔·索尔1925年将这个词引用到地理学里,并把“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景观又可分为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一个研究主题”,我们看到的一个地方的地理形态、水文状况、土壤特征、植物动物等都是自然景观,而文化景观则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通过人类活动而形成的。[12]文化景观更多的是由人为作用而形成的。文化景观除了可以看到的有形实物体外,还包括许多无形的存在于人类精神层面的产物,如宗教信仰、民族特征等。
迈克·克朗在《文化地理学》中认为景观绝非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群体意识的特征,它的形成反映并强化了某一社会群体的构成,通俗地说即“谁被包括在内谁被排除在外”;它反映了关于某个民族的观念、信仰和以此为代表的民族特征;代表了一种社会或文化信仰、实践和技术。因此,景观的形成是社会意识的忠实表达,社会意识反过来也通过景观得到巩固、强化和再生产。[13]
总之,文化地理学对于文化的研究保持了地理学的独特视角,强调通过空间思考文化,通过文化思考空间,扩大了地理学科的认知范围。
三 文化地理学与文学研究的维度
迈克·克朗在《文化地理学》中指出:“文学中充满了对空间现象进行描写的诗歌、小说、故事和传奇,它们体现了对空间现象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努力。”[14]文化地理学从空间的角度出发,关注文学中的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关注民族性格、风俗制度等方面,在文本的细读中阐释作品所蕴含的更深层的意义,探索文学作品独特的价值意义,而其中包含的是人与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自21世纪以来,文化地理学与文学的研究引起学者的高度重视,从中国古代文学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对文化地理学与文学相关的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探讨。
从文化地理学的视域下进行文学研究,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维度。
第一,空间对文学研究的影响,即对地域文学进行纵、横双时态的考察。严家炎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的总序中谈到“文学有地域性”,并指出了以往对文学地域性研究的不足:以往对于地域的理解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山川、气候、物产之类的自然条件上而对构成人文环境的诸般因素则相对忽视。在初民时代,自然条件对人和文学当然有重大的意义,但仅以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来断定地域对文学的影响显得过于狭窄、机械和肤浅,不易说明地域对文学影响的那些复杂、深刻的方面。地域对文学的影响是一种综合性的影响,更包括历史形成的人文环境的种种因素,确切地说,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实际上通过区域文化这个中间环节而起作用。即使自然条件,后来也是越发地与本区域的人文因素紧密联结,透过区域文化的中间环节才影响和制约着文学的。例如,该地区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而且越到后来,人文因素所起的作用也越大。[15]这段文字表明了文学研究的地域性因素应当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环境,还应当包含人文环境的诸多因素,如环境的变迁、文化、宗教等横向因素,所以从纵、横双时态去研究文学才能透析文学的本质。文化地理学对文学的研究正是从纵、横双时态去观照文学的发展,这种对空间维度的关注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范畴。
从文化地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的空间性,就是以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结合的形式,这种视域使文学研究的层面更加丰富而立体,可以充分展现出作家作品研究的个体性与综合性,也是构建一种时空并置的文学观念的新视角。
第二,文化地理环境对作家作品、作家地理分布的影响。作家的地理分布与文化地理环境因素互为双向影响。一方面,作家的出生地、生长地对作家作品的影响反映在文学的文体选择、文学风格等方面,另一方面,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又影响着作家的迁徙与人生轨迹的变化。
在文体选择方面,文化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作家选择文体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江南多诗文而北方多散文,自古因循至今。如魏晋南北朝的几部重要散体学术著作《水经注》《齐民要术》《洛阳伽蓝记》分别由来自北方的郦道元、贾思勰、杨衒之所著。而在诗词方面,江南的作家多生活在烟雨迷蒙的水乡,水草繁茂、气候温湿、山清水秀,诗情画意油然而生,因此南方作家多诗作的现象也是必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作家选择文体的影响也可略见一斑。
一个地方的文化地理因素对于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刘师培在《南北学派不同论》中系统讨论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南北差别,他说:“学术所被复以山国泽国为区分。山国之地,地土境瘠,阻于交通,故民之生其间者崇尚实际,修身力行,有坚忍不拔之风。泽国之地,土壤膏腴,便于交通,故民之生其间者崇尚虚无,活泼进取,有遗世特立之风。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16]梁启超在《近代学风之地理分布》一文中,研究魏晋以来地域文化之差异,他指出:“环境对于‘当时此地’之支配力,其伟大乃不可思议。”[17]特定的文化地理环境孕育出截然不同的作家风格,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各异的地域作家群体如山药蛋派作家群、东北作家群等都是与作家的文化地理环境不可分割的。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概论》一书曾说,文学家会在某个年代、某个地区集中而来,这个地区也会因人才会聚而扬名,同时,文化精英的簇聚还会促成文学、文化中心在该地域的形成。[18]文学家与其他社会族群相比,其生活轨迹的流动性明显较大,究其原因主要受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曾大兴对于这一点有明确的表述,凡富庶之区、京畿之地、文明之邦、开放之域往往是中国历代文学家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政治风向及环境所形成的政治气候、经济发展与凋敝所形成的经济环境、自然气候及地理环境的适宜与否,都与文人的聚散与分布有直接的关系,这些因素都以地理环境为基础。[19]然而,这些因素并不是决定文人去留的主要因素,文化的开放与收缩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即文化才是真正意义上最直接与最稳定的决定因素,它决定了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格局。也就是说文化中心决定了文学家的分布中心,文学家随文化中心迁移而动。[20]古往今来,文人迁徙并带着家族文化的基因在文学领域承传和旅行,形成了文化的传播与扩散,文化中心与文化区的分布往往反映了文学中心的变化。如鲁迅指出的:“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本籍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也,‘海派’亦非指上海人。梅兰芳博士,戏中之真正京派也,而其本贯,则为吴下。”[21]而文化中心地区文学的发达、作家的聚集都是在文化地理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
第三,文化地理环境对文学作品的精神文化向度的影响。文学作品的精神文化向度是文化地理环境作用下对作家的美学风格、文化精神等的体现。[22]
在美学风格方面,不同地域的文化圈或文化区产生了作家迥异的美学风格。文化地理环境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作家的个性、气质与审美心理,这种心理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被环境所强化乃至固化,循序不断地形成了作家在审美风格方面特有的和模式化的思维方式及审美观。如汪曾祺的作品归属于吴文化圈,受地域因素长久影响,作家的审美观和人生价值取向趋于与主流的疏离与散淡。不同的地域风格形成了作家在美学风格方面的差异,不同文化圈区成就了中国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中国当代文学的地域风格以樊星在《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一书中的概括最为精辟:“东北的神奇,西北的雄奇,中原的奇异,秦晋的悲凉,齐鲁的悲怆,楚地的绚丽,吴越的逍遥,巴蜀的灵气”。[23]
就文化精神方面而言,迈克·克朗指出地理学者通过文学作品中充满想象的描述意识到一个地域的独特风情和特有的“精神”,这些描述涵盖了对地区生活经历的分析,一些怀有地方情结的作家感同身受,在作品中描写了“对地区感的理解”。[24]从文化地理的视角对文学精神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作家的文化精神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民族宗教环境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诸多的文化因素构筑了作家的化精神与文化意识的内核,形成了作家作品不同的文化特征。如西部文化精神中流露出的文化结构既包括自然地理所形成的地域空间、自然条件,也包括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人文意识及其蕴含的生命、家园、孤独意识等。[25]
第四,文化地理与文学构成了互为镜像的关系。文化地理是文学写作的源头,它构成了文学的基本要素。是引发作家文学想象力的根源所在,作家们将地方的文化地理特征以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其文本中的文化地理描写便成为作家文学风格的注册商标,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此同时,文学地理因素在文本中还包含了一种精神地理的意义,它体现出一个地方的人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如鲁迅作品中始终以故乡绍兴为空间背景的写作,“S”城——绍兴虽是他创作的地理方位,但更多时候,还是“报仇雪耻之乡”的精神文化因素潜在的对他的影响,影响着他那辛辣、冷峻、刻毒和绝无恕道的文学风格和精神气质。
同样,文学作品也具有文化地理的基本属性,它对文化的扩散与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迈克·克朗指出,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完整的小说世界应该由位置、背景、场所、边界、视野等要素构成,这些都是小说具有的内在地理学属性。小说里的叙述者与读者占据着不同的地点和空间。任何一部小说均可能提供形式不同、甚至很有价值的地理知识,从对一个地区的感性认识到对某一地区和某一国家的地理知识的客观了解。[26]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地理因素不仅是作家受文化地理环境影响的结果,而且是形成读者对地方文化地理认识的窗口。因此,许多文学作品可以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作家描写的地方风土。诗歌、小说、散文等文本中都充满了文学对空间现象的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家对空间现象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努力。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地方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展现了各地的文化景观,成为人们了解地方的重要文本。如老舍作品中对北京从自然气候到胡同、到民俗景观的全方位描写,展示了鲜活的老北京文化地理特征,成为人们研究北京文化的有价值的文本,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学作品描述了文化区的基本要素,文学作品已不再简单地被视为对某些地区和地点的描述,更多的是文学作品中对文化地理的再创造,因此,文学作品为人们提供了作者理解世界的方式,它并不只是简单地对客观地理的描写,通过文学作品,我们沿着作者理解世界的方式来了解外部世界,各类地理景观,如民俗景观、建筑景观、情趣景观等通过文学作品得以广泛的展现。[27]
需要说明的是,文学与文化地理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互动的辩证的关系。一方面是地理环境对文学的作用或影响,一方面则是文学对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的作用或影响,所有的这些影响都可能体现为某些共性,隐含某些规律,二者互为观照。
综上所述,文化地理学与文学研究的四个维度基本涵盖了文化地理所关注的范畴,如空间、文化区、文化传播与扩散、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等内容,这些基本的要素渗透到了文学的方方面面,对于文学作品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文学作品所揭示的不仅是地理空间结构,它甚至还包括各种社会关系、文化生活方式以及经济情况等。从文化地理学的视域来解析文学表象之下的文化特征,这将会使我们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重新认识区域文学,认识我们的区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