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索伦部与满洲关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创新点、新档案和研究方法

(一)创新点

第一,从民族关系的视角,动态地研究索伦部与满洲的关系,考察清朝索伦部民族分化过程中满洲所起的作用,清入关前索伦部在满洲民族联合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第二,通过研究索伦部民族经济发展过程,厘清满洲进入之前,索伦部的民族边界;第三,注重民族意识的考察,研究满洲对索伦部民族意识变迁的影响,注重场景的变化,提出索伦部民族意识的多层次性;第四,注重民族精英对索伦部民族意识、民族命运的影响;第五,利用清代原始文献,展现清朝索伦部在对外战争和国内战争中的参战过程和所起的作用,总结战争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和清朝统一国家认同的方略;第六,对索伦部与满洲关系的性质、特点作出总结,对其民族关系作出客观评价。

(二)新档案

清代的满汉文档案是最具权威性的重要资料,近年来学术界整理出版了一些新档案,对本书有重要作用的,在此加以介绍。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编的《清宫珍藏海兰察满汉文奏折汇编》[79]是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132万件朱批奏折和录副奏折中挑选出的海兰察的奏折286件,其中正件247件,附件38件,上谕1件,时间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奏折涉及海兰察一生的主要军事活动,包括征金川土司、平甘肃起义、平台湾起义、抗击廓尔喀入侵。高宗频繁加赏,海兰察被誉为乾隆朝“武臣之冠”。这些奏折是窥测清朝君臣互动,君主对少数民族精英领袖笼络的珍贵材料。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鄂伦春民族研究会编的《清代鄂伦春族满汉文档案汇编》[80]收录了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至宣统元年(1909)二月二十六日200多年间有关清代鄂伦春族的咨文、奏折等满汉文档案资料311篇。档案来自《内阁满文俄罗斯档》《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宫中汉文朱批奏折》。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学会、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民族博物馆编的《清宫珍藏达斡尔族满汉文档案汇编》[81]共收档案805件,从康熙四年(1665)到宣统二年(1910)跨度为245年。包括正件628件、附件177件,其中满文档案444件、满汉文合璧档案95件、汉文档案89件。其来源为户部、兵部、理藩院、军机处、黑龙江将军、伊犁将军和皇帝,按种类分为题本、朱批奏折、录副奏折、议副档、上谕档和寄信档。其内容为清代达斡尔族迁徙、设置、贡貂、狩猎、出征、生活等方面事宜。

贺玲主编的《中国新疆历史文化古籍文献资料译编》第37卷《锡伯族》[82]中收录的汉文文献大多为清朝档案、奏折,如《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军机处满文月折档》《军机处满文上谕档》《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军机处汉文录副奏折》《军机处满文寄信档》等,史料价值珍贵,皆为此前没有出版的档案。索伦兵与锡伯兵从东北迁到新疆,常年生活在一起,有驻卡、放牧、巡边、行围、操练、查揖盗贼之职责,因此锡伯文献中有大量对索伦兵的记载,不可或缺。

贺玲主编的《中国新疆历史文化古籍文献资料译编》第40卷《索伦》[83]是专门对迁入新疆的索伦兵进行的资料汇编,包括清代历朝实录、《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军机处满文月折档》《筹办夷务始末》《平定准噶尔方略》《平定陕西甘肃新疆回匪方略》等,满文档案的翻译弥足珍贵,对索伦兵在清代新疆统一过程中的行为和作用的考察具有重要价值。

《达斡尔资料集》编辑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黑龙江省档案馆编的《达斡尔资料集第九集档案专辑》[84]所收档案从康熙二十四年(1685)到1938年,这些档案来自索伦达斡尔总管衙门、布特哈总管衙门、布特哈副都统衙门、西布特哈总管公署、布西设置局、黑龙江将军衙门、黑龙江副都统衙门、黑龙江省公署、龙江道道尹公署等机构。

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编的《黑龙江少数民族(1903—1931)》[85]所收档案以清末民初鄂伦春族为主,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为辅。

郝建恒等译的《历史文献补编——十七世纪中俄关系文件选译》[86]是根据1846—1875年出版的《历史文献补编》12卷俄国史文件集,选译的材料,内容涉及俄罗斯封建帝国的内政、外交、军事、贸易等情况,共计76件。从哥萨克侵略活动、中俄雅克萨之战、尼布楚谈判签订条约、早期中俄贸易的诸多史料中,从俄国人的记载中,可以考察索伦部与沙俄的接触情况,更可贵的是可以观察索伦人的民族意识。

刘民声等编的《十七世纪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史资料》[87]辑录17世纪30—80年代中俄两国在黑龙江流域互动的资料,达斡尔人、雅库特人、通古斯人处在沙俄与清朝两大势力之间,各民族的意识变化、政治选择、经济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三)研究方法

索伦部属于北方少数民族,研究少数民族历史要广泛利用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开阔眼界、扩大思路,形成科学准确的认识和观点。

本书主要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对史料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分析、综合比较,重点运用各种档案、实录、正史、方志及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为指导,史论结合,研究清朝索伦部与满洲的关系。同时采用了人类学、民族社会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注重民族分化过程、民族意识的考察,从多种角度解释历史。采取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微观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宏观地综合性的研究。同时注重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实地印证历史文献的记载,并考察民族经济发展、风俗习惯和心理素质的时代变迁。


[1] 中共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08页。

[2] (清)魏源:《圣武记:附夷艘寇海记》,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13页。

[3] (清)魏源:《圣武记:附夷艘寇海记》,第17页。

[4] 孟希舜:《达斡尔族志略初稿》,《达斡尔资料集》编辑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编:《达斡尔资料集》(第二集),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页。

[5] 参见邸永君《民族学名家十人谈》,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63—65页。

[6] 邸永君:《民族学名家十人谈》,第66页。

[7] 李大龙:《自然凝聚:多民族中国形成轨迹的理论解读》,《西北师大学报》2017年第3期。

[8] 李大龙:《对中华民族(国民)凝聚轨迹的理论解读——从梁启超、顾颉刚到费孝通》,《思想战线》2017年第3期。

[9] 参见李大龙《阐述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视角、理论与方法》,《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10] 李大龙:《从夏人、汉人到中华民族——对中华大地上主体族群凝聚融合轨迹的考察》,《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1期。

[11] 钟焓:《重释内亚史——以研究方法论的检视为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页。

[12] 姚大力:《不再说“汉化”的旧故事——可以从“新清史”学习什么》,《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5年4月5日。

[13] 汪荣祖:《为新清史辩护须先懂得新清史——敬答姚大力先生》,《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5年5月17日。

[14] 参见杨念群《新清史与南北文化观》,汪荣祖主编:《清帝国性质的再商榷:回应新清史》,台北“中央大学”出版中心2014年版,第68页。

[15] 参见姚大力《不再说“汉化”的旧故事——可以从“新清史”学习什么》,《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5年4月5日。

[16] 汪荣祖:《汪荣祖再答姚大力:学术批评可以等同于“打棒子”吗?》,《澎湃新闻·私家历史》,2015年6月21日。

[17] 姚大力:《“新清史”之争背后的民族主义——可以从“新清史”学习什么》,葛兆光等《殊方未远:古代中国的疆域、民族与认同》,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305页。

[18] 葛兆光:《历史中国的内与外——有关“中国”与“周边”概念的再澄清》,中文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10页。

[19] 汪荣祖:《汪荣祖再答姚大力:学术批评可以等同于“打棒子”吗?》,《澎湃新闻·私家历史》,2015年6月21日。

[20] 汪荣祖:《为新清史辩护须先懂得新清史——敬答姚大力先生》,《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5年5月17日。

[21] 汪荣祖:《汪荣祖再答姚大力:学术批评可以等同于“打棒子”吗?》,《澎湃新闻·私家历史》,2015年6月21日。

[22] 参见钟焓《清朝史的基本特征再探究——以对北美“新清史”观点的反思为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0页。

[23] 刘新成、邹兆辰:《一个中国学者对世界历史的思考——刘新成教授访谈录》,《历史教学》2005年第10期。

[24] 王伟光主编:《新大众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96页。

[25] 王伟光主编:《新大众哲学》,第425页。

[26]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9年9月27日。

[27] 李大龙:《试论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的分期与特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第3期。

[28] 张博泉:《中华一体的历史轨迹》,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607页。

[29] 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0] 吕光天、古清尧编著:《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各族与中原的关系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1] 周喜峰:《清朝前期黑龙江民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 定宜庄:《清代八旗驻防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33] 定宜庄:《清代八旗驻防制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4] 参见定宜庄《清代八旗驻防研究》,第79页。

[35] 参见定宜庄《清代八旗驻防研究》,第82页。

[36] 参见定宜庄《清代八旗驻防研究》,第116页。

[37] 孙守朋:《汉军旗人官员与清代政治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38] 李治亭:《康熙朝处理三藩问题辨》,《李治亭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2页。

[39] 孙守朋:《汉军旗人官员与清代政治研究》,第141—142页。

[40] 孙守朋:《汉军旗人官员与清代政治研究》,第147页。

[41] 孙守朋:《汉军旗人官员与清代政治研究》,第148页。

[42] 孙守朋:《汉军旗人官员与清代政治研究》,第158—159页。

[43] 孙进己、冯永谦总纂:《东北历史地理》(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44] 韩狄:《清代八旗索伦部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45] 金鑫:《八旗制度与清代前期索伦达呼尔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46] 刁书仁:《清代八旗驻防与东北社会变迁》,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47] 徐凯:《满洲认同“法典”与部族双重构建:十六世纪以来满洲民族的历史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14页。

[48] 潘洪钢:《清代八旗驻防族群的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49] 潘洪钢:《清代八旗驻防族群的社会变迁》,第465页。

[50] 《清代方略全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51] 色尔衮,达呼尔底音氏,黑龙江正黄旗人。乾隆五十年(1785),由打牲兵袭佐领。五十六年(1791)五月,上幸木兰举行秋狝,校射,赏戴花翎。十月,随大学士公福康安进剿廓尔喀,屡著战绩。五十七年(1792)六月,以收复济咙,在事有功,赏强谦巴图鲁名号。八月,进攻热索桥,夺取碉卡,补额外总管。六十年(1795),迁副总管。嘉庆二年(1797),川陕楚三省教匪不靖,色尔衮随参赞大臣德楞泰赴陕剿办。三年(1798)三月,升协领。四年(1799)二月,升总管。五年(1800)闰四月,以军营出力,赏加副都统衔。七年(1802),得旨:色尔衮督率兵勇尽力穷追,奋勇可嘉,著在乾清门侍卫上行走。九年(1804),以三省肃清,下部优叙。九月,授阿勒楚喀副都统。十年(1805)奏:吉林各城俱设前锋,惟阿勒楚喀地方未设,请添设前锋十六名。允之。十一年(1806),充伊犁领队大臣。十四年(1809)十月,召来京,调镶蓝旗蒙古副都统。十五年(1810)二月,调伯都讷副都统。八月,复调阿勒楚喀副都统。十八年(1813)九月,河南教匪李文成倡乱,陷滑县城。上命色尔衮偕副都统德英阿驰赴军营协剿。赏加都统衔。先换头品顶带,并给云骑尉世职。二十四年(1819),调黑龙江副都统。寻命以都统衔充呼伦贝尔办事大臣。道光七年(1827),因病陈请开缺,得旨:色尔衮著原品休致,赏给全俸以养余年。十三年(1833)卒。子明晋,世袭佐领。凌晋,公中佐领。灵珠,副总管。珠勒格善,二品荫生,二等侍卫。孙济克济克扎布,世袭佐领兼一云骑尉。(《清国史·嘉业堂钞本》第8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大臣画一传档次编,卷九十九,第534—536页)

[52] 杨茂盛:《中国北疆古代民族政权形成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第2—3页。

[53] 杨茂盛:《中国北疆古代民族政权形成研究》,第25页。

[54] 秋浦:《鄂伦春社会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55] 赵复兴:《鄂伦春族游猎文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6] 都永浩:《鄂伦春族 游猎·定居·发展》,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57] 韩有峰:《黑龙江鄂伦春族》,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版。

[58] 秋浦等:《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中华书局1962年版。

[59] 孔繁志:《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60] 孔繁志:《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文化变迁》,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61] 谢元媛:《生态移民政策与地方政府实践——以敖鲁古雅鄂温克生态移民为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2] 波·少布:《黑龙江鄂温克族》,哈尔滨出版社2008年版。

[63] 沈斌华、高建纲:《中国鄂温克族人口》,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4] 吴守贵:《鄂温克人》,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65] 吴守贵:《鄂温克族社会历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66] 吴守贵:《鄂温克历史文化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67] 景爱:《达斡尔族论著提要》,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68] 孟志东:《云南契丹后裔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69] 郭布勒·巴尔登:《新疆达斡尔族》,天马出版社2005年版。

[70] 刘金明:《黑龙江达斡尔族》,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版。

[71] 沈斌华、高建纲:《中国达斡尔族人口》,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2] 丁石庆:《达斡尔语言与社会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3] 滕绍箴、苏都尔·董瑛:《达斡尔族文化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

[74] 滕绍箴、苏都尔·董瑛:《达斡尔族文化研究》,第19页。

[75] 滕绍箴、苏都尔·董瑛:《达斡尔族文化研究》,第36页。

[76] 景鄂海、巴图宝音编著:《中国达斡尔族史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77] 孟志东主编:《中国达斡尔族通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18年版。

[78] [俄]史禄国:《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9]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编:《清宫珍藏海兰察满汉文奏折汇编》,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8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鄂伦春民族研究会编:《清代鄂伦春族满汉文档案汇编》,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8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学会、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民族博物馆编:《清宫珍藏达斡尔族满汉文档案汇编》,辽宁民族出版社2018年版。

[82] 贺玲主编:《中国新疆历史文化古籍文献资料译编》第37卷《锡伯族》,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文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83] 贺玲主编:《中国新疆历史文化古籍文献资料译编》第40卷《索伦》,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文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84] 《达斡尔资料集》编辑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黑龙江省档案馆编:《达斡尔资料集第九集档案专辑》,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85] 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编:《黑龙江少数民族(1903—1931)》,哈尔滨内部出版1985年版。

[86] 郝建恒等译:《历史文献补编——十七世纪中俄关系文件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87] 刘民声等编:《十七世纪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史资料》,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