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全球化视野中的日本漫画
日本国内每年漫画的销售总额都在50亿美元左右,大概相当于整个欧洲漫画销售总量的十倍。然而,在过去的十年间,日本和西方都意识到,大批青少年迷恋漫画、动画、电脑游戏和相关产品。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文化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到了21世纪,日本文化出口迅速崛起,如今达到与美国文化出版不相上下的地步。
《神奇宝贝》原本是任天堂开发的游戏产品,因大受欢迎,1997年推出电视版动画,配合了电玩、卡片与动画后,《神奇宝贝》以黄色皮卡丘为代表,成为世界范围内被关注的“POKEMON”。截止到2001年4月,有61个国家和地区播放过其系列作品。1999年《神奇宝贝:超梦的逆袭》在美国首映就创下1000万美元的票房,令世界动漫大战的翘楚迪士尼都深感危机来临。
《神奇宝贝》是日本动漫进入世界视野的里程碑式作品。二战后,日本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作为经济实体已经被全世界所认可,但日本变身为文化大国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慢慢呈现出来的,虽然其中也不乏流行音乐、电视影集、文学作品,但其中最重要的元素仍是动漫产品。虽然1963年日本动画《原子小金刚》在美国上映,随后在西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放映,但日本动漫真正被纳入全球化的视野,则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
首先是美国,美国漫画的开拓者要数芝加哥第一漫画公司和加州艾克利普漫画公司、漫威漫画公司。1988年漫威漫画公司引进了大友克洋的漫画《阿基拉》后,好评如潮,为习惯迪士尼模式的美国受众注入了新鲜的空气。这部漫画从真正意义上俘虏了大批西方青年。《阿基拉》在西方受到接纳和欢迎还因为它属于“赛博朋克”科幻派小说,大友克洋认为早期的科幻小说家横沟正史的小说才是他灵感的来源,其作品中那些“新人种”,能够通过变异适应反复无常的生存环境。在法国、比利时和德国,《阿基拉》都深受欢迎,后来又凭借电影的宣传攻势,一时间风靡全球。随后,1995年由漫画家土郎正宗原作、押井守指导的动画作品《攻壳机动队》由于其大胆的想象、内容的丰富、特技的高超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日本动漫的热潮。《七龙珠》也在美国掀起热潮,美国还翻译出版了日本动漫画的综合杂志,如Protoculture Addicts等。美国漫画家开始模仿日式漫画的版式和风格,比如对“状声字”的用法、对开页面设计和页数的规范。西方迫切需要能够画日式漫画的艺术家,看到漫画爱好者对自己的出版物反馈冷淡时,漫威公司极力鼓吹其作品具有“日本风韵”。但是这些漫画只是日本漫画人物形象的复制品,并没有日式漫画所注重的节奏和心理刻画,仅仅是一种“伪日本漫画”。
其次是欧洲,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各国都掀起了喜爱日本动漫的风潮。“清谷信一依据语系将欧洲分为三区来讨论日本动漫画在欧洲的情形:第一区是法国、比利时与瑞士等法国圈;第二区是意大利、西班牙与希腊的拉丁语圈;第三区是英国、德国与北欧的日耳曼语圈。”[7]20世纪80年代欧洲电视台由国有转向民营,为日本动漫文化的大量涌入奠定了政策许可的背景。第一区以法国为代表,日本漫画单行本非常畅销,而第二区流行的是动漫期刊,第三区比如英国由于政策规制的影响,还是将日本动漫视为“儿童节目”,因此引进的类型比较单一。法国是欧洲国家中最早接纳日本动漫的先锋国家,《七龙珠》《美少女战士》深受法国民众欢迎。意大利成立了《宇宙战舰大和号》的同好俱乐部,日本动漫杂志《动漫英国》开始在英国刊发,德国发行的《七龙珠》漫画书销量高达150万册。
日本漫画吸引了不同国家中特立独行的人群,西方的读者更喜欢阅读日本原版的漫画,因为作者手写的如状声字之类的拟声词就是日本动漫的特色,而从右向左的日本阅读方式也区别于其他书籍,这样彰显了漫迷世界的纯粹性。正如法国出版商雅克格雷纳所说:“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看电视、玩游戏,而不是看漫画书,靠日本漫画和它们快节奏的叙事,我们能够赢回广大的青少年。如果有人反对这一点,那么我个人更愿意看见孩子们在漫画书店派对,而不是在电子游戏厅。在西方,日本漫画不仅仅只是男孩子们的专利,同时它们还吸引了少女们。这些女孩子是一个巨大的漫画消费群体,而美国的出版商们却完全放弃了她们。东京流行出版社专门为这个群体打造了翻译的少女漫画,现在他们70%的读者是十一岁到十七岁的女孩。”[8]
再次是亚洲,80年代的东亚是日本动漫盗版传播的黄金时代。在中国大陆,延续到90年代都可以视为“盗版传播时代”,尤以盗版漫画书与VCD为主。大街小巷的漫画租书店、盗版漫画碟片售卖店是当时少年文化中的一道风景,盗版的动漫资源已经成为“80后”一代的童年珍贵记忆,而这一代人将对动漫爱好的热情带入了成年阶段。除了中国大陆之外,1980年台湾地区盗版放映电视动画《小叮当》,香港的八家盗版公司生产了大约8种不同版本的《机器猫》。90年代的亚洲,哈日是在青少年中普遍流行的社会风潮。盗版的漫画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泰国都随处可见,中国流行的是热血少年系的动漫和竞技体育类的动漫,中国台湾地区的盗版日本流行漫画而制造的合集《少年快报》创造了一周23万本的惊人销量,中国香港是动漫产业发达的地区,日本漫画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而泰国漫画的书店里同样盛行的是日本动漫作品。虽然日本地处亚洲,可是除了日本之外,在21世纪以前,亚洲没有自己的动漫产业,都是零星的作为日本动漫加工区域而出现的。这种情况,直到韩国依靠游戏产业跻身为世界第三大动漫产业实体才得以改变。
诚然,日本漫画对全球出版社产业的影响举足轻重,但是同样不能忽视的是,日本漫画也杂糅了其他国家的绘画风格,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漫画”不可能是单一的元素。有研究者认为日本漫画是“日本之魂、西方之术”的“和魂洋才”的结晶。从美国流行的日本漫画可以看出,美国漫迷不喜欢过于日本化的作品,即那些过于卡通或者娇小可爱的典型日式风格。相反,更倾向于接受白土三平的《卡姆依传》和《带子雄狼》这类风格硬朗、暴力元素较多的作品。20世纪70年代之后,法国漫画的绘图美学、新浪潮电影都影响了日本漫画创作。日本漫画家松本大洋认为美国漫画风格酷魅且强烈,欧洲漫画带有很强的学院派气息,日本漫画幽默可爱,将这三者融合,方能成就真正的“世界漫画”。日本的三大漫画出版社之一的讲谈社,从西方引进了漫画家,并不是希望这些漫画家能够学习或者模仿日本元素,相反,他们需要这些外国艺术家新奇、大胆的创新元素,来丰富日本的漫画创作。“艺术家们把日本漫画、欧洲漫画、美国漫画和其他地方的漫画杂糅到一起,其结果并非铸就了一种单一的世界风格,相反,他们看上去正在打造一种具有后帝国主义的、跨越国界的‘世界漫画’文化。”[9]
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漫画从日本国内出口到欧美国家除了文化保护政策上的壁垒之外,还存在着技术的鸿沟。一方面,日本漫画作品通常为连载,篇幅很长,翻译上会耗费较多的人力;另一方面,画格需要重新编排,以适应不同国家读者的需求,如将从右到左改为从左到右。如果仅仅颠倒左右顺序,人物说话的流程就无法对接。在这种情形之外,日本动画成为替代漫画率先进入全球视野的文化类别。出口日本动画不需要做复杂的改版,只要为动画片取个新名字、配上音,删除暴力画面以符合国外对内容的规定就行了。当然,动画节目的播出抑制了漫画的消费,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少年收看《铁臂阿童木》《铁人28号》《骇速快手》,但没有漫画阅读。1980年底,《铁臂阿童木》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播出宣告中国受众观看日本动漫的起始。这部根据手塚治虫的同名漫画演绎的黑白动画片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直接开启了日本动漫在中国电视传播的时代,随后《聪明的一休》、《机器猫》、《森林大帝》和《灌篮高手》等一大批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日本动画片陆续引进中国,成为无数中国动漫爱好者美好的童年记忆。这些动画片都是由漫画作品改编的,也奠定了日本漫画大国的世界地位与产业基础。国内观众最先接触到的都是动画版,但在日本,漫画才是这些成功的动画作品的源泉。
日本动漫的全球化事实上改变了世界上很多国家把漫画当作“雕虫小技”的看法。传统中国漫画长与幽默讽刺或者经典文本的动漫化有关,美国的漫画更多适合低龄受众,中国香港地区的漫画则与低俗、暴力与色情紧密联系起来。相较于迪士尼动漫产业的程式化与商业气息,日本动漫以其精致的画风、精彩的情节、全龄的观照打破了动漫为儿童创作的窠臼,正如专门为日本动漫创造的英语词汇“Manga”一样,日本动漫成为大和精神的象征、文化产业的代表,更是将全世界漫迷紧密联系起来的文化瑰宝。
[1] 陈仲伟:《日本动漫画的全球化与迷的文化》,唐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2] 陈仲伟:《日本动漫画的全球化与迷的文化》,唐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3] 杨伟:《日本少女漫画中的女性主义想像》,《日语学习与研究》2016年第3期。
[4] [英]保罗·格拉维特:《日本漫画60年》,周彦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81页。
[5] [英]保罗·格拉维特:《日本漫画60年》,周彦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98页。
[6] [英]保罗·格拉维特:《日本漫画60年》,周彦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119页。
[7] 陈仲伟:《日本动漫画的全球化与迷的文化》,唐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8] [英]保罗·格拉维特:《日本漫画60年》,周彦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155—156页。
[9] [英]保罗·格拉维特:《日本漫画60年》,周彦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1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