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忽悠慕容复替我打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6章 横练四境

……

还施水阁虽然号称网罗天下武学,但慕容家只知搜集,却不通存贮。

水心修建书阁一味追求格调与雅致,却不管水汽潮湿对书籍贮藏会产生多大影响。

几百年下来,阁中典籍霉的、烂的、朽的、破的,隔不了几年便得清理出去一批。

能重修的重修,不能重修的就着人誊抄,实在连字迹都看不清的,那或丢或烧也没什么人理会了。

正因如此,慕容复才没把一本无名残册当回事,可以随意处置。

这当然更合赵令甫心意,道谢时都多几分真诚。

怀揣着这本《十三太保横练》离开还施水阁,回到自己的房间。

静坐在书案前,先将那外洗方、外敷方和药浴方仔细在心中回忆默诵一遍,确保一字不差仍记得牢靠,这才翻开横练秘籍。

虽失了开篇两页,不见完整总纲,但纲目中余下的寥寥几行字,却仍显霸道刚猛之雄意:

“……骨若精钢,力贯九牛,皮如老象,筋似虬龙,气血为薪,筋骨为炉,以力破巧,以刚克柔……”

短短几句,言尽了十三太保横练之精要!

赵令甫不禁心生憧憬、情绪愈发高涨。

页往右翻,便是真正的修炼法门了,功法由浅入深共分四个阶段:

一曰“熬筋”、二曰“锻骨”、三曰“淬皮”、四曰“活血”!

伸筋拔骨固本培元乃是习武之基,所谓“熬筋”也是同理,伸拉之间磨炼筋脉韧性。

与后世常说的“拉韧带”,竟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样存在劈叉、下腰、开肩、压腿之类的修炼方法,旨在最大限度地开发筋腱的柔韧性与延展性。

少年人筋骨未坚、元气未固,正是“熬筋”的好时候,开关节、活经络,有利于生长发育。

其次是“锻骨”和“淬皮”,这两样却不急,也是因为少年人筋骨还未长成,不宜因修炼而损耗骨血元气,所以忌练力、忌受伤。

所谓“锻骨”,便要练力,比如负重、举石锁、挑石担。

年少时这些练的多了,损耗了骨血,骨头固然可以变硬变结实,但再想拔高可就难了。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孩子亏力不长个”!

至于“淬皮”也是同样的道理,练起来需以抗击打为主,自然要等体魄健全了才好走这一步。

过早修炼这些,耗损的还是自身根基,属于拔苗助长,有害无益。

最后一样“活血”倒是很有意思,据赵令甫自己用后世知识来理解,大概目的是提高细胞活性、增强机体的造血与凝血功能。

直观表现出来,就是精力与体力会恢复得比常人更快、伤口更容易愈合。

赵令甫想象了一下自己把这门横练功夫练到大成境界,说不定到时候随手用刀在皮肤上剌一道口子,血还没流出来呢,伤口就愈合了。

也不对!

若果真大成,刀枪不入,恐怕想剌出口子都难!

一想到自己可以成为那种筋强骨壮、皮肉如革的横练高手,赵令甫就忍不住地兴奋与期待起来。

甚至立刻就要开始“熬筋”!

可忽然想起眼下是在慕容家,自己的一举一动都瞒不过慕容复的耳目,岂能如此得意忘形?

但转念又一想,这本秘籍可是慕容复亲手“送”给自己的,若是到手之后反而毫无反应,岂不是欲盖弥彰?更容易惹人怀疑?

赵令甫头脑渐渐清晰,手捧秘籍看得愈发认真,时而蹙眉时而欢喜。

一时兴起,还要仿照书中练法试上几个动作。

孩童的身体柔韧度本就远胜成年人,赵令甫此前虽未练过,但下腰、劈叉竟也不觉得多难,当真是一种新奇的体验。

正如他所预料的一样,他的这些反应和举动很快就一字不落地传到了慕容复的耳朵里。

只换来后者摇头嗤笑一声,却也不曾多说什么。

接下来的几日都没发生什么新鲜事,赵令甫开始乖巧地向表兄学习,早上闻鸡而起。

慕容复修炼家传武学时,他就跟在旁边打太祖长拳,且练拳前后均以十三太保横练中的“熬筋”技法热身或放松。

练完功便陪姨母一块儿用早食,再说说话聊聊天。

下午慕容复读兵书时,赵令甫又巴巴地凑过去,守在旁边安静地研究棋谱。

等前者做完了当日功课,还会过来虐他两盘,赵令甫也乐此不疲。

就这般在参合庄上住过一旬,待陪姨母过完了上元佳节,他才终于归去。

“外面风寒,表公子怎么出来了?”

公冶贞如今对赵令甫的态度已经有了明显转变。

刚被慕容老爷派来这位表公子身边时,他是带着保护与监视的命令来的,所以并无什么亲近可言。

哪怕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也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与使命。

但此番回返参合庄,亲眼目睹了赵令甫与慕容夫人以及慕容公子相处和谐之后,他才忽然开始怀疑自己对慕容老爷先前的命令是不是理解有误。

慕容老爷神龙见首不见尾,他眼下还无处求证,只是对赵令甫的态度到底软了不少。

赵令甫也是个敏锐细致的人,自然能感受到这里面的细微差别。

上到船头,任江风胡乱吹着,岸边的景色一点点变得清晰起来。

“不妨事!今日这样好的天气这样好的景色,若困在船舱里岂不辜负了?”

这倒是实话,今年年节里多是风雪,直到今日才开始放晴。

“贞四哥现在也是好不容易回燕子坞一趟,怎么没趁着机会回赤霞庄看看?”,赵令甫随口一问。

“几位兄长各有重任、四处奔波,贞便是回去了也不得团圆,又何必折腾?”,公冶贞随口一答。

赵令甫点了点头,没再多说。

船只很快转进胥江,横塘船场已初见轮廓。

想着许久不见忠伯,赵令甫便道:“贞四哥,烦请去知会一声,就说在横塘船场靠岸停一停。”

作为一个“情报工作者”,公冶贞自然知道横塘船场是王家的产业,所以也没多问,只依言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