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新诗韵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与押韵相关的基本概念

为了理解押韵和韵书编纂的内涵,我们有必要阐释一些与押韵有关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是理解诗歌押韵的钥匙,也是诗歌押韵实践和押韵理论的重要成果,更是音韵学和语音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正音:正音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标准音,即正确的读音,常常与方音或讹音相对;一是指纠正人们的错误读音,使人们说的话或写的文章符合标准音或正确的读音。

审音:是指对共同语音系或某个方言音系进行审定,明确该音系的构成成分和音节组织,对有异读的语素或词予以规范,保证音系的单一性和规范性。审音由于是人为干预音系,有时会出现审音不正确的现象。

元音:人类语言中的一类音素,是指发音时,声波不受发音器官的阻碍而声带颤动的音素,如 [ɑ] [u] [i] 等类;元音也可以连续发出,构成复元音,如 [ui] [ɑi] [uɑi] 等。元音是音节中响亮的成分,每一个音节一般都要有元音,如普通话的ɡɑo(高)、ɑo(袄)等。

辅音:人类语言中的一类音素,是指发音时,声波受到发音器官的阻碍,声带颤动或不颤动的音,如b、k、x、l等类。辅音也可以连续发出,构成复辅音,如 [sp] [pl] 等。辅音与元音一起构成人类说话的基本单位——音节,如普通话的jiɑ(家),但是有的音节可以没有辅音,如普通话的yɑ(鸭)等。

音节:人们言语活动时,说出来的最基本的语音单位就是音节,如mā mā(妈妈),就是两个音节。音节一般由辅音和元音构成,如 tiān (天)、hǎi(海);有的音节只有元音,如ā(啊)等。汉语的音节还有声调。声调不同,意思往往也不一样,如 tiān(天)、tián(田)、tiǎn (舔)、tiàn(瑱)。很多语言的音节没有声调,音高不起作用,如英语的mɑn [mæn](男人),音高无论怎么变化,都不改变意义。

音位:在一个语言(或方言)系统中,人们所能发出来的音素可以有很多,但是并不是所有音素都有区别词义(语素义)的功能。比如,北京话里“哥哥”读作 [kɣɡɣ],后一个字读浊声母,但是它跟前一字的[k] 并没有对立,不区别意义,读成前一字的 [k] 也不会有任何理解上的问题,因此,[k] [ɡ] 在北京话里就构成了一个音位。一般来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素是不是同一音位,要看它们是否读音近似,出现的位置是否互补,具备读音近似、位置互补而又不区别意义的就可以归纳为一个音位。

韵母:汉语的一个音节除掉开头的辅音(音节开头的辅音称为声母),剩下的就是韵母。如果音节开头没有辅音,那么这个音节就是只由韵母组成的音节。如普通话的 ji(鸡)、zhɑi(债)、zui(最)、zhɑnɡ(张)、ɑn(安)里的i、ɑi、ui、ɑnɡ、ɑn就是韵母。

韵头(介音):也叫介音,是声母和韵基(韵腹或韵腹+韵尾)之间的成分,如现代汉语的jiɑn、duɑn、juɑn里的i、u、ü([y])就是介音。汉语中有的音节的韵母没有介音,如dɑn、zhɑo等。韵头不参入押韵行为。

四呼:汉语韵母的韵头各不相同,可分为开、齐、合、撮四呼。以普通话为例:没有韵头,开头就是主要元音的叫开口呼,如ɑo、ou、e、ei等;开头是-i-(含i做韵母)的叫齐齿呼,如iɑn、i等;开头是-u-(含u作韵母)的叫合口呼,如uɑn、u等;开头是-ü-的(含ü作韵母)叫撮口呼,如üe、ü等。

韵腹:韵母中最响亮的那个元音叫韵腹,语音学上叫主要元音。一般来说,一个韵母当中,如果有多个元音,开口度比较大的那个元音就是韵腹,如普通话的iɑo [iɑu] 里的ɑ、ou [əu] 里的o([ə])。

韵尾:有的韵母中韵腹后面还有其他语音成分,可以是元音,也可以是辅音,这样的语音成分叫韵尾,如普通话的ɑi、en、onɡ里的i、n、nɡ;有的韵母韵腹后面没有其他语音成分,也就是没有韵尾,如iɑ、uo、i、u等。

韵基(韵身):也叫韵身,由一个韵母的主要元音和韵尾构成;如果没有韵尾,韵腹就是韵身。介音不是韵基的成分。如普通话的iɑn、uɑi、iɑ里的ɑn、ɑi、ɑ就是韵基。韵基是押韵的基本单位,一般来说,韵基相同的韵母都可以押韵,如普通话的ɑn、iɑn、uɑn、üɑn,它们的韵基都是ɑn,因此这些韵母的字,都可以互相押韵。

韵:韵本是一个诗歌创作手法的概念,是指在诗歌的某些句子的末尾用上韵基相同的字这一艺术行为,合韵称为“韵”,不合韵称为“不韵”。后来,韵也可指称押韵的单位,人们把可以一起押韵(韵基)的字汇集在一起,称为一个韵,有时称为一个韵部。中古时期因为押韵强调声调的区别,因此,那个时期编纂的韵书划分的韵(韵部)一般区分声调,同一个韵基的字因声调不同称为不同的韵,可称为“以调统韵”,如《切韵》的“东董送屋”就是四个韵,“咍海代”是三个韵。有时为了指称方便,可以把韵基相同声调不同的韵部,称为一个韵系,如“东董送屋”称为“东韵系”、“咍海代”称为“咍韵系”。不强调分调押韵时代编纂的韵书,划分的韵部常常不包括声调,如《中原音韵》《中华新韵》等。《中原音韵》十九韵就没有区分声调,如东钟、江阳……当然韵部内部的韵字还是可以划分声调的,可称为“以韵统调”。

韵部:有时也简称为“部”,与“韵”同。

韵辙:韵辙与韵部意思相同。

押韵:诗歌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段。押韵,又称压韵,就汉语诗歌来讲,一般是指,在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位置上,都使用韵基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基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宽韵:字数多的韵部叫宽韵。欧阳修《六一诗话》:“圣俞戏曰:‘前史言退之为人木强,若宽韵可自足,而辄旁出;窄韵难独用,而反不出,岂非其拗强而然欤?'”如平水韵系统的四支、一先、七阳、八庚韵;十三辙系统的发花、一七辙等都是宽韵。

中韵:字数中等的韵部,如平水韵系统的三江、九佳、三肴、十五咸;十三辙系统的波梭、怀来辙。

窄韵:字数少的韵部叫窄韵,如平水韵系统的五微、十二文、十五删等韵;《中原音韵》系统的“支思韵”;十三辙系统的乜斜辙。

险韵:字数特别少的叫险韵,如平水韵系统的十三元、十四寒、二冬、十灰等。

严韵:严格按照同一个韵部选择韵字押韵,这种押韵方式称为用严韵。严韵就是韵基相同的韵。严韵不同于窄韵,它强调的是要严格按照韵部押韵,不能跟其他韵部通押,即陆法言所谓“本韵自足”。

通韵:相近的韵部的韵字如果可以押韵,这些韵部之间互称为通韵。如平水韵系统的一东/二冬、四支/五微、十四寒/十五删等可通押。通韵是有条件的,不是任何韵部都可以押韵。也有人把“通韵”理解成通行的韵,这不是押韵的术语。

韵书:韵书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工具书形式,它是先将汉字字音的韵母系统予以分韵后编排而成的字书。这种字书一般以韵为统领,同一韵内再按音节的不同归纳韵字。有的韵书的韵字有注解,如《广韵》;有的韵书的韵字没有注解,如《中原音韵》。历史上韵书众多,有的韵书是为正音服务的,如《切韵》;有的韵书是为押韵服务的,如《中原音韵》;有的兼而有之,如《中华新韵》。

韵例:指押韵的各种方式和类型,是就诗歌用韵的特点来说的,有时也称为韵式。韵例包括用韵的方式,如平声韵起式、仄声韵起式、一韵到底、换韵、借韵;押韵的位置,如句末韵或句中韵,隔句韵或每句入韵或交叉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