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方法
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文献梳理与逻辑归纳相结合。本书前两章均涉及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摄影艺术史的梳理问题,而艺术史的书写和研究需要建立在对历史文献的发掘和整理的基础之上。对于目前的摄影史书写,摄影史家们对此时段上海摄影史研究的不完善,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对当时文献(主要是图像文本)的整理不够充分。本书将进一步发掘和补充相关的文献材料,尤其是被现有的摄影史所忽略的摄影文本。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逻辑归纳的方法,重新梳理和总结当时上海摄影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以期对该时期上海摄影艺术乃至中国摄影艺术的研究有所推进。
第二,话语分析与理论总结相结合。艺术风格的形成、演进和蜕变都不可能在纯美学的语境中独自完成,其背后必然受到多种话语机制的影响。本书第二章除了对当时摄影艺术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外,还要对影响当时摄影风格演变的政治背景、社会思潮、艺术体制等展开话语分析,探究为何当时上海摄影艺术能够形成“画意摄影”、现代摄影、前卫摄影等多元并存的局面。同时,在此基础上本书第三章提炼和总结当时摄影艺术创作背后的美学观念和理论形态:照相馆摄影美学、画意模仿论和现代摄影美学。只有将话语分析和理论总结相结合,才能将本书的研究推向深入,才能更好地回答摄影是如何在当时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这个关于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的基本问题。
第三,本体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门类艺术的研究必然要以本体研究作为其分析的基础,但是又不能囿于这种所谓的本体研究,最好是能够将这种本体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扩展研究的视野,将原本被摄影本体主义所排除在外的现代摄影、前卫摄影纳入研究范围之中,而且这些未受重视或被忽略的摄影遗珍,连同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画意摄影”一并均可被视为当时重要的图像生产方式,共同参与了上海视觉文化的现代性建构,这也是本书第四章进行文化研究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二 研究意义
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摄影艺术在中国摄影史中的重要地位和研究价值,笔者已在选题缘由中进行了说明。在此,就本书研究所期望实现的目的和价值进行简要的说明:
其一,打破现有的研究范式,重新梳理和总结民国上海摄影艺术史。现有的中国摄影史研究视野相对比较狭隘,它们将关注的重心仅仅放在了当时以“画意摄影”为主的“艺术摄影”上;再加上在文献收集和整理方面的不充分,如现有中国摄影史书写忽视了对当时具有广泛影响力且对摄影艺术起着较大助推作用的大众通俗画报(如《时代》《大众》等)的考察,最终无法对当时上海摄影艺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而客观的评判,如一直以来多数摄影研究者都误以为当时中国摄影发展停留在“画意摄影”阶段,很少顾及已经处于萌芽状态的现代摄影创作。而本书试图打破这种摄影史的研究范式,将未被现有摄影史书写所重视的、具有现代性自觉的摄影家和摄影团体以及商业画报中的前卫摄影等纳入研究视野,并以此重新厘定上海摄影艺术的发展线索。
其二,探究当时上海摄影艺术的现代性建构,提炼和总结民国摄影艺术理论。摄影史研究的滞后也会掣肘对摄影理论的总结。目前相关摄影史书写中现代摄影部分的缺失,使得我们无法对当时上海摄影艺术的现代性建构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这种摄影艺术的现代性建构不仅表现在摄影艺术创作方面的视觉创新,同时更是体现在现代摄影媒介的自律性建构,以及与此相关的摄影题材、形式和风格上的全面更新。而这也是早期中国摄影艺术实现其作为门类艺术自我确证的关键,更是中国摄影艺术建构本土现代摄影美学的核心要义,本书将从摄影理论层面进行跟进和补充。
其三,扩展研究视野。目前国内的摄影研究多采取“摄影本体主义”的立场,还“基本停留在按照样式分类、对于照片作形式主义评价、以人物加作品为内容的基本形态上,而对于摄影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各种勾联方式较少更深入的讨论”[92]。本书的研究则是要打破这种狭隘的研究视域,尝试以“新艺术史”研究的方法来对民国上海摄影艺术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第四章就是要将当时上海摄影艺术放置在视觉文化的图像生产与消费领域中进行考量,剖析其作为一种图像生产方式是如何参与到当时中国启蒙事业、大众消费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的现代性建构之中的,笔者认为这样似乎更有助于把捉到当时上海摄影艺术发展的真实面貌。
[1] 陈学圣:《寻找失落的民国摄影——陈学圣新书分享会实录》,《中国摄影》2016年第9期。
[2] 顾铮:《民国摄影史书写的别样空间》,《中国摄影》2016年第9期。
[3] 陈申、徐景希:《中国摄影艺术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5页。
[4] [法]白吉尔:《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王菊、赵念国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195页。
[5] 陈申、徐景希:《中国摄影艺术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217—219页。
[6] 陈学圣:《1911—1949 寻回失落的民国摄影》,台北富凯艺术有限公司2015年版,第104页。
[7] 陈学圣:《1911—1949 寻回失落的民国摄影》,台北富凯艺术有限公司2015年版,第105页。
[8] 陈学圣:《1911—1949 寻回失落的民国摄影》,台北富凯艺术有限公司2015年版,第17页。
[9] “黑白影社”在1934—1937年出版的《黑白影集》中明确表示将致力于“Picturial Photography”(画意摄影)的探索。
[10] 陈学圣:《1911—1949 寻回失落的民国摄影》,台北富凯艺术有限公司2015年版,第24页。
[11] 李树峰:《“中国摄影史”写作:历史与当下的反思》,《文艺研究》2010年第8期。
[12] 顾铮:《作为新学科的摄影史:历史、现状与反思》,《文艺研究》2010年第8期。
[13] 伍素心编著:《中国摄影史话》,辽宁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吴群:《中国摄影发展历程》,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14] 马运增、陈申、胡志川等编著:《中国摄影史1840—1937》,中国摄影出版社1987年版。
[15] 陈申、徐希景:《中国摄影艺术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16] 宿志刚、林黎、刘宁、周静编著:《中国摄影史略》,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
[17] 赵俊毅被鲍昆先生认为是“中国摄影文献收藏拥有量最多的人”,参见鲍昆《中国摄影史拾珠·序言》,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
[18] 陈学圣:《1911—1949寻回失落的民国摄影》,台北富凯艺术有限公司2015年版。
[19] 上海摄影家协会、上海大学文学院编:《上海摄影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编著,王天平、丁彬萱主编:《上海摄影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20] 王天平、蔡继福、贾一禾编著:《民国上海摄影——海派摄影文化前世之研究》,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6年版,第1页。
[21] 郭秋孜:《民国摄影与中国视觉现代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4年。
[22] 郭秋孜:《民国摄影与中国视觉现代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4年。
[23] 徐希景:《“消遣”与“自我精神存在”(下)——民国时期“美术摄影”民族风格的探索》,《中国艺术时空》2015年第2期。
[24] 徐希景:《画家的另一支笔——民国时期“美术摄影”的画意诗情》,《中国摄影》2015年第12期;徐希景:《“消遣”与“自我精神存在”(上)——民国时期“美术摄影”民族风格的探索》,《中国艺术时空》2015年第1期。
[25] 孙慨:《画意摄影在中国的缘起与早期发展》(上),《中国摄影报》2016年11月4日第9版。
[26] 徐希景:《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美术摄影”》,《中国摄影家》2007年第11期;徐希景:《画家的另一支笔——民国时期“美术摄影”的画意诗情》,《中国摄影》2015年第12期。
[27] 关于中国现代“美术革命”的思潮流派可参看陈池瑜的《中国现代美术学史》中的相关论述,该书总结了“美术革命”中的三大思潮:其一,“康梁”、陈独秀、徐悲鸿等人的“写实论”,恢复“院体”写实画,主张学习参照西方写实的古典主义;其二,以高剑父为首的“折衷派”,试图融合中西艺术,以写实为主,同时关注西方现代主义;其三,陈师曾、刘海粟一脉,主张“写意”和“表现”。而三个流派均对当时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产生过影响:康有为在《摄影指南》中的“画意点评”,首先将“画意”一词和摄影美学进行了有效的嫁接,徐悲鸿协助舒新城设计《美的西湖》画册等;高剑父、高奇峰为首的“岭南画派”在广州、上海创办《真相画报》《时事画报》,有效地助推了摄影艺术的发展;刘海粟领导下的“天马会”在第八届艺展中对摄影艺术的吸纳,以及他们大胆启用人体模特为后来出现的人体摄影做了一定的铺垫。
[28] 崇秀全:《“画意摄影”在中国》,《文艺争鸣》2006年第4期。
[29] 孙慨:《五四运动与中国摄影的风格流变》,《中国摄影家》2009年第7期。
[30] 徐希景:《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美术摄影”》,《中国摄影家》2007年第11期。
[31] 崇秀全:《“画意摄影”在中国》,《文艺争鸣》2006年第4期。
[32] 孙慨:《五四运动与中国摄影的风格流变》,《中国摄影家》2009年第7期。
[33] 严琳:《意境论对中国摄影艺术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12年。
[34] 陈传霖:《八年来的黑白影社》,《黑白影集》1936—1937年第3册。
[35] 许智方:《忆光社》,《中国摄影》1957年第3期。
[36] 陈万里:《“五四”时期的摄影生活回忆》,《大众摄影》1959年第4期。
[37] 胡志川:《北京光社》,《大众摄影》1983年第4期。
[38] 丁彬萱:《三十年代的黑白影社》,《大众摄影》1982年第1期。
[39] 王天平、蔡继福:《上海近代摄影团体及其作用》,《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40] 李艳绒:《中国20世纪20—30年代摄影艺术社团的历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1] 胡玥:《“华社”论影——中华摄影学社小史》,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4年。
[42] 胡玥:《“华社”论影——中华摄影学社小史》,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4年。
[43]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编:《海上摄影名家大系·郎静山》,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
[44] 金华:《金石声的〈飞鹰〉与郎静山摄影》,载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编《海上摄影名家大系·金石声》,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第185页。
[45] 鲍昆:《雪月风花近百年》,《艺术评论》2006年第4期。
[46] 唐卫:《郎静山与上海文化》,载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编《海上摄影名家大系·郎静山》,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
[47] 唐卫、刘金龙:《郎静山“集锦摄影”的中国美学——“六法”失读,谈艺应从“具体艺理”开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年第5期。
[48] 陈学圣:《1911—1949 寻回失落的民国摄影》,台北富凯艺术有限公司2015年版,第28页。
[49] 唐卫:《郎静山与上海文化》,载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编《海上摄影名家大系·郎静山》,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21页。
[50] 吴雯:《民族志记录与边疆形象——庄学本民国时期的西部考察和摄影》,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6年。
[51] 邓启耀:《与“他者”对视——庄学本摄影和民族志肖像》,《中国摄影家》2007年第8期;顾铮:《重新定义“国家”:从庄学本在〈良友〉画报上的作品说起》,出自《顾铮摄影文论集》,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吴琼:《图像的“背后”:庄学本民族志摄影的阐释》,《中国摄影家》2007年第8期。
[52] 金石声于1938年赴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留学,至1946年归国回到上海。其间受到过德国新客观主义摄影的影响,并且熟悉德语的金石声在赴德留学之间,就通过大量阅读英、美、德等国摄影期刊和年鉴,对西方的“画意摄影”和现代主义摄影都多有涉猎。
[53] 金华:《金石声和他的摄影生活》,载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编《海上摄影名家大系·金石声》,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54] 巫鸿:《关于摄影的摄影:金石声和他的内部空间》,《中国摄影》2016年第10期。
[55] 巫鸿:《关于摄影的摄影:金石声和他的内部空间》,《中国摄影》2016年第10期。
[56] 金华:《金石声中国早期工业题材摄影探微》,《中国摄影》2013年第9期。
[57] 王跃年:《从〈真相〉到〈良友〉——1912—1937年中国摄影画报简论》,《民国档案》2004年第3期。
[58] 陈学圣:《摄影在传播时代——从民国期刊看摄影的发展》,《美术馆》2009年第1期。
[59] 陈学圣:《摄影在传播时代——从民国期刊看摄影的发展》,《美术馆》2009年第1期。
[60] 赵昊:《〈良友〉画报对民国时期摄影展览的传播》,《东南传播》2016年第8期。
[61] 刘慧勇:《民国纪实摄影之推手——〈良友〉画报与民国纪实摄影的发展》,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2年。
[62] 李华强:《〈良友〉画报中的审美现代性传播》,《新闻大学》2010年第3期;吴果中《民国〈良友〉画报与都市空间的意义生产》,《求索》2007年第5期;熊嫕:《“新生活运动”与都市设计想象——以〈美术生活〉为依据》,《装饰》2015年第5期。
[63] [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7页。
[64] [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6页。
[65] 顾铮:《〈飞鹰〉:画意向现代转折》,出自金华主编《陈迹:金石声与现代中国摄影》,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金华的《金石声和他的摄影生活》与孙慨的《金石声的摄影贡献》,均出自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编《海上摄影名家大系·金石声》,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
[66] 金石声:《回忆〈飞鹰〉》,载同济大学等编著《金经昌纪念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页。
[67] 祝帅、杨简茹:《追光蹑影写铅华——二十世纪前期中国摄影理论研究的时代风貌》,载祝帅、杨简茹编著《民国摄影文论》,中国摄影出版社2014年版,第19页。
[68] 祝帅、杨简茹:《追光蹑影写铅华——二十世纪前期中国摄影理论研究的时代风貌》,载祝帅、杨简茹编著《民国摄影文论》,中国摄影出版社2014年版,第21页。
[69] 胡志川主编:《中国摄影史(1840—1937)》,中国摄影出版社1987年版。
[70] 该书首次于1988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后于2015年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再版,内容略有改动,本书参考的是2015年的版本。
[71] 龙憙祖编著:《中国近代摄影艺术美学文选·序》,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5年版。
[72] 祝帅、杨简茹编著:《民国摄影文论·序》,中国摄影出版社2015年版。
[73] 顾铮、林路主编:《中国摄影大系·理论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
[74] 鲍昆:《雪月风花近百年》,出自顾铮、林路主编《中国摄影大系·理论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
[75] 孙慨:《摄影在中国的历史书写》,出自顾铮、林路主编《中国摄影大系·理论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
[76] 陈学圣:《1911—1949 寻回失落的民国摄影》,台北富凯艺术有限公司2015年版,第18页。
[77] [英]泰瑞·贝内特:《中国摄影史1842—1860》,徐婷婷译,中国摄影出版社2011年版;[英]泰瑞·贝内特:《中国摄影史:西方摄影师1861—1879》,徐婷婷译,中国摄影出版社2013年版。
[78] [英]泰瑞·贝内特:《中国摄影史:中国摄影师1844—1879》,中国摄影出版社2014年版。
[79] 陈申:《关于中国摄影史研究》,《中国摄影家》2012年第2期。
[80] Wu Hung,Reading Early Photographys of China,in Brush & Shutter:Early Photography in China,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11,p.16.
[81] [英]约翰·汤普森:《镜头前的旧中国》,杨博仁、陈宪平译,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年版;[英]约翰·汤普森:《中国与中国人像》(增订版),徐家宁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张明编:《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影像1844—1949》,中国摄影出版社2018年版。
[82] [英]内奥米·罗森布拉姆:《世界摄影史》,包甦等译,中国摄影出版社2012年版。
[83] Claire Robert,Photography and China,London:Reaktion Books,2013.
[84] Richard K.Kent,“Early Twentiet-Century Art Photography in China:Adopting,Domesticating,and Embracing the Foreign”,in Local Culture/Global Photography,Vol.3,No.2,2013.
[85] Richard K.Kent,“Fine Art Photography in Republican Period Shanghai From Pictorialism to Modernism”,in Bridges to Heaven:Essays on East Asian Art in Honor of Professor Wen C.Fong,Dora C.Ching and Jerome Silbergeld ed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1.
[86] Timothy J.Shea,“Re-framing the Ordinary:The Place and Time of ‘Art Photography’ in Liangyou 1926-1930”,in Liangyou,Kaleidoscopic Modernity and the Shanghai Global Metropolis 1926-1945,Paul G.Pickowicz,KuiYi Shen and Yinjin Zhang eds.,Leiden Press,2013,p.65.
[87] Yingjin Zhang,“Artwork,Commodity,Event:Representation of the Female Body in Modern Chinese Pictorial”,in Visual Culture in Shanghai 1850s-1930s,Jason C.Kuo ed.,New Academia Press,2000,p.153.
[88] 柯维勤:《〈飞鹰〉:金石声和三十年代的中国摄影事业》,载金华主编《陈迹:金石声与现代中国摄影》,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67页。
[89] [德]胡素馨(Sarah E.Fraser):《人种摄影:十九世纪殖民地影像再生对二十世纪中国民族志“自我”的遗赠》,出自林路主编《上海·影像·都市》,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年版。
[90] 均出自于Relics:Jin Shisheng & Modern Chinese Photography,Jin Hua ed.,Shanghai:Tongji University Press,2017。
[91] Robert Silberman,“Introduction”,in Relics:Jin Shisheng & Modern Chinese Photography,Jin Hua ed.,Shanghai:Tongji University Press,2017,p.23.
[92] 顾铮:《作为新学科的摄影史:历史、现状与反思》,《文艺研究》201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