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宋词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陈师道词话

陈师道(1052—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徐州彭城人。《宋史》有传,云其:“少而好学苦志,年十六,早以文谒曾鞏,鞏一见奇之,许其以文著,时人未之知也。……元祐初,苏轼,傅尧俞,孙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又用梁焘荐,为太学博士。言者谓在官尝越境出南京见轼,改教授颍州。又论其进非科第,罢归。调彭泽令,不赴。家素贫,或经日不炊,妻子愠见,弗恤也。久之,召为秘书省正字。卒,年四十九,友人邹浩买棺敛之。”“师道高介有节,安贫乐道。于诸经尤邃《诗》《礼》,为文精深雅奥。喜作诗,自云学黄庭坚,至其高处,或谓过之,然小不中意,辄焚去,今存者才十一。”[1]陈师道诗宗杜子美,又学黄鲁直,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著有《后山集》《后山词》《后山谈丛》《后山诗话》等合三十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他“为诗宗黄庭坚,然平淡雅奥,自成一家”。至于词之创作,师道颇为自负:“余他文未能及人,独于词,自谓不减秦七、黄九。”[2]其《渔家傲·从叔父乞苏州湿红笺》云:“拟作新词酬帝力,轻落笔,黄秦去后无强敌。”其实,师道于词学理论也有探研,其中有些观点对后世影响颇大,具有一定的美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