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思想史:通论和年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世界古代地理学时期

一 总体特征

从外史论即从科学及其发展与社会及其发展之间的关系看,古代地理学大致与农牧业社会相应。在这一时期,地理学对地球表层空间系统,特别是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的认识、研究和表达基本属于现象空间认识阶段。此时期的地理学以地理知识的描述性记载为主,具有鲜明的经验性和臆想性混合的特点;学科内外分化不明显,但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别,形成若干中心。这一时期,在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地理环境分异性、地理环境人地性和地理环境尺度性以及地理环境过程性等地理环境基本性质方面的认识,主要处于现象层面,部分处于格局或结构层面,极少处于规律探索层面,尚未形成相对系统的阐述,更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在这一时期,对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学研究核心、地理学基本性质、地理学学科体系、地理学基本价值、地理学基本原理、地理学研究范式和地理学历史发展等地理学基本理论命题,尚未系统提出,更无系统阐述。

二 基本阶段

古代地理学时期可以划分为远古阶段(公元前10世纪以前)、上古阶段(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3世纪)、中古阶段(4—14世纪)和近古阶段(15—18世纪)等主要阶段。

(一)远古阶段

文化遗存反映远古阶段主要来源于直接经验的常识性地理知识(参见中国地理学史、地理学大事年表)。这些地理知识主要反映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中,与其他知识混合,是朦胧混合知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尚未形成地理学概念。

(二)上古阶段

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知识主要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现代意义的综合性科学著作中,是综合知识或百科全书式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知识以混合形态、综合形态存在。地理学学科尚未形成。这一阶段的地理思想和著作主要出现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印度、古希腊和稍后的罗马帝国等古代文明中心。它们各具特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和以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世界最为重要。地理环境的区域特点深刻影响着东、西方地理观念和地理学思想。

1.西方世界的地理学

古希腊罗马地理学继承了古埃及地理学,成为西方地理学发展的源头。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希腊文明衰落期和罗马帝国时代,是西方古典地理学建立时期。公元前5世纪的希罗多德、赫卡泰亚、亚里士多德、埃拉托色尼、斯特拉波、托勒密等的论著中都有对地理学的阐述。包括:①“地理学”概念的提出和阐述。来源于被西方地理学界尊为“地理学之父”的埃拉托色尼所著《地理学》(共3卷)一书的书名:Geographica。“地理学”概念的内涵是“关于地球的人的描述,既有地球客观含义,又有人对地球的主观认识含义,蕴含着“人地关系”观念。②“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提出和阐述。托勒密和斯特拉波认为:地理学是研究整个地球表层上各地方的位置和相互关系,蕴含着空间视角和地域系统思想萌芽。③“地理位置”科学概念的提出和阐述。④“地理空间”的识别与划分。亚里士多德证明大地是个球体,并将南北半球划分为若干对称的温度带;埃拉托色尼从自然地理学角度将地球表层识别和划分为“天文五带”——一个热带、两个温带和两个寒带等。以上为自然地理意义的地理空间识别与划分。也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将地球表面陆地部分识别和划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以后的非洲)三个地区。还从综合地理意义上识别和划分出人类宜居带。⑤“地理空间可视化”表达。埃拉托色尼开始建立并使用经纬网,并用经纬网和地理客体及其分布相结合的方式编制世界地图,是地理学的数学传统和地图传统的发端。⑥“人地关系”思想阐述。古希腊希波革拉第的《论空气、水和地方》虽未使用“人地关系”术语,但为第一部系统研究人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的著作。亚里士多德推演和阐述的“地球的各种可居住程度和纬度(带)有关”,蕴含着地理环境对人类影响的思想。希罗多德提出和阐述的“全部历史都必须用地理观点来研究,一切历史也必须用历史观点来研究”的思想与原理,渗透深刻的人地关系思想。⑦“地域系统”概念出现。“地域”和“地域系统”概念在古希腊已形成,包括地表、地区和地方等地域系统和类型系统概念。⑧奠定“区域传统”和“经验方法论”。⑨“地理学‘空间—时间’观”的系统表述。希罗多德提出和阐述“全部历史都必须用地理观点来研究,一切地理也必须用历史观点来研究”思想与原理,表明已有了“地理学‘空间—时间’观”,是地理学时空公理的最早阐述。⑩“地理空间推理”思想与方法萌芽。亚里士多德证明大地是个球体,并将南北半球划分为若干对称的温度带;推演出和阐述“地球的各种可居住程度和纬度有关”。埃拉托色尼根据印度洋和大西洋潮汐相似推演出人们可以从海上到达印度。

2.东方世界的地理学

以中国为代表,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知识(详见中国地理学史)。

(三)中古阶段

地理学知识主要反映在地理学著作和综合性科学著作中,以综合形态、混合形态或独立形态存在,地理学学科意识已初见端倪。主要的地理学中心是中国、阿拉伯世界和欧洲。

1.欧洲的地理学

欧洲政教合一的社会深刻影响着地理学,显现以下特点:(1)“地理空间”及其划分。认为欧洲是地球陆地表层的中心,将整个陆地表层为划分成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理空间。(2)“地理空间秩序”表达。为了突出欧洲中心,其文明远高于其他地区,最适合人们居住的空间是耶路撒冷所在地。(3)“地理空间”表达。构建了多种形态的“T-O”形式的“‘心理世界’地图”。米利都城的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完成按比例尺的“‘已知世界’地图”。13世纪英国赫列福德城的传教士完成《赫列福德世界地图》。《吕贝克编年史》中出现欧洲第一幅印刷地图。意大利卡他拉尼编绘世界地图,在地图上标示出若干岛屿。(4)“地理空间界线”表达。“T-O”形式的“‘心理世界’地图”明确提出各个地理空间划分的若干重要地理界线。(5)“地理知识”的学习与表达。塞维利亚的伊西多尔在7世纪时通过直接或间接学习阿拉伯世界的地理知识编纂一部“地理百科全书”——《古代地理学概略》。这可能是最早的“地理百科全书”,不仅吸收了有关文献中的碎片化地理知识,而且探索了地理知识的系统化。大阿尔伯特也完成了《地区的性质》。意大利普拉托把托勒密《四分法》从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6)“人地关系”的明确阐述与实证研究。伊本·卡尔顿的《世界史》“导言”系统阐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思想史上首次对人地关系的明确阐述。为了避免或少受突发性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对人们的危害,欧洲人较多关注、观察和研究地震、火山爆发和洪水等“与人们密切关联”的自然地理现象。这属于“人地关系”的“实证研究”,远不同于远古阶段和上古阶段对“人地关系”的“思辨研究”。(7)广义“地理考察”及成果。马可·波罗进行了东方探险和访问。意大利传教士卡皮尼最早完成欧洲人对中亚的横越。法国罗伯特出使东方诸国,了解亚洲地理概况。罗马的西尔维亚从陆路到达耶路撒冷和美索不达米亚。欧洲诺曼人横渡大西洋进行探险。9世纪奥杰尔从北海出发绕过诺尔辰角到达白海。挪威阿那尔松发现冰岛。罗马皇太后完成从罗马到耶路撒冷的最早朝圣。爱尔兰迪库尔完成《论世界的测量》。(8)“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英国颁布禁止把垃圾倒入河流的法令。(9)“地理工程”实践。修建了从劳恩堡到吕贝克的施得科尼茨运河(60公里),沟通波罗的海和北海。(10)“地理知识”表述及集成与利用。美索不达米亚居民注意利用动物行为预测天气。欧洲8世纪已使用风力提水和磨面。欧洲人威廉12世纪提出大气由于下层受热和空气冷却而成云的假说。德国冯·弗赖贝尔解释了虹的形成。意大利瑞斯特罗提出“山岳成因假说”。“实证研究”思想和方法。英国人培根强调要根据大气现象的实际观察和实验进行研究。英国的比特科学观察月相与潮汐之间的关系。英国的沃灵福德编制《伦敦桥涨潮推算表》。

2.阿拉伯世界的地理学。921年,巴尔基搜集了阿拉伯旅行者的气候观察,编成第一本《世界气候图集》;马克迪西提出将世界分成14个气候区的方案;11世纪早期,阿维森纳观察中亚山区,发现褶曲抬升山岳的运动和侵蚀切割地形的均变过程。(参见阿拉伯地理学史)

3.中国的地理学。这个时期在方志、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但主要是关于地理事实方面的地理知识,关于地理学方面的知识不多见。(参见中国地理学史)

(四)近古阶段

地理学知识主要反映在地理学理论著作和区域地理著作,以及综合性科学著作中,以综合形态、独立形态或混合形态存在。地理学学科及其分支学科意识逐渐形成。关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空间识别与划分、人地关系等地理学理论性和学科性问题都有阐述。中国的郑和“七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发现等重大事件大大促进了地理学的发展,表现为区域空间范围的拓展、空间识别的深入、区际观念的萌芽、地理实证知识的集成、以科学因果关系为核心的地理实证研究意识的形成、地理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区域公平意识的萌生等方面,显现出以下特点:

1.地理表达特别是地图学有很大发展。G.墨卡托于1569年编绘等距圆柱投影世界全图,第一个将整个地球表面描绘在平面上,并完成《墨卡托地图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编绘的世界地图,改变了中国学者沿用的“天圆地方”“华夏居于寰宇之中”的旧观念。

2.通过15世纪末到18世纪的地理探险和发现,出现了一些学术价值较高的地理著作和论述:S.明斯特尔的《宇宙志》,德国B.瓦伦纽斯的《普通地理学》;中国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刘献廷提出地理学要阐明“天地之故”;等等。西方地理学与中国地理学比较,前者多阐述学科性的普适规律,后者较多阐述人文性的普适问题。

3.“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的人文地理环境、区域发展、科学技术、哲学思想、科学共同体等的进步综合促进了西方地理学发展。地理考察和发现,为哲学家和科学家提供了丰富的自然、人文及二者关系的具体素材。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的学说和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哲学也有重要影响。同一时期的中国并没有复现“诸子百家”态势,形成王朝地理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