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研究意义
选择中国现代小说的音乐性作为研究论题,具有以下四个重要意义。
第一,将小说还原为艺术。文学研究的非文学化是当代中国甚至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主要趋势。随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方法论转向,对如何进行研究的关注超过了文学作为艺术品存在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本书将小说的艺术性放在艺术美学的脉络中,从音乐性的角度考察小说具有的独特艺术价值。
第二,方法论意义。方法是一种对想象的理性操作方式,方法论为艺术本体的研究服务。视点的选择意味着研究立场与方法的选择,而立场和方法的多元化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敞开和接近研究对象,释放人类想象力的“无涯”魅力。一般来说,小说研究不外乎内部本体形式的研究和外部研究,其中外部研究涉及社会、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文学与外部的联系。这些研究方式是小说价值与小说之所以作为小说存在的依据与体现。跨艺术媒介的横向研究提供的是另一个维度,由于艺术门类之间的异同是古老的议题,这种研究容易流于机械浅薄的对比,如何避开横向研究的软肋,拓展有价值的研究空间,是本书试图努力达到的目标。因此,本论题的选择具有艰难、危险但也具备令人期待、兴奋的方法论意义。尽管如此,本书的主要意义不是方法,而是方法敞亮的小说艺术的诠释空间,正如严锋所说的“音乐手法的参照和借鉴不是为了否定文学,而是为了丰富文学性”[1]。
第三,从文学研究的格局来看。小说的音乐性研究介于理论和感性体验之间,既要求生动原始的艺术感性,又要求抽象坚实的理性依据,在文化研究、新批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性别研究等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格局中,不是急于去套用现成的理论模式,而是从艺术的他性角度展现艺术作品的丰富与饱满,探求艺术创作和理解过程中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神秘的联系,如概念表达的非概念化效果与非概念表达的概念化效果。因而,这种文学研究的思路具有开阔、宽容与兼收并蓄的意义。同时,作为对中国传统的印象式批评的现代回应,有必要在现代的语境下重新思考与衡量批评如何能够没有“印象”。
第四,在当今新媒介艺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对一种艺术门类具有的他性进行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
总之,本书作为尝试性的研究,具有赋予理解的想象最初的概念外形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