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期云南封疆大吏的省情认知与国家治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嘉庆朝云南社会经济概貌

嘉庆年间云南社会经济中衰特征极其明显,引发许多社会问题。云南地方官“压盐致变”,引发滇西大规模暴动,据嘉庆朝云南著名学者师范(1751—1811)的记载,嘉庆二年三月二十三日(1797年4月19日),滇西太和(今属大理市)、赵州(今属大理市)、浪穹(今洱源县)、鹤庆、永北(今永胜县)、邓川(今属洱源县)、蒙化(今巍山县)、云南(今祥云县)、楚雄、大姚、定远(今牟定县)、禄丰12厅州县,被激怒的民众邀集冲进官衙,捆缚平日欺压作恶的官亲、门丁、蠹书、凶役和士绅,将其挖眼折足,或者投进积薪中烧毙,其状惨不可言。[2]此举迫使云南封疆大吏正视云南地方实际,体恤民生疾苦,罢官盐,改归民运民销,推动盐法体制性变革。

作为乾隆年间经济繁荣指针的矿业开发出现疲态,部分银矿因“洞老山空”陆续歇业。例如嘉庆五年(1800),位于滇西南中缅边境地带,开采达50年之久,鼎盛时期聚集矿民两三万人,著名的永昌府属茂隆银厂,因“洞老山空”而关闭。[3]嘉庆九年(1804),“以洞老山空,封闭云南红坡、吉咱、乐吉古银厂,从巡抚永保请也”[4]。铜矿产量也走下坡路,不复前朝兴盛的生产场面。嘉庆二十三年(1818),云贵总督伯麟条奏说:“滇省每年应运京铜并本省局铸,以及各省采买官铜,近年均办不足额。”[5]以至于被迫采取变通办法,从邻省四川采办400万斤以弥补欠额。

矿冶业滑坡,矿民失业,经济不景气,外省无业游民流入云南,与省内失业人口合流,造成社会失序,治安日益严峻,民间秘密结社活跃,是为嘉庆、道光年间挑战全省各级政府管控能力的“游民问题”。汉族移民从云南腹里到边区、从平坝到山区的波浪式推进,一方面加强了云南开发力度和速度,另一方面却也带来人地关系的新紧张,汉族移民与土著人民对立、摩擦。上述态势以各种形式的反清事件暴露出来,我们编制表格加以揭示,参见表1—1。

表1—1 嘉庆朝云南反清事件统计表

① 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第3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96—1297页。

云南日趋复杂的统治局势引起嘉庆帝的重视,嘉庆二十四年(1819)他特别嘱咐新任云南巡抚史致光注意云南省情的变化,说:“滇省系汝旧治,民风较闽省为淳,然近来亦颇滋事,总在吏治修明,上行下效,勉之!”[6]

嘉庆朝国力由盛转衰,在帝国疆域体系中居于边疆省份的云南省,面对社会变革,如何有效治理业已成为重大挑战。在王朝地理学视域下,地方行政管理包含“体国经野”和“分官设职”两方面内容,前者为划分有层级的行政区域,后者为建立地方行政组织,即各级地方政府。[7]君主专制帝国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是管控土地与人民,即掌土治民。云贵总督伯麟任上向嘉庆帝进呈《滇省舆地图说》和《滇省夷人图说》,正是中央王朝总结过去治理成果、针对新形势改善和加强边省行政管理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