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外来文明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八 沐猴与“沐猴而冠”

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沐猴,学名Macaca,猴科的一属,是亚洲和北非地区常见的一类猴,又称为猢狲。古代文献记载,西域古国罽宾出产沐猴,《汉书·西域传》云:

罽宾地平,温和,有苜蓿、杂草、奇木、檀、槐、梓、竹、漆。种五谷、蒲陶诸果,粪治园田。地下湿,生稻,冬食生菜。其民巧,雕文刻镂,治宫室,织罽,刺文绣,好酒食。有金、银、铜、锡,以为器。市列。以金银为钱,文为骑马,幕为人面。出封牛、水牛、象、大狗、沐猴、孔爵、珠玑、珊瑚、虏魄、璧流离。它畜与诸国同。

颜师古注引郭义恭《广志》云:“沐猴,即猕猴也。”[368]这个解释并不正确。明代张岱《夜航船·四灵部·走兽》云:“沐猴,小猴也,出罽宾国。”[369]罽宾国又作凛宾国、劫宾国、羯宾国,为汉朝时之西域国名。古希腊人称喀布尔河为Kophen,罽宾乃其音译。自汉代至唐代,中国文献中的罽宾均指卡菲里斯坦至喀布尔河中下游之间的河谷平原,某些时期可能包括克什米尔西部。公元前4世纪时,罽宾曾被来自欧洲东南部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其后属巴克特里亚之希腊王朝统治。公元前2世纪,塞种一支越兴都库什山,占领喀布尔河流域,取代希腊人成为当地的统治者,建都于修鲜城(或作循鲜,在今斯利那加附近),即古迦毕试(Kapisa)城,原为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所筑,称为高加索之亚历山大城。此即汉代之罽宾。该国农业发达,盛产稻米。城市生活、商业、手工业都很繁荣。

中国与罽宾建立关系始于汉武帝。公元前115年,张骞出使乌孙,派副使至罽宾。当时罽宾地处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条重要支线之上,罽宾商人经常来往中国。《汉书·西域传》记载汉与罽宾国的关系:“自武帝始通罽宾,自以绝远,汉兵不能至,其王乌头劳数剽杀汉使。乌头劳死,子代立,遣使奉献。汉使关都尉文忠送其使。王复欲害忠,忠觉之,乃与容屈王子阴末赴共合谋,攻罽宾,杀其王,立阴末赴为罽宾王,授印绶。后军侯赵德使罽宾,与阴末赴相失,阴末赴锁琅当德,杀副已下七十余人,遣使者上书谢。孝元帝以绝远不录,放其使者于悬度,绝而不通。成帝时,复遣使献,谢罪。……罽宾实利赏赐贾市,其使数年而一至云。”[370]罽宾向汉朝贡献的物品即封牛、水牛、象、大狗、沐猴、孔爵、珠玑、珊瑚、虏魄、璧流离之类。

沐猴在汉朝建立前已经从域外输入,汉代时形成“沐猴而冠”的成语,沿用至今。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371]《汉书·伍被传》记载,伍被曾在淮南王刘安手下做“淮南中郎”的官,刘安谋反,伍被多次谏劝,刘安以轻蔑的口吻对伍被说:“夫蓼太子智略不世出,非常人也,以为汉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372]焦延寿卜筮书《易林·剥》之《随》云:“沐猴冠带,盗在非位,众犬共吠,仓狂蹶足。”[373]曹操《薤露》诗云:“惟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374]猕猴戴帽子,比喻虚有仪表。这一成语大概与游戏有关,人们以沐猴扮演人物,故戴帽表演,所以说“沐猴而冠”。沐猴滑稽可爱的形象被人模仿,则成为娱乐游戏节目,汉代时有沐猴舞。《汉书·盖宽饶传》记载:

平恩侯许伯入第,丞相、御史、将军、中二千石皆贺,宽饶不行。许伯请之,乃往,从西阶上,东向特坐。许伯自酌曰:“盖君后至。”宽饶曰:“无多酌我,我乃酒狂。”丞相魏侯笑曰:“次公醒而狂,何必酒也?”坐者皆属目卑下之。酒酣乐作,长信少府檀长卿起舞,为沐猴与狗斗,坐皆大笑。宽饶不说,仰视屋而叹曰:“美哉!然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所阅多矣。唯谨慎为得久,君侯可不戒哉!”因起趋出,劾奏长信少府以列卿而沐猴舞,失礼不敬。[375]

沐猴斗狗大概是当时流行的游戏,主要是模仿沐猴的动作表演,并不是檀长卿的创作,他只是临场表演以助酒兴。在这种表演中沐猴是滑稽可笑的样子,是人们嘲弄的对象。在焦延寿的卜筮书中,还用沐猴形容得不到好结果:“狝猴兔走,腥臊少肉。”[376]古代中国人还认为猕猴具有人性,死后也跟人一样变成鬼,且祸害人。晋干宝《搜神记》记载一则故事:“护军张劭母病笃。智筮之,使西出市沐猴系母臂。令傍人搥拍,恒使作声,三日放去。劭从之,其猴出门,即为犬所咋死,母病遂差。”[377]陶潜《搜神后记》记载一则故事:“晋太元中,丁零王翟昭后宫养一猕猴,在妓女房前。前后妓女,同时怀妊,各产子三头,出便跳跃。昭方知是猴所为,乃杀猴及子。妓女同时号哭。昭问之,云:‘初见一年少,著黄练单衣,白纱帢,甚可爱,笑语如人。'”[378]葛洪《抱朴子外篇》记载一则猕猴鬼的故事:“余友人腾永叔尝养一大猕猴,以铁锁锁之,著床间,而犬齧杀之,永叔使合锁埋之。后百许日,有若见鬼者,见猕猴走上承尘上,不悟是猕猴鬼也。惊指之曰:‘猕猴何以被伤流血断走乎?’永叔曰:‘始乃知猕猴死复有鬼也。'”[379]承尘,承接尘土的帐子或小帐幕。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葛洪还有“猕猴之鬼,令人疾疟”的说法。[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