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元典对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九课 “贤贤易色”与“才德的妇人”

(1: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小孔子四十四岁,列文学科第二。旧说《毛诗序》为子夏所作。

贤贤:第一个贤为动词,后为名词。易:改变。改变好色之心而为喜好贤德。另一种解释:指夫妇关系。改变喜欢妻子容貌之心而为喜欢其贤德。

致其身:《说文》:“致,送诣也。”有献出之意。身,生命。《皇疏》:致,极也。士见危致命,是能致极其身也。然事君虽就养有方,亦宜竭力于君。亲若患难,故宜致身。但亲主家门,非患难之所,故云“竭力”,臣主捍难御侮,故云“致身”也。

《集注》:“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致,犹委也。委致其身,谓不有其身也。四者皆人伦之大者,而行之必尽其诚,学求如是而已……游氏曰:‘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能是四者,则于人伦厚矣。学之为道,何以加此?子夏以文学名,而其言如此,则古之所谓学者可知矣。故《学而》一篇,大抵皆在于务本。'”

引证: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介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鼓瞍底豫,鼓瞍底豫而天下化,鼓瞍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孟子·离娄上》:“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晳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毛诗·关雎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英译:

CHAPTER VII.Tzu Hsia said:“He who transfers his mind from feminine allurement to excelling in moral excellence; who in serving his parents is ready to do so to the utmost of his ability; who in the service of his Prince is prepared to lay down his life; and who in intercourse with his friends is sincere in what he says,—though others may speak of him as uneducated,I should certainly call him educated.”

今译:

子夏说:“从爱妻子的美色变为爱妻子的美德;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服事君王,能够献出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一定要诚实守信。这种人虽然没有系统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过了。”

对读:

“才德的妇人,是丈夫的冠冕。贻羞的妇人,如同朽烂在她丈夫的骨中。”(《箴言》12: 4)

“才德的妇人,谁能得着呢?她的价值远胜过珍珠。她丈夫心里倚靠她,必不缺少利益。她一生使丈夫有益无损。”(《箴言》31: 10—12)

“你们不要以外面的辫头发,戴金饰,穿美衣,为妆饰,只要以里面存着长久温柔安静的心为妆饰。这在神面前是极宝贵的。”(《彼得前书》3: 3—4)

“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罚。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惧怕,乃是叫作恶的惧怕。你愿意不惧怕掌权的吗?你只要行善,就可得他的称赞。”(《罗马书》13: 1—3)“朋友乃时常亲爱,弟兄为患难而生。”(《箴言》17: 17)

“爱人不可虚假,恶要厌恶,善要亲近。爱弟兄,要彼此亲热;恭敬人,要彼此推让。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侍主。在指望中要喜乐,在患难中要忍耐,祷告要恒切。圣徒缺乏要帮补,客要一味地款待。”(《罗马书》12: 9—13)

解析:

孔子认为:人都好色胜过好德。可见他对人性之恶是看得比较清楚的,也深怀警惕。子夏也继承了老师的思想,甚至得其精髓。他主张人要改变好色之心而为喜好贤良的品德,对于奉养父母,服事君王和交接朋友,都有非常好的教导,要言不烦。今天的人,在许多方面,恰恰与孔子的教导相反。离婚率节节攀升,2013年6月19日民政部发布《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该公报显示,2012年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310.4万对,比上年增长8.0%,粗离婚率为2.3‰,比2011年增加0.2个千分点。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323.6万对,粗结婚率为9.8‰,比上年上升0.1个千分点。2012年离婚率的增幅超过结婚率增幅,离婚率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增长势头超过结婚率的增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的人不是贤贤易色,而是重色轻离,见异思迁,只图自己,不顾他人。

《圣经》中关于夫妇、父子、君臣、朋友等主要人伦关系也都有很美好的教导,大体意思与《论语》是相近或相通的。当然,《圣经》中始终以神作为最高的标准、最后的依靠。才德妇人的宝贵,不只是对于丈夫,更重要的是在神面前。本革尔(Bengel)说:“过分注重穿美衣华服而浪费时间。”在古代社会,妇女不能从事生产工作,也没有公开的社交生活;她们具有比较多的闲暇,可以发展其对华服及妆饰等方面的兴趣。但是,若过度注重妆饰打扮,则会使人头脑空空,不思进取。罗马伟大的演说家昆体良(Quintilianus)说:“正如希腊诗人所说,适中的美衣使穿戴者更显雍容华贵,一味只顾华丽而胡乱妆饰,妆饰得不成样子,只能显示低下气派,卑鄙思想而已。”“妆饰”一词在《彼得前书》3:3中的希腊文是(kosmos),即是“世界”(world)这个词。彼得也不是绝对反对妇女梳妆打扮,而是说不要把这些当作生活的全部,当作整个世界,完全沉浸在其中,别的什么都不想。彼得劝妇女们以内心的敬虔、谦逊、贞洁为妆饰,这是上帝看为宝贵的。即使面对不信的丈夫,也以无私的服侍、无比的善良及宁谧的信靠,传出无声的讲章,也会使丈夫归向基督。现在的一些妇女在妆饰打扮上花费的心思与时间太多,不愿意在学习上多投入,就难得沉静与温柔。

在君臣关系上,人民顺服在上有权柄的,关键在于这权柄是神所赐予的;在圣徒之间,要彼此帮扶,其目的是也要服侍主。神将人生中一切贯穿起来,又加以提升。《罗马书》12: 13中,“一味地”:就是“尽力地”意思。原意是“追逐,好像猎人追捕猎物一样”。古代的旅馆既昂贵又不安全,且是声名狼藉的场所。开旅馆跟开妓院被视为是差不多的事情,所以早期教会的宣教士都是依靠信徒接待。

总之,人际关系有一定的规则,《论语》中强调人的学习,而《圣经》注重对神的依靠。

思考讨论题:

1.择偶中应该看重的是什么?如何克服好德不如好色的倾向?

2.应该怎样看待装饰打扮?你认为什么样的妇女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