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元典对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课 “学而时习之”与“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

(1: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注释:

学:《皇疏》:“《白虎通》云:‘学,觉也,悟也。’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性情,使自觉悟,而去非取是积成君子之德也。”朱熹《论语集注》[4]: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者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习:一为“温习”;一为“练习”“实践”,“习”的原始字义是鸟翅飞,鸟不断地用翅膀练习飞,最后才能在天空自由地翱翔。《集注》:“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说,同悦,心中喜悦。读书有所会意,又能在实践中运用之,当然是件高兴的事。如现在人所说的没事偷着乐。

张文虎《舒艺室随笔》:“首章第一节学而不厌也,第二节诲不倦也,第三节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也。圣人以身体者勉人,开宗明义大旨已具。注家皆言下学之事,而扩而充之,上达亦不外乎是矣。”[5]

引证: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张星曜《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二十二:“故人当少时,嗜欲日开,阔远诗书,必归淫妄,教以静坐,徒益昏愚;驱之即事,易于浮动,年齿既长,外诱极多,于此失学,不可复补。夫不习诗书,万物之情,曾未通晓。执其偏见,误己误人,故圣人之教,自幼至老,日以诗书,诱之博文。辅以师友。纳之礼法,同学既裕,德业自成。”[6]

张星曜《历代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卷之二十四:“圣人之所以教人者,唯有学耳。故夫子自言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然丘之好学也。’盖学则中人可进于圣贤,不学则愚人而已矣。学之道,朱子之法最备。其详在《白鹿洞规》,其要则三言而已矣:读书穷理以致其知,居敬涵养以立其本,身体力行以践其实。今释氏动言无学,即有寻书册者,亦不过诸经语录而已。夫以灭绝义理之言为学,即无学可也。”[7]

王徵联语:“立心必以尽性至命为归,学不至此则不可以对天;讲学皆为拯溺就焚之务,学不至此则不得言体天。”[8]

英译:

CHAPTER I—1.TheMaster said:“Is it not indeed a pleas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constantly to exercise oneself therein?2.And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men of kindred spirit come to one from afar?3.But is not he a true philosopher who,though he be unrecognised of men,cherishes no resentment?”[9]

今译:

孔子说:“学习了之后又按照合适的时间去复习与实践所学的,这不是令自己喜悦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让人高兴的事情吗?我不出名,他人也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对读:

“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必有人说:‘你有信心,我有行为。’你将你没有行为的信心指给我看,我便藉着我的行为,将我的信心指给你看。”(《雅各书》2: 17—18)

“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雅各书》2:26)

解析:

“学而时习之”——学习的第一阶段。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是独自学习。此句讲人与自我的关系,用中国传统术语来说,就是讲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孔子在很多地方都对此加以强调:“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 14)“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2: 18)“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4: 22)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 2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4: 27)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说过类似的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 7)学习的目的是要学以致用,把圣贤所教导的能够用于生活实践中,就等于学习了。后来儒学名家对此都多有阐发,如程颐、朱熹、王阳明等。程颐说:“须是识在所行之先”,“君子以认识为本,行次之”,强调知先于行且重于行。朱熹则提出“知行常相须”的观点,并指出“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王阳明说得最清楚明了:“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传习录》中卷)“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传习录》上卷)后来,王夫之、孙中山等人都对此问题发表过精彩的见解。但在中国哲学的框架内,并没有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明末传教士利玛窦也讲知行合一:“圣学在吾性内,天主铭之人心原不能坏,贵邦儒经所谓明德、明命是也。但是明为私欲蔽掩以致昏瞑,不以圣贤躬亲喻,世人岂能觉?恐以私欲误认明德,愈悖正学耳。然此学之贵,全在力行,而近人妄当之以讲论,岂知善学之验在行德,不在言德乎?然其讲亦不可遗也。讲学也者,温故而习新,达蕴而释疑,奋己而劝人,博学而笃信者也。善之道无穷,故学为善者,与身同终焉。身在,不可一日不学。凡曰已至,其未起必也。凡曰吾已不欲进于善,即是退复于恶也。”(《天主实义》)[10]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不能很好地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有权有位的。2015年2月17日,原济南市委书记王敏因收受贿赂2000余万元人民币而被开除党籍并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他在接受采访说到自己的“两面人生”时,几度泣不成声,他坦言:“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说一套,做一套;人前是人,人后是鬼……”王敏常把“守纪律讲规矩”挂在嘴上,在各种会议上,大讲领导干部“要深刻理解严守政治纪律的严肃性,时刻紧绷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就在落马当天,他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作廉政警示教育报告的新闻,仍然上了当地媒体的头版,甚至登上头条。而事实上,中央八项规定出台,特别是中央整治“会所中的歪风”通知下发后,王敏仍置若罔闻,于2014年6月,借在中央党校学习之机,潜入济南一家房地产公司总经理赵某在北京的会所吃喝玩乐。[11]

《圣经》中也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智慧必入你心,你的灵要以知识为美。”(《箴言》2: 10)“义人的口教养多人;愚昧人因无知而死亡。”(《箴言》10: 21)“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你弃掉知识,我也必弃掉你,使你不再给我作祭司;你既忘了你神的律法,我也必忘记你的儿女。”(《何西阿书》4: 6)“我所祷告的,就是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使你们能分别是非,(或作喜爱那美好的事)作诚实无过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并靠着耶稣基督结满了仁义的果子,叫荣耀称赞归与神。”(《腓立比书》1: 9—11)

爱心、知识与见识都是不可或缺的。爱心是动力,而知识与见识帮助人分辨好坏,确定方向。三者配合,保证人能结仁义的果子。若有人很有爱心,但没有足够的知识与见识去将之合宜地实现出来,或者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那就十分遗憾。

在《论语》中,孔门弟子所学的主要是古代典籍文献,如《诗》《书》《易》《礼》《春》《秋》等五经;也讲学习为人,朱熹《集注》:“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者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扬雄《法言·学行》:“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求而不得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刘向《说苑·说丛》:“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陆九渊《象山学案》:“凡欲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今所学果为何事?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张伯行《敬庵学案·困学录》:“读圣贤书,当思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是如何,我之所以未至乎圣贤而求至乎圣贤者又当如何。其合乎圣贤者行之,其不合乎圣贤者则改之;必求如圣贤而后已。先立定这个根基,日积月累,自然渐有长进。若不先定趋向,读书时知有圣贤,到应事事,依旧还是庸人,随俗俯仰,与世浮沉;徇情纵欲,流荡忘返,汩汩而不能以自振。迨至日暮途穷,岁月逾迈,而始叹生为徒生,死为徒死,不亦晚哉!”学还指对人生的觉悟。“《白虎通》云:‘学,觉也,悟也。’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性情,使自觉悟,而去非取是,积成君子之德也。”[12]

利玛窦在《天主实义》中对“学”字也有精妙的解释:“445.中士曰:吾中州士,古者学圣教而为圣。今久非见圣人,则窃疑今之学,非圣人之学。兹愿详示学术。446.西士曰:尝窃视群书,论学各具己私。若已测悟公学,吾何不听命,而复有称述西庠学乎?顾取舍之在子耳。夫学之谓,非但专效先觉行动语录谓之学,亦有自己领悟之学;有视察天地万物而推习人事之学。故曰智者不患乏书册、无传师,天地万物尽我师、尽我券也。447.学之为字,其义广矣,正邪、大小、利钝均该焉。彼邪学固非子之所问,其势利及无益之习,君子不以营心焉。吾所论学惟内也,为己也,约之以一言,谓成己也。世之弊非无学也,是乃徒习夫宁无习之方,乃竟无补乎行。448.吾侪本体之神,非徒为精贵,又为形之本主,故神修即形修,神成即形无不成矣。是以君子之本业特在于神,贵邦所谓无形之心也。”[13]

《圣经》中,要人们所学的主要是关于神的知识,也就是对神的认识,人最终的目标也是真正认识神,人要效法的是耶稣基督,要越来越像他。这才是真正的觉悟。“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箴言》1: 7)“因为耶和华赐人智慧,知识和聪明都由他口而出。”(《箴言》2: 6)“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言》9: 10)“认识耶和华荣耀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哈巴谷书》2: 14)“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立比书》3: 8)

《圣经》也强调认识与践行之间的联系,如同中国哲学中所说的知行合一。“我们若遵守他的诫命,就晓得是认识他。人若说‘我认识他’,却不遵守他的诫命,便是说谎话的,真理也不在他心里了。”(《约翰一书》2: 3—4)“凡住在他里面的,就不犯罪;凡犯罪的,是未曾看见他,也未曾认识他。”(《约翰一书》3: 6)“亲爱的弟兄啊,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神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认识神。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约翰一书》4: 7—8)

《论语》此句亦可与《圣经》中所讲的信心与行为的关系相对应。基督教的核心教义就是因信称义。但信心与行为、内在与表显是不能分开的。信心必然表现为外在的行为,行为与信心相符合。《雅各书》对两者的关系有非常清楚的说明:“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必有人说:‘你有信心,我有行为。’你将你没有行为的信心指给我看,我便藉着我的行为,将我的信心指给你看。”(《雅各书》2: 17—18)“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雅各书》2: 26)

关于这段经文,美国学者提摩太·凯乐有很精彩的解释:“清教徒经过与《雅各书》2章的奋力博弈,得出结论,认为这部分的意思是:‘虽然我们得救是单单因着信,但若这信一直停留在单单有信,我们就没有得救;没有好行为的信就是死的,就不是真信,不可使罪人称义’。”[14]

“时”也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时者,凡学有三时:一是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是也。”明代的张潮在《幽梦影》中也说过类似的话:“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就一个人来说,小学阶段应该以学语文为主,而到中学可以学比较复杂的数学。中国古代教育多如此,西方教育也差不多。现在的中国教育违反了这一常理。数学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小学的数学很复杂。孩子们学不好是自然的,可他们不知道,认为自己笨,家长也同样。这样,孩子们学习的愉悦没有了,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挫伤。其实,孩子们长到一定年龄,稍微学一学,就都会的。完全没有必要在小学阶段费那么多时间学。而奥数班就是一个让正常孩子觉得自己很笨的地方,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与积极性。中国学生经常在国际奥数比赛中获奖,但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还没有摘取过诺贝尔科学奖和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这是很说明问题的。当我们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时,我们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因为我们着眼的是分数,而不是全面成长。有人将中国和欧美教育对比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小学累、中学苦、高中拼、大学混。玩耍的年龄被逼学习,学习的年龄只想玩耍。欧美:小学玩、中学混、高中学、大学拼。玩耍的年龄就玩耍,学习的年龄才学习。小、中、高阶段中国学生一般占优,进入大学阶段,欧美学生迅速超越。太看重起点,必将失去终点。

Reno的英译将“时”的含义翻译出来了:TheMaster said: To study and at due times practice what one has studied,is this not a pleasure? When friends come from distant places,is this not joy?To remain unsoured when his talents are unrecognized,is this not a junzi?

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读书的乐趣,让人爱上学习。然后,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有信心,有行为,用行为来表达信心,以信心来坚定行为。

思考讨论题:

1.“习”字主要可以做几种解释?你认为对“时习之”的最好解释是什么?

2.坚持学习的关键在哪里?你能从学习中得到乐趣吗?试举例说明。

3.知行合一、行为与信心相称,应该怎样才能达到?